台北市保留農業有必要嗎?找回屬於城市風土的酸甜滋味與土地記憶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編按:台北市的土地堪稱「寸土寸金」,卻有人持續堅持保留農地與農業。北投雲集食農教育勞動合作社、泉源集合團隊用不同方式投入北投農業的復興,讓人看見城市的農田是最好的食農教育現場,城市人能第一線接觸食物的來源地、看見務農的價值,也是給四處漂泊的人尋找土地記憶與歸屬感的重要之地。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台北市有獨家的農特產嗎?對於台北市的印象,多停留在摩天大樓、繽紛的城市生活,關於農業卻是古早的記憶,多數人也早已遺忘,台北市曾是桶柑的故鄉。近年來,有一群人努力在找回專屬於台北的風土味道、農村記憶,這不僅只是復興作物的單一任務,更是對城市農業最深沉的關照。

陽明山舊稱「草山」,同樣都位在台北市,農田景觀與盆地高樓大廈形成了對比。 圖/李清宇攝影
陽明山舊稱「草山」,同樣都位在台北市,農田景觀與盆地高樓大廈形成了對比。 圖/李清宇攝影

當水果只剩甜味... 「草山柑」吃出原始的土地風味

「水果只追求甜味是好的嗎?」普羅旺斯烘焙坊店長陳心絨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身為食品加工者,對味道特別敏感,她對北投「草山柑」情有獨鍾,因為很甜的水果其實沒有記憶點,但帶有酸度的草山柑卻令人驚艷,運用在加工與烘焙上,竟然留下了獨特的層次氣味。

有種植草山柑經驗的老農友,回憶起過去在果園裡,如果肚子餓了,隨手摘草山柑幾乎可以吃到飽,吃到整件衣服都染上了黃色的汁液,就因為草山柑不是死甜的水果,所以不容易吃到膩。

北投陽明山一帶的火山土,孕育了特殊風味的草山柑,在50年前是主要的外銷品種,但隨著市場變遷、品種改良之後漸漸減產。致力在復育草山柑的「北投雲集食農教育勞動合作社」,看見了保留台灣農業多元、水果多樣風味的重要性,合作社的主席謝國清說「世界在追求永續,會發現有一群人在追求原味、原貌,而不是要世俗的甜味、漂亮,那才是原始與土地共存的模樣。」

台灣桶柑發展出不同品系、不同風味。 圖/李清宇攝影
台灣桶柑發展出不同品系、不同風味。 圖/李清宇攝影

合作社集眾力保農業 挖掘全台獨有的「火山風土」

為了守護北投特有的風土農業,合作社花了很長的時間深入在北投農業環境的田野。謝國清提到,過去北投河川流入關渡平原的農田,傳出作物被汙染、有毒,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北投的溫泉特別酸,加上北投的開發設施越來越多,溫泉水排放也造成下游溪流越來越酸,到最後其實不太適合用來作灌溉水源。

然而,火山特質的地理環境卻造就出一些特殊作物,也養成了陽明山的獨特風土味道。陳心絨用自己食品加工的專業,回顧起了經手過的農作物,她觀察「作物生長的環境是決定性的因子,即便身在同一區域,但迎風、背風就會有不同的風土滋味。」

要尋找一個地方的風土味道,如果沒有了農業,就沒辦法做到這件事。這也是合作社如此重視農業的原因,合作社集結了很多不同跨域專業的人,就是希望能替農友找到繼續種植作物的希望。

「農夫光是種植就會遇到困難,面對氣候、環境改變、病蟲害,還要擔心投入某種作物後之後會不會有銷路。」謝國清認為,合作社此時就能發揮重要的作用,用社內人的多元專業,幫助農友更專注地投入在種植上。像是陳心絨就用烘焙與加工,替農作物華麗轉身,製成麵包、果醬、醃製物;合作社也積極尋找資源幫農友處理獼猴危害、連結植物醫生去診斷作物問題;同時更推動草山柑認購,穩定作物的通路。

在普羅旺斯烘焙店裡,常見由地方農作加工製成的食品。 圖/李清宇攝影
在普羅旺斯烘焙店裡,常見由地方農作加工製成的食品。 圖/李清宇攝影

台北人需要農業?學習看見食物的價值與背後歷程

雖然農業並不是台北的重點產業,很多人甚至不太知道台北市有農業存在,大家若想要體驗農業,多選擇往中南部走。謝國清認為這就是北投農業存續的價值,「這裡可以當作台北的食農教育示範點,讓城市的孩子能從小就認識農業。」

台灣的農村普遍存在人力流失的困境,謝國清看著很多友好的農友,擔憂田務沒有人要承接,地方產業就會漸漸沒落、消失,他認為農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根本,透過跟學校合作食農教育,看見食物背後的價值,以及農業是值得下一代持續投入的。

「為什麼我們需要食農教育法?代表很多食物背離原形、正在流失。」陳心絨感嘆,自己從事食品加工,對原物料的改變最有感,尤其在商業導向的飲食習慣下,飲食風味越趨單一化,甚至影響了人體的健康,這跟推動食農教育有很大的關聯。

食農教育重視把人從餐桌帶到產地,目的除了體驗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人看見做農努力的過程,像是對應病蟲害、剪枝、付出勞力,而不只是坐在餐桌前單純吃到作物。陳心絨認為「當過程的價值沒有被了解,就會很容易去計較誰賣得貴、誰賣得便宜。」

不過卻也常常聽聞作農好辛苦,上一代也期待下一代不要再務農。陳心絨反思「每一個行業只要願意認真做,都會很辛苦!」能不能透過務農獲得價值與動力,這才是農業存續的關鍵。而合作社的共同努力,正是想要把這樣的理想傳遞出去,讓更多人給予農業肯定、讓務農者有成就感。

謝國清、陳心絨是合作社的重要成員,很早就投入食農教育、農業推廣,一起推動草山柑復興。 圖/李清宇攝影
謝國清、陳心絨是合作社的重要成員,很早就投入食農教育、農業推廣,一起推動草山柑復興。 圖/李清宇攝影

「我想在台北找一個故鄉」 農業牽起了與土地的連結

投入城市發展農業,還有年輕的地方創生團隊。「泉源集合」的創辦人李秉原自己就是台北人,也常常自問「台北市需要農村嗎?」調出北投泉源里的圖資歷史資料,他看見農地萎縮相當快,僅存的農田也多只是老人家在「種開心」、種來自己吃。

李秉原原先想投入文化保留的工作,因為台北農村也發展了200年,有漢人開墾、改變地貌的足跡,很多傳統的農村文化,像是徒步抬媽祖轎尋農田、地方廟跟家戶收丁口錢,這些在泉源一帶都還看得到,而這些文化就是依循著農業生活脈絡而來的。「所以保存農業,就是保存一個文化圈」他體悟到產業構成了一個地方的生活模式和網絡,所以文化保存需要先把產業保住。

媽祖走水圳是北投泉源里的重要活動,保留了農村傳統。 圖/李秉原提供
媽祖走水圳是北投泉源里的重要活動,保留了農村傳統。 圖/李秉原提供

在陽明山上深耕了一段時間之後,李秉原也看見了「火山風土」的特殊性,不但跟農作物的風味息息相關,更造就了百年來台北區域的多元樣貌。像是陽明山的安山岩是火山生成的火成岩,過去漢人會利用來蓋石頭屋;泉源地區過去也有打石業,如今陽明山與觀音山一帶已不見打石,僅有五股沿路上的雕刻工廠;還有過去最早的陶瓷重鎮就在北投,因為山上就是原料的生產地,供給土和木炭。

李秉原深刻體會歷史文化的多元價值,他認為雖然北投農業很難改變生產模式、走向量產經濟,但在火山風土的歷史脈絡之下,台北獨有的文化記憶也可以加值地方農業。

台北需要農業嗎?面對這題,李秉原反思自己正是經歷都市化、在台北四處漂泊的一代,「我們不是回鄉,而是找一個地方當故鄉。在都市被異化了,想要歸屬感和安身立命。」對於他來說,在台北保存農業,就是幫台北保存一個有連結的地方 ── 知道吃的東西從哪裡來、理解台北人經歷的發展歷程。

泉源內以大屯火山安山岩所開墾的梯田。 圖/陳妍伶提供
泉源內以大屯火山安山岩所開墾的梯田。 圖/陳妍伶提供

農村消失、農地變遷,這樣的發展不只是在北投發生而已,這正是台灣廣大農村的縮影,但李秉原卻不悲觀,「農村不是沒有特色,而是需要有人看見,就一定會有故事。」

北投農業【陽明山桶柑跳島計畫】詳見:https://reurl.cc/9DKo8n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用蛋串起善的供應鏈!黎明方舟動福蛋:打造動物福利X社會照顧的新典範

用蛋串起善的供應鏈!黎明方舟動福蛋:打造動物福利X社會照顧的新典範

世足賽事該改期了?極端高溫可能導致北半球夏季無法再踢足球

世足賽事該改期了?極端高溫可能導致北半球夏季無法再踢足球

沒有真菌就沒有生命!IUCN首次將超過千種真菌列入瀕危 揭示「看不見的危機」

沒有真菌就沒有生命!IUCN首次將超過千種真菌列入瀕危 揭示「看不見的危機」

500種鳥類將從天空消失...前所未有鳥類滅絕潮 研究直指棲息地喪失是主因

500種鳥類將從天空消失...前所未有鳥類滅絕潮 研究直指棲息地喪失是主因

最新文章

漁村觀光讓身體也記得?遊客如何跳脫行銷框架 創造獨一無二的記憶?

漁村觀光讓身體也記得?遊客如何跳脫行銷框架 創造獨一無二的記憶?

吃一口有故事的海鮮!解密台灣漁村觀光「地方感」打造術

吃一口有故事的海鮮!解密台灣漁村觀光「地方感」打造術

全員逃走中真實上演!京都觀光過熱 年輕人紛紛「脫京」已蟬聯14年遷出冠軍

全員逃走中真實上演!京都觀光過熱 年輕人紛紛「脫京」已蟬聯14年遷出冠軍

住不起的宮古島...被觀光熱潮反噬 房租飆漲直逼東京、缺工青年卻「回不去」

住不起的宮古島...被觀光熱潮反噬 房租飆漲直逼東京、缺工青年卻「回不去」

永續變日常!統一超商首創多語系繪本 帶大小朋友加入「稻田裡的生物派對」

永續變日常!統一超商首創多語系繪本 帶大小朋友加入「稻田裡的生物派對」

首都小農生存記:留下田地,撐起城市土地的另一種想像!

首都小農生存記:留下田地,撐起城市土地的另一種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