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剪下的頭髮還有用?製成土壤墊料 節水抗旱更能提高作物產量
你有想過剪下的頭髮除了掃進垃圾桶,還有什麼用處嗎?在遭受多年乾旱困擾的智利果園、日本山梨縣的大豆田中,人類廢棄的頭髮竟是有效鎖住作物水分的最佳墊料。...
要吃不到陽澄湖大閘蟹了?連年遇夏季極端高溫 品質與存活率皆大受影響
菊黃蟹肥,秋季氣溫轉涼,螃蟹為了儲存能量過冬,會積極儲備養分,此時肉質變得緊緻、蟹黃和蟹膏飽滿,因此秋天也被視為品嚐螃蟹的最佳季節,但近年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中國著名的大閘蟹養殖產業正面臨前所未見的衝擊。...
9個月完全降解的尿布?美國新創用真菌消化塑膠 每分鐘30萬片垃圾變堆肥
美國的新創公司Hiro Technologies,宣稱開發出革命性的尿布分解技術,利用真菌微生物,在9個月內將尿布完全降解,相較於傳統尿布需要300至500年才能在垃圾掩埋場分解,這項突破性技術可望大幅改善育兒與長照對環境造成的衝擊。...
聖誕老人效應...旅遊業擴大如何蠶食芬蘭「拉普蘭區」的自然景觀
芬蘭的拉普蘭(Lapland),號稱聖誕老人的故鄉,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前往朝聖、一睹聖誕老人的真面目。然而,觀光業的爆炸性成長,正在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嚴重衝擊。...
登山裝備竟是污染源!研究證實:讓戶外水域塑膠微粒濃度暴增23倍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登山鞋和戶外裝備可能是荒野地區塑膠微粒污染的重要來源。研究團隊針對紐約州東北部、阿迪朗達克山脈(Adirondack Mountains)的高山湖泊進行調查,比較人流量大與人跡罕至的湖泊,發現兩者的塑膠微粒濃度差異高達22.6倍,顯示登山客的足跡正在為原始水域帶來不可忽視的污染問題。...
讓綠意回家!聯合線上攜手企業復育千株在地原生樹苗 為森林添新生力
午後的台中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微風吹拂著新翻的泥土氣息,企業志工們蹲在草地上,小心地將一株株樹苗放入盆中、填土,這些經過田野調查的在地原生樹苗,未來將移植至「后里森林公園復育計畫」,成為復育森林的生力軍。...
用創新說好故事 2025《資誠永續影響力獎》看見行動背後的影響力
「善用故事力,創造影響力」,2025《資誠永續影響力獎》(Sustainability Impact Awards)頒獎典禮於10月30日盛大舉行,最終選出企業組與社會組金、銀、銅獎及特別獎共16件。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今年評審之一的李宜樺表示,從今年的得獎作品,可以看出各界以創新手法解決永續挑戰、深耕單一議題並累積長期影響力、從地方出發實踐社區共榮的三大永續行動趨勢,無論是企業或社會組織,都展現出台灣永續行動的深度與回應社會問題的能力。...
COP30爭議?巴西倡議可再生燃料翻4倍 專家質疑:生質燃料根本不永續
今年的氣候峰會、COP30即將於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舉行,而根據主辦國巴西宣布的「可再生燃料倡議」(也被稱作「貝倫4x」),提議各國在未來10年內,將可再生燃料的使用量提升至2024年的4倍,但此提案卻引發環保專家嚴重質疑。...
原生種也會成災?水鹿啃光樹皮、草地...「山獸神」吃出台灣高山生態危機
編按:近年「生物多樣性」備受關注,移除外來種、復育原生物種,已成為政府與企業推動永續的主流方向。然而,當原生種族群數量快速上升,若缺乏適度管理,也可能造成新的生態危機? 面對這樣的兩難,我們該如何在保育成果與生態承載力之間取得平衡?當原生種族群突破生態臨界點,政府與社會是否準備好進行適當的人為介入?《倡議家》11月客座總編邀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翁國精,一同思考台灣未來的野生動物管理方向。...
紅樹林不只有藍碳價值還能做蜂蜜!收成產量、風味難預料 企業買單嗎?
紅樹林在全球被視為一項藍碳新解方,台灣也在2025年7月通過紅樹林植林的藍碳方法學,看好碳匯效益,但除了增加除碳量,紅樹林被寄與厚望、創造更多元價值。 為平衡保育與經濟,林保署推出「河岸紅林蜜徑共生-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水筆仔蜜生產研發計畫」,盼透過企業與社區合作,開發水筆仔蜜,作為永續與生物多樣性的典範,然而計畫自提出至今仍持續審核中,要將藍碳變成綠金,又有哪些挑戰要克服?...
被遺忘的台南秘境...四鯤鯓藏全台唯一「紅海欖母樹林」 有望成為下一個四草隧道?
從台南熱鬧的舊城區一路往南,鄰近漁光島和安平商港,有一片位處都市邊緣,幾近被遺忘的自然濕地秘境——四鯤鯓。這片有著大面積魚塭與紅樹林交織的土地,不僅孕育豐富生物多樣性,還承載台江內海的歷史記憶。...
全球首例!澳洲雨林從碳匯變碳排放源 從25年前就開始「淨虧損」
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澳洲的熱帶雨林已成全球首例從碳匯轉變為二氧化碳排放源的案例。受到極端高溫與乾旱加劇的影響,這項轉變早在約25年前就已悄悄展開。...
農村體驗成熱潮卻難扎根?旗山「台青蕉」陪伴青年一起「半農半X」
在「青年返鄉」成為流行口號的時代,進村卻比留下容易得多。有人帶著理想來,有人帶著好奇心來;有人熱愛下田勞動,有人不喜沾染泥土。台青蕉在高雄旗山,用音樂與勞動陪著年輕人重新學會「選擇」──選擇慢下來去看見、選擇面對土地、也選擇面對自己。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維修特輯3/從修小家電到修人心!台南維修咖啡館 修好城市的人情味
編按: 當家中陪伴多年的小家電突然「罷工」,多數人會怎麼做?是丟到回收桶,還是上網訂購一個便宜的新品?一股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早已在全台各地興起,試圖改變這種「用過即丟」的慣性。他們不單單是修復物品、減少浪費,更在修復過程中,悄悄連結人與人、人與社區,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 根據台灣維修社群共同出版的最新《台灣維修社群-小家電維修報告》,從2016年累計處理將近8000件家電,其中其中有72%成功修復。在2025年國際維修日,倡議家與維修社群串連,在地團隊與研究單位,推出「維修特輯」,當東西能被修好,世界也會一點一點修好。...
維修特輯2/維修權,下一個永續關鍵字?從「維修度指數」望見台灣產業新想像
編按: 當家中陪伴多年的小家電突然「罷工」,多數人會怎麼做?是丟到回收桶,還是上網訂購一個便宜的新品?一股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早已在全台各地興起,試圖改變這種「用過即丟」的慣性。他們不單單是修復物品、減少浪費,更在修復過程中,悄悄連結人與人、人與社區,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 根據台灣維修社群共同出版的最新《台灣維修社群-小家電維修報告》,從2016年累計處理將近8000件家電,其中其中有72%成功修復。在2025年國際維修日,倡議家與維修社群串連,在地團隊與研究單位,推出「維修特輯」,當東西能被修好,世界也會一點一點修好。...
維修特輯1/用「維修」與企業陪跑:台北小家電維修所 讓維修不只是技術活
編按: 當家中陪伴多年的小家電突然「罷工」,多數人會怎麼做?是丟到回收桶,還是上網訂購一個便宜的新品?一股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早已在全台各地興起,試圖改變這種「用過即丟」的慣性。他們不單單是修復物品、減少浪費,更在修復過程中,悄悄連結人與人、人與社區,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 根據台灣維修社群共同出版的最新《台灣維修社群-小家電維修報告》,從2016年累計處理將近8000件家電,其中其中有72%成功修復。在2025年國際維修日,倡議家與維修社群串連,在地團隊與研究單位,推出「維修特輯」,當東西能被修好,世界也會一點一點修好。...
超加工食品不只是健康殺手!還是「黑箱高手」 隱藏的環境代價無法量化
「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UPF)」沒有明確的定義,但通常是指那些富含脂肪、澱粉、糖、色素與化學添加劑的加工食物。驚人的是,超加工食品已佔當今美國食品市場的73%,並提供美國人每天平均60%以上的卡路里。...
報廢電動車成新寵、二次電池崛起!澳洲「電池獵人」鎖定高功率電池再利用
報廢車輛通常乏人問津,主要買家多為尋找零件的汽車廠或喜歡維修的汽車愛好者。但近期在澳洲各地的報廢車輛拍賣會上,有一群新型買家正在崛起,他們只對一樣東西感興趣——報廢電動車的高功率電池。...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從順月農園四分地的小實驗,到新竹尖石山上五月桃的集體轉型,這些農民走上一條不噴藥、不施肥的路。讓土地恢復呼吸、讓動物回來,就會知道自己種的,不只是農作物而已。綠保農法讓他們找到新的客群,也讓部落重新思考,生計之外,還可以種下什麼樣的未來。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當2050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企業的減碳壓力不只落在自身工廠的設備耗能,更棘手的挑戰,往往隱藏在「範疇三」——供應鏈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