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編輯室

倡議編輯室

最新文章

越暗的地方...全球海域有21%正逐漸變暗 透光帶縮減9成海洋生物受威脅

越暗的地方...全球海域有21%正逐漸變暗 透光帶縮減9成海洋生物受威脅

海面下的明暗程度,會依海水的深淺變化,不過最新一項研究發現,全球有21%的海洋在過去20年間逐漸「變暗」,影響範圍約75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歐洲、非洲、中國和北美洲陸地面積的總和,導致9成海洋物種賴以生存的上層水域環境遭到干擾,對漁業、海洋生態系統、碳循環都可能產生嚴重影響。

永續生態
首都小農生存記:留下田地,撐起城市土地的另一種想像!

首都小農生存記:留下田地,撐起城市土地的另一種想像!

在首都租下一片土地,有人不是大興土木、改做有賺頭的生意,而是繼續保留農田,選擇務農。即使在首都務農生存大不易,但依舊有小農長出了堅韌的生存力量,還投入市民農園的經營,當起了城市裡最好的食農生態老師,跟著首都裡僅存的淨土一起看見另一種可能。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地方創生
2025《永續好日子》嗨翻週末!主題特展超吸睛 企業、NPO齊聚實踐ESG

2025《永續好日子》嗨翻週末!主題特展超吸睛 企業、NPO齊聚實踐ESG

由聯合線上主辦的第二屆《永續好日子》熱鬧落幕!活動於7月5日至6日一連兩天在松山文創園區盛大舉行,活動全程免費參與,兩日吸引近2萬民眾湧入展場,展區從早到晚人潮不斷,互動參與熱絡,展現全民對永續議題的高度關注與參與熱情。 展覽以「日常實踐」為主軸,搭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推動10周年,透過主題特展、永續生活市集、好日電影院、永續演唱會與闖關抽獎等,引導民眾從生活中認識並實踐永續。

SDGs教育
《永續好日子》松菸開跑!集結市集、電影、音樂會 逛展還能抽大獎

《永續好日子》松菸開跑!集結市集、電影、音樂會 逛展還能抽大獎

你曾想過,永續到底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嗎?那就別錯過今年夏天由聯合線上主辦、備受矚目的永續盛會——《永續好日子》!7月5日至6日,讓松山文創園區3、4、5號倉庫再次被熱情人潮填滿。 延續第一屆好評,今年活動以更豐富的內容與更貼近日常的體驗,帶領民眾一起認識永續,讓永續真正走進生活日常。展覽第一天即湧入近萬人潮,吸引無論是親子家庭、年輕人、社創夥伴,或是關心永續議題的民眾,都紛紛前來參與。

SDGs教育
第二屆《永續好日子》登場!松菸變身全民綠色派對 玩轉SDGs抽大獎!

第二屆《永續好日子》登場!松菸變身全民綠色派對 玩轉SDGs抽大獎!

第二屆《永續好日子》展覽活動盛大登場!這場由聯合線上主辦的永續盛事,7月5日、6日再次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登場,展開一場結合永續教育、互動體驗、音樂與市集的週末派對,一早便吸引大批民眾熱情參與。今年活動以永續的日常實踐為核心,打造SDGs主題特展、永續生活市集、好日活動、音樂演唱會等4大展區,還有好日電影院、DIY手作體驗,成為不分年齡、全民共學的永續實踐場。

SDGs教育
溫網5.5萬顆退役網球重生!不只做公益 還變身「巢鼠豪宅」

溫網5.5萬顆退役網球重生!不只做公益 還變身「巢鼠豪宅」

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是網球運動中歷史最悠久、也最具聲望的網球公開賽。不僅以其豐富的歷史傳統聞名,更因致力於永續發展而備受矚目。

永續生態
歐盟祭重拳!手機平板強制貼「能源標籤」 終結3C計畫性淘汰

歐盟祭重拳!手機平板強制貼「能源標籤」 終結3C計畫性淘汰

歐盟於2025年6月20日正式實施全新的《能源標籤和生態設計法規》,所有在歐盟市場販售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都必須貼上類似家電產品的「能源效率標示」,並提供詳細的產品性能資訊。這項新法規被視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大突破,有望終結3C產品一直以來「計畫性淘汰」的問題。

國際趨勢
一人扛2500頭牛!大動物獸醫人才斷鏈 經濟動物照護危機誰來顧?

一人扛2500頭牛!大動物獸醫人才斷鏈 經濟動物照護危機誰來顧?

編按:在永續轉型浪潮下,畜牧業背負環境污染與碳排壓力之外,牧場經濟動物的生命尊嚴更經常被忽視。想落實從飼養管理到醫療的全方位照顧,須仰賴足夠且具專業知識的照護人力。然而,台灣長年面臨經濟動物照護人力短缺與人才斷層困境,尤其在大型經濟動物領域,獸醫更是稀缺,使動物福利問題難以有效改善。 倡議家7月客座總編邀請關心動物福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以及翻轉台灣乳品產業的大動物獸醫、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帶領讀者一起探究,當制度不足、教育與勞動條件未改善,民間又如何突圍,為經濟動物爭取尊嚴與照護?

客座總編
書業黃昏裡的勇氣:「見書店」在逆勢中打開文化空間與對話!

書業黃昏裡的勇氣:「見書店」在逆勢中打開文化空間與對話!

一間「獨立書店」應該是什麼模樣?隱身在街角巷弄中、牆上貼滿很多標語的海報與旗幟、小小的空間展示著非主流的書籍。獨立書店就像一個地方社區與一種價值信念的名片,讓文化不只是內容商品,而是讓人可以深入探索與交流的生活歷程。

客座總編
從建國啤酒廠、迪化街到榕錦園區:台灣老屋活化,是文化重塑還是變相開發?

從建國啤酒廠、迪化街到榕錦園區:台灣老屋活化,是文化重塑還是變相開發?

退役的老酒廠、木造的建築群,許多文化資產活化的亮麗背後,批判與質疑聲浪總如影隨形。當城市快速發展、土地價值飆升,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始終在「開發」與「保留」之間拉扯。即便這些承載歷史的場域,最終以「新舊融合」方式重現,但究竟是保留歷史,還是披著文化外衣的利益糾葛、商業包裝?

客座總編
今夏最High永續盛會《永續好日子》來啦!人氣樂團接力熱唱 入場方式、抽獎闖關攻略一次看

今夏最High永續盛會《永續好日子》來啦!人氣樂團接力熱唱 入場方式、抽獎闖關攻略一次看

今年夏天,由聯合線上主辦的跨界永續盛會《永續好日子》回歸,將於7月5日、6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3、4、5號倉庫開展,今年聚焦四大主軸「SDGs主題特展、永續生活市集、好日活動、音樂演唱會」,邀請全民一起玩出永續新日常,讓永續成為每一天的生活選擇。

創新公益
土「砷」突長...氣候變遷讓米飯變更毒!無機砷含量暴增 隱形危害超乎想像

土「砷」突長...氣候變遷讓米飯變更毒!無機砷含量暴增 隱形危害超乎想像

米飯是全球數十億人口的主食,但隨著氣候變遷惡化,一項橫跨10年的研究指出,稻米中的無機砷含量可能在逐漸上升,對人類健康構成新威脅。

氣候危機
【倡議家電台】台灣太古可口可樂 胡玲瑄|三代同堂辦公室 溝通0隔閡靠這招!

【倡議家電台】台灣太古可口可樂 胡玲瑄|三代同堂辦公室 溝通0隔閡靠這招!

編按:倡議家電台【永續長來了】EP10 邀請到了台灣太古可口可樂總經理胡玲瑄,跟我們分享跨世代如何一起工作、價值觀不同又該怎麼「磨合」?歡迎收聽 Podcast,聆聽永續長親自分享!

永續大人物
2025舊衣回收指南/一次看懂18種回收管道 從社福機構到二手平台都有

2025舊衣回收指南/一次看懂18種回收管道 從社福機構到二手平台都有

一般想到舊衣回收,你是不是也只想到丟進舊衣回收箱?其實舊衣不只有這個去處,現在許多品牌也有提供回收服務,或是透過二手商店販售,幫助衣服找到新主人,充分發揮其價值。

循環經濟
全球最大海洋碳移除廠在新加坡!海水藍碳科技崛起 會是氣候變遷新希望嗎?

全球最大海洋碳移除廠在新加坡!海水藍碳科技崛起 會是氣候變遷新希望嗎?

綠碳、黃碳、藍碳哪一個固碳程度最強?其實相較於綠碳、黃碳,海洋藍碳才是占地球面積最大的固碳高手,且海洋吸收的碳可以儲存數百到數千年。根據歐盟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哥白尼海洋服務」統計,從1985年到2022年,海洋總共吸收了6千萬噸的碳,且自1980年代以來,海洋吸收了約30%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

淨零減碳
台北市保留農業有必要嗎?找回屬於城市風土的酸甜滋味與土地記憶

台北市保留農業有必要嗎?找回屬於城市風土的酸甜滋味與土地記憶

編按:台北市的土地堪稱「寸土寸金」,卻有人持續堅持保留農地與農業。北投雲集食農教育勞動合作社、泉源集合團隊用不同方式投入北投農業的復興,讓人看見城市的農田是最好的食農教育現場,城市人能第一線接觸食物的來源地、看見務農的價值,也是給四處漂泊的人尋找土地記憶與歸屬感的重要之地。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地方創生
「土壤碳匯」吹向台灣米鄉!池上小農搶搭種碳列車 伯朗大道400公頃農地變碳匯田

「土壤碳匯」吹向台灣米鄉!池上小農搶搭種碳列車 伯朗大道400公頃農地變碳匯田

編按:一場颱風,把用土壤儲存碳的「土壤碳匯」風潮,吹向稻米品質享譽國內外的台東池上鄉。花蓮長良到台東池上,小農開始以綠肥覆蓋、減少翻耕的方式,從觀望轉向嘗試,這是屬於他們的自立自強,因為土地逐漸恢復生機,農民也能找回信心。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永續生態
節能標章 vs 能源效率標示有什麼不同?搞懂再拿節能補助不吃虧!

節能標章 vs 能源效率標示有什麼不同?搞懂再拿節能補助不吃虧!

想買節能電器卻搞不清楚「節能標章」、「能源效率標示」有什麼不同?兩者看起來都跟省電有關,但其實負責機關、評比方式、產品適用對象通通不同。若你也計畫申請節能補助,更不能傻傻分不清!

綠色消費
看熱鬧也看門道!年輕世代力撕民俗「8+9」標籤 卻難解文化斷層危機

看熱鬧也看門道!年輕世代力撕民俗「8+9」標籤 卻難解文化斷層危機

編按:每年4、5月,台灣各地的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如火如荼展開,吸引數十萬信眾參與,這不僅是民間信仰的年度盛事,更是台灣民俗文化與信仰的重要活動。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這場文化盛宴,無論是透過多元的實際參與,或以熱情與創意為民俗文化注入新活力。 而民間信仰作為個人情感的寄託與社會記憶的載體,為何能持續吸引年輕世代加入?倡議家6月客座總編邀請大甲鎮瀾宮e世代青年會會長黃真益與副會長吳易聰、紀錄片《三清》導演陳毅,以及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溫宗翰,帶領我們探究民間信仰在現代社會的多元面向,以及文化永續傳承的變革與挑戰。

客座總編
在尋根與謀生之間...開放山林是原民回家的路 還是文化失落的開始?

在尋根與謀生之間...開放山林是原民回家的路 還是文化失落的開始?

台灣山林曾有一段長達數十年的封山政策,直至2019年宣布山林解禁,民眾得以更自由、多元的方式親近自然,相關戶外活動產業也隨之蓬勃發展,為原住民部落帶來經濟轉型的契機。然而,這股熱潮也帶來隱憂,遊客與商業團體更頻繁的進入原民傳統領域,對文化遺址與生態環境造成壓力。

客座總編
udn-loading
Lo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