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設計如何突圍?黃子儇鎖定企業合作 將廢棄帆布變客製化公關贈品
「當我們談論永續時,它不該只是口號,而是要真正落實在行動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Underground Studio創辦人黃子儇指出,永續設計的關鍵在於如何將環境意識與設計思維結合,並透過創新的方式影響更多人。基於這樣的理念,他創立了Underground Studio,並發起核心行動計畫「微揹行動」,以回收帆布為主要材料,透過重新剪裁、拼接與設計,製作成富有機能性與風格的環保背包,讓廢棄資源重新回到人們生活中。這個計畫源自大學時期黃子儇在藝術創作時對材料浪費的反思。他曾試行「共享提袋系統」,但因面臨衛生與維護上的挑戰,難以長期運行,便開始轉向探索回收再製的模式。
進入研究所後,黃子儇將「微揹行動」推向更具體的實踐。他主動與美術館、市政府等帆布使用大戶合作,回收活動用過的大型帆布再製成專屬包袋,作為志工禮或公關贈品回到機構內部使用。讓再生設計走入制度流程,擴大永續實踐的影響力。
黃子儇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大學四年投入大量設計創作,也因此產生許多剩餘布料與廢棄材料,讓他開始反思設計與資源浪費之間的關係。這份關注延續到研究所階段,他進一步專注於循環設計的學習與實踐,思考如何讓設計更貼近永續原則。
畢業後,他開始尋找合作夥伴,組成團隊,正式創立Underground Studio,並規劃「微揹行動」。這個名稱來自「we bag」的諧音。行動初期,他設計了共享提袋系統,鼓勵民眾重複使用回收帆布製成的袋子。隨著實作調整,逐漸轉型為以回收帆布製作背包與配件的設計計畫,讓永續從理念走進生活。正如Underground Studio官網上寫下的標語:「微小行動,揹起改變力量!」——每一次背起的,是對環境的一份承諾。
挑戰一:材料來源與品質控管
創立Underground Studio之初,黃子儇便面臨一個重要問題——如何穩定取得適合再利用的材料。他發現,許多回收的舊物雖然具有再生潛力,但因為材質不穩定,會影響最終產品品質。例如,不同來源的帆布可能因使用年限、保存方式不同,導致強度和質感有所差異。
此外,回收材料的來源多樣,包含工廠邊角料、廢棄制服、過季布料等,不同材料的特性差異極大,這使設計與製作過程更加複雜。黃子儇必須針對每批材料進行篩選,確保其耐用性與可加工性。同時,如何兼顧提升品質與維持回收材料的獨特性,也是黃子儇在設計時必須考量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黃子儇開始與特定的企業、回收單位合作,確保取得的材料符合基本的品質要求。例如,他與特定紡織廠合作,接收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瑕疵布料,這些布料雖然無法進入主流市場,卻仍然具備良好的使用價值。他也與美術館合作,蒐集廢棄的耗材等,再透過清潔、強化處理等方式,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
除了穩定材料來源,黃子儇還投入大量心力研究不同材料的加工方式。他透過不同的剪裁、拼接技術,讓異質材料能夠和諧結合。他還設計了多種產品線,以適應不同等級的回收材料。例如:較為堅固的帆布可用來製作背包,而較為柔軟的布料則適合用於零錢包、卡夾等配件類產品,藉此最大化利用這些資源。
MIT精神與回收再製的挑戰
在回收再製的過程中,黃子儇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人力與生產成本的控制。由於回收再製涉及多道手工程序,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專人處理,導致成本較高。黃子儇提到,與台灣傳統製造業的師傅合作時,需要長時間溝通與調整,才能找到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例如,某些工序能否簡化?是否能導入更現代化的技術來降低人力成本?針對這些挑戰,黃子儇表示,目前團隊已與傳產合作夥伴建立起每月固定生產量的機制,藉此穩定成本,同時簡化布料挑選與製作流程,提高整體效率與穩定性。他強調,對團隊來說,穩定與效率不只是成本的考量,更是維繫合作與確保再製品質的重要基礎。
此外,黃子儇也注意到「MIT(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這個標章的市場挑戰。他坦言,台灣製造的產品雖然有品質保證,但在市場上仍需找到更明確的定位。他觀察到,許多標榜MIT的包款設計較為保守,難以在國際市場中脫穎而出。因此,他開始思考,如何讓台灣的傳統製造業,在回收再製這個新興領域中找到新的價值。他認為,MIT應該與創新設計結合,讓台灣製造在全球市場擁有更強的競爭力。他將Underground Studio的品牌風格定位在實驗性、機能性與都會感之間的平衡,加上獨特的設計性,提升產品在視覺與功能上的獨特性。例如在包款設計上融入拼接、解構、異材質混搭等手法,展現出MIT製造也能擁有高辨識度與前衛感。
市場接受度與消費者教育
儘管永續設計理念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但市場對於「回收再造產品」仍存在不少疑慮。許多消費者對於再生材料的耐用性、美觀度甚至衛生問題抱持懷疑態度,這對Underground Studio的推廣造成一定的挑戰。特別是在台灣市場,消費者普遍對品牌故事與商品價值的連結較不敏感,因此提高消費者對再生設計的認識,成為品牌經營的一大重點。
與一般零售市場的模式不同,黃子儇選擇以企業合作為核心策略。他觀察到許多企業、政府單位、美術館等機構,每年都會有固定的預算用於贈品、公關品或活動周邊,而這些機構本身也會舉辦大規模的活動。因此,他決定從這些單位的需求出發,透過合作模式,將回收的帆布或其他材料製作成專屬於企業內部的客製化商品,如志工禮品、VIP專屬包袋等,而非直接銷售給一般消費者。
透過這種方式,Underground Studio不僅能確保材料來源穩定,還能讓回收再造產品在企業內部發揮更實際的功能。例如,當一間企業準備舉辦大型活動時,黃子儇會根據活動的特性與需求,設計合適的包袋,確保產品不僅具備環保意義,還能與企業形象契合。企業本身在市場上已有一定影響力,他們的採用也間接提升了回收再造產品的社會認可度。
尋找穩定市場:軍用訂單與企業合作的可能性
在品牌發展的過程中,黃子儇開始思考如何建立更穩定的市場基礎,以支撐團隊的長期發展。他坦言,目前小型團隊的運作尚無太大問題,但若要擴大規模、提升影響力,就需要尋找更穩定的收入來源。因此,他目前正在研究與評估進入軍用品市場的可能性。
軍用品市場每年皆有固定額度的訂單,對於需要穩定市場的品牌來說,無疑是一條可行的發展路徑。黃子儇希望以「台灣製造」的角度,開發符合軍用品需求的包袋與配件產品,並探索如何讓這些產品同時具備環保與機能性的特點。他表示,這樣的市場布局是他近期才萌生的想法,主要目標是讓團隊能夠穩健成長,並為品牌帶來穩定的收益。
除了軍用市場,黃子儇也積極思考與企業或大型組織合作的可能性,特別是在永續設計領域。近年來,他在探索循環設計的過程中,已經結識了一些相關團隊。目前,黃子儇正關注國內外各類與紡織、永續發展相關的展覽與論壇,透過這些場合了解市場趨勢,並尋找潛在合作夥伴。實際上,Underground Studio已與多個單位展開長期合作,例如與陽明交通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推動校園布料回收再製專案,連續兩年回收校內活動布條與旗幟,轉化為隨身袋、手機袋、書包等實用物件,滿足禮贈需求並傳遞循環理念;同時也與總部位於德國、專注於製造免保養高性能運動塑膠產品的igus台灣分公司合作,運用展銷會後閒置的工業布料,設計校園包款與展覽贈品,協助企業實踐ESG與資源再利用目標。
Underground Studio執行總監張庭甄指出,循環設計不僅是處理廢棄物,更是讓再造產品成為社會系統的一部分。他強調,Underground Studio的設計實踐,是在探索如何將循環理念融入企業經營模式,讓產品不只是消耗品,而是能在經濟、社會與環境層面發揮持續影響的載體。透過將廢棄布料轉化為企業贈品或校園包款,他們正在一步步建立起「共生、共創」的循環系統,讓資源得以在社會系統中持續流動。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舊衣帆布變潮包 黃子儇永續設計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