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梗藺草不浪費!苗栗青年復興「客家粗紙」工藝 讓傳統紙藝走入年輕世代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粗紙」是指以手工製作、未經漂白的紙張,質地厚實、纖維長且吸水性強,早年多用於金紙、香灰紙等祭祀與生活用途。苗栗的手工造紙技術可追溯至清代。然而,隨著工業化與數位化浪潮襲來,這項傳統工藝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如今,苗栗在地青年,湖籽手作實驗室主理人陳世翊,重拾手抄紙工藝,並加以改造製作出紙扭蛋盆栽、春聯、明信片、杯墊、燈籠等,立志將這項文化資產與苗栗在地故事共同延續下去。

陳世翊與親手製作的手抄紙。 圖/陳世翊提供
陳世翊與親手製作的手抄紙。 圖/陳世翊提供

2017年,陳世翊自國立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後,參加苗栗縣政府舉辦的「青年回游創意工作坊」,在課程中認識到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客家粗紙。粗紙,又稱金銀紙,是苗栗地區具代表性的客家手工藝品,主要應用於民俗祭祀,製作工序繁複,包括打漿、抄紙、曬乾等,過去為在地產業之一,在客家文化中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他回憶,第一張親手製作的紙是在參訪大湖鄉「水妹手作」時,在紙藝職人張秀雲老師指導下,使用構樹與野薑花纖維製成的客家手工紙。當時深受紙張質感與背後文化故事的感動,意識到這項技藝的趣味與價值,並感嘆這麼有意義的傳統竟少有人願意延續。2018年,陳世翊創立「湖籽手作實驗室」,名稱象徵傳承苗栗湖東地區傳統紙湖製作的粗紙文化,期望如種籽般讓更多人認識苗栗客家紙藝。

重拾農業廢棄物 創造文創新價值

早期苗栗粗紙傳統上多以桂竹為主要材料,製作步驟包括:砍竹剖片、滷石灰煮軟、石輪碾壓、活水清洗兩次、用石臼搗散與竹竿攪拌製漿,接著用大型竹簾框抄紙,再以槓桿原理壓乾成疊,最後貼在紅磚牆上風乾。後來,他也接觸到如:月桃葉、薑黃葉等具有客家地域特色的植物纖維。然而,這些原生植物多半成長周期較長、產量有限,對於穩定供應與品牌規模經營構成挑戰。為兼顧文化意涵與永續發展,轉而尋找苗栗縣內具有地方故事背景、資源充足且可再利用的纖維來源。

陳世翊開始走遍苗栗各鄉鎮,收集可以造紙的原料。他主動向農民、在地工坊回收製作手工藝後的邊角料與農業廢棄物,像是頭份市,秋收後堆積如山的稻梗、苑裡草蓆業者丟棄的藺草邊角料,三義精油工坊蒸餾過後的香茅纖維、玉米皮、玉米鬚與小麥草。起初,陳世翊回收農業廢棄物的行動常引來質疑,外界難以理解這些被視為「廢料」的物件與造紙之間的關聯。

然而,他並未因此卻步,反而不斷進行實驗與調整,逐步累積經驗與成果。隨著湖籽手作實驗室的知名度提升,愈來愈多農民與地方業者主動聯繫,邀請他協助回收剩料。造紙試驗過程中,陳世翊也曾試圖使用芋頭皮造紙,但由於其高澱粉與膠質含量,需大量化學處理才能清洗原料,最終整桶紙漿因發酵失敗而發爛、發臭。

農廢製成再生紙流程圖。 圖/陳冠榛製圖
農廢製成再生紙流程圖。 圖/陳冠榛製圖

如今,稻梗、香茅與藺草已成為陳世翊造紙工藝的三大主要原料,同時他也持續開發與嘗試各類農業廢棄物,透過不斷實驗擴展手工紙材的可能性,為傳統紙藝注入更多創新與永續元素。除了回收農業副產物,陳世翊也透過網路向大眾募集廢紙,包括紅包袋、發票、金紙工廠邊料等。他將這些色彩鮮明的廢紙打碎後打漿,再經過抄紙、吸乾與風乾的工序,最終化為一張嶄新的手抄紙。不僅延續物命,也能保留原紙色澤與紋理,創造出一張張帶有故事與獨特質感的再生紙。

邊做邊學 湖籽的成長軌跡

湖籽手作實驗室的發展歷程可說是一場從實作中累積經驗、逐步調整的創業旅程。在接觸到粗紙文化後,陳世翊就不斷想以粗紙為出發點,打造不同的創新商品吸引年輕族群。由於自身對於動漫公仔、扭蛋文化的興趣,他開發出一款將農作物種子融合粗紙的可栽種紙盆栽扭蛋。消費者只需將紙材加水攪拌後撒上種子,約一週即可見到發芽成果。相較於一般土壤盆栽易弄髒桌面,紙盆栽更為乾淨便利。他希望透過結合年輕人喜愛的扭蛋形式,讓大眾在日常娛樂中,輕鬆接觸並認識客家傳統紙藝文化。紙盆栽扭蛋更讓陳世翊與開發團隊在2017年獲得苗栗青年洄游計畫設計首獎。

在創業過程中,陳世翊逐步摸索各項實務操作,從紙張訂製、印刷到課程設計,面對問題就地解決,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服務模式。他不斷尋找可以製作粗紙的原材料、開發新商品,希望能將粗紙帶入大眾生活中。陳世翊所設計的商品包括卡片、明信片、杯墊、手工書籤;與企業合作出版以手抄紙為材料的刊物等等,也開發出DIY手作材料包讓消費者可以自行在家體驗造紙的樂趣。

此外,陳世翊也積極參與各類展覽活動,不定期於全台各地舉辦手作課程巡迴教學。透過實作體驗,讓民眾親手參與手工紙的製作流程。課程內容不僅限於造紙技術本身,更設計多元主題,例如:以手工紙製作小夜燈,或結合傳統海棠花玻璃圖樣,創作具印花特色的紙藝作品。陳世翊期望透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將苗栗在地文化及客家紙藝背後的歷史脈絡,自然地融入每一次課堂互動中。使參與者在動手創作的同時,也能深入理解這項工藝所承載的文化意義與地方價值。

苗栗扎根 向外傳承

陳世翊表示,儘管早期推廣階段主要在外縣市進行,包括設立實體攤位、舉辦教學工作坊等形式,但湖籽手作實驗室始終以苗栗作為核心發展地。他指出,傳統工藝在當地的認識與參與度相對有限,因此初期選擇向外推廣,以提高粗紙文化的社會能見度。同時也希望透過外部接觸,引發更多年輕人對地方工藝與文化的興趣。

2018年起陳世翊帶領湖籽團隊積極參與各式市集活動,藉此累積曝光與市場反饋。2019年開始受邀至全台各地進行手抄紙課程教學,進一步拓展品牌影響力。即使面對疫情挑戰,他也與竹南高中合作,帶領百位學生參與苗栗金紙體驗課程並舉辦聯展,讓工藝教學與地方文化結合。他進一步說明,外地民眾若因此產生認同感,便有可能透過現有的地方創生機制,如:以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鄉,年度社區藝文能量發展計畫「客庄駐村」計畫等,實際進入苗栗地區生活與工作,進一步參與在地產業的發展。藉由外部資源的導入與交流,地方傳統工藝有機會在現代環境中持續轉型與延伸,在保留技藝本質的同時拓展更多元的發展可能。

陳世翊到竹北東海國小教學藺草壓印紙。 圖/陳世翊提供
陳世翊到竹北東海國小教學藺草壓印紙。 圖/陳世翊提供

陳世翊想用行動證明,傳統工藝並非只能留在博物館或節慶裡,而是可以透過創新走進當代人的生活。未來湖籽將擴大在全台各地舉辦體驗課程、展覽推廣與在地連結,一點一滴地改變人們對「紙」的想像,讓手工紙走入日常生活,讓更多人重新認識苗栗,認識這片土地的溫度與價值。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稻梗藺草不浪費 苗栗「湖籽」製成客家手抄紙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12.jpg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稻梗藺草不浪費!苗栗青年復興「客家粗紙」工藝 讓傳統紙藝走入年輕世代

稻梗藺草不浪費!苗栗青年復興「客家粗紙」工藝 讓傳統紙藝走入年輕世代

台灣每年有3.3億件包裝浪費...「配客嘉」循環包裝回收機制 台積電內部也在用

台灣每年有3.3億件包裝浪費...「配客嘉」循環包裝回收機制 台積電內部也在用

田埂上的嘉年華!貢寮「插秧大賽」熱鬧登場 傳承水梯田、水牛耕田農藝

田埂上的嘉年華!貢寮「插秧大賽」熱鬧登場 傳承水梯田、水牛耕田農藝

北漂族溢出的鄉愁!3位彰化青年假日返鄉、親手修復60年代老宅 賣書也賣情懷

北漂族溢出的鄉愁!3位彰化青年假日返鄉、親手修復60年代老宅 賣書也賣情懷

最新文章

稻梗藺草不浪費!苗栗青年復興「客家粗紙」工藝 讓傳統紙藝走入年輕世代

稻梗藺草不浪費!苗栗青年復興「客家粗紙」工藝 讓傳統紙藝走入年輕世代

台灣每年有3.3億件包裝浪費...「配客嘉」循環包裝回收機制 台積電內部也在用

台灣每年有3.3億件包裝浪費...「配客嘉」循環包裝回收機制 台積電內部也在用

喝啤酒也能救世界!IPA啤酒銷售翻倍的祕密 竟是公平貿易、多年生耐旱穀物

喝啤酒也能救世界!IPA啤酒銷售翻倍的祕密 竟是公平貿易、多年生耐旱穀物

鏟下的淤泥不是廢棄物!花蓮災區泥沙可以加工成「輕質骨材」重返建築

鏟下的淤泥不是廢棄物!花蓮災區泥沙可以加工成「輕質骨材」重返建築

蟲蟲是轉機不是危機!黃粉蟲可以分解保麗龍 還無塑膠微粒殘留

蟲蟲是轉機不是危機!黃粉蟲可以分解保麗龍 還無塑膠微粒殘留

永續設計如何突圍?黃子儇鎖定企業合作 將廢棄帆布變客製化公關贈品

永續設計如何突圍?黃子儇鎖定企業合作 將廢棄帆布變客製化公關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