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投稿】補貼與農業是相輔相成還是一事無成?公共資源到底該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陸地生物

台灣針對農業的補貼其實非常多種,包括耕作補貼、休耕補助、轉作補助、作物保險補助、肥料補助、天然災害補助、產銷調節獎勵、作物保險補貼…等。 圖/報系資料照
台灣針對農業的補貼其實非常多種,包括耕作補貼、休耕補助、轉作補助、作物保險補助、肥料補助、天然災害補助、產銷調節獎勵、作物保險補貼…等。 圖/報系資料照

補貼守得住價格,卻守不住未來

在〈前導篇:美國米進口對台灣農業的衝擊與挑戰〉中,我們已指出,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台灣農業的真正危機,跟價格或產值並沒有太直接關聯,主要是生存與經營條件缺乏被關注與長期穩定性。

補貼制度,一直是政府在農業政策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它可以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幫農民減緩衝擊,也能在天災過後,提供短期的經濟支撐。

然而,補貼能做的事,往往停留在「安撫當下」,卻很少能「創造未來」。如果我們的補貼制度,只是用來彌補短期損失、降低政治風險,而不是引導農業向永續、高價值與社會認同的方向轉型,那麼再多的錢,也只是在填一個永遠補不滿的洞。若無助於農業制度的升級與價值的重建,它就不再是農政改革的助力,而成為了轉型的障礙。

所以,討論補貼,不只是財政問題,而是我們要回答一個核心問題:

我們要用公共資源,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這正是植未來啟動【農業轉型的公共路徑】系列的原因:

我們不只要保護農業,更要重新設計支持農業的公共制度與社會共識。

為何補貼總是惹議,卻始終無法捨棄?

台灣農業補貼制度長期陷於兩難:

  • 被賦予「穩定物價」、「穩定農民收入」、「穩定社會情緒」、「降低政治風險」等多重期待;
  • 卻屢遭質疑為「政策買票」、「資源浪費」、「效率低落」。

持續救急式的補貼,反而讓農業被更多人瞧不起。

補貼金額其實不多,卻也因此造成社會對農業的不諒解,與農民的被誤解,甚至造成農民對此的依賴,而怯於改革與轉型。這樣需要檢討修正的政策,卻怎麼樣也割捨不掉。求穩定的背後,也讓農政失去制度創新的空間與可能。

現行補貼制度的四大侷限

1.補貼結構零碎

台灣針對農業的補貼其實非常多種,包括耕作補貼、休耕補助、轉作補助、作物保險補助、肥料補助、天然災害補助、產銷調節獎勵、作物保險補貼…等。均是以耕作面積核定補助金額,面積愈大,補助金額愈高,再加上補助細項繁多,2025年農業部預算近1700億元,超過8成用於各類補貼與救助,其中休耕補助與公糧收購就佔了200億元左右。

2.資源分配不均

以面積為基準的補貼,容易讓持有大量土地的農戶受益更多,而對於無自有農地的農民、採取小面積友善耕作、投入食農教育、維護生態的農民,補貼額度卻沒有明顯差異,忽略了農業非市場價值的付出。

3.補貼對象不符合農業多元化的現況

現行制度多鎖定具農保資格或特定登記身分的農民,但現在的勞動力參與的樣態趨於多元,現行的農業工作者,包含半農半X,因為身份定義不符,總有一些被實質排除在外,無法列入補助對象。

4.無法提供穩定的職業保障

補貼金額有限,多數只是短期且一次性無法重複申請之補助,無法讓農民安心長期投入農業。當農業收入不穩定,年輕人進入農業的意願自然低落。

從「補貼農民」到「支持農業價值」

在國際上,有些國家已經不把補貼當作單純的價格補償,而是設計成引導農業達成公共目標的支持制度。

  • 日本:日本農林水產省(MAFF)自2020年起推行環境友善農業「直接支付制度」,支持農民展現減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維護農村景觀、傳承農業技術、環境管理等行動,並由第三方進行成效評估。(日本農林水產省

  • 歐盟:透過共同農業政策(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明確推動包含氣候變遷、自然資源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等三大環境永續目標,並透過支持有機農業、減少農用化學品等方式執行。(CAP官方網站

  • 歐盟正在擬定對大型農場補貼上限,以期將資源重新導向分配於小型農戶,並納入環境標準作為領取補貼的條件之一。(Reuters報導

  • 歐盟也思考將補助改革方向從繁複規範轉向激勵導向,以提升小農與青農在資源分配中的參與度。(AP News報導

  • 韓國:推行「農民收入保障制度」,明確承認農業對社會的貢獻,將部分補貼視為「社會報酬」。(Farmonaut報導

可以想像,這樣的補貼制度是從根本去引導整體農業未來發展的走向,而不是在於短期應付救急的事情上。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

補貼可以是農民的保護傘,但更應該是掌舵農業的方向盤。

台灣農業的改革可能路徑

1.建立農業公共價值指標

跳脫產值優先的思維,把糧食安全、環境保育、地方文化、教育功能等納入評估,讓補貼不只看產量及面積或者產值,也看農業的公共貢獻與社會貢獻。

2.補貼分級與差異化

針對採取友善耕作、永續經營、社區參與的農民,給予更高比例的支持,讓努力提升農業品質的人有實質誘因。

3.整合分散的作業窗口

建立單一申請平台,減少農民申請負擔,也讓政府更容易追蹤資源流向與後續成效。

4.納入更多元的農業參與者

應該認同兼業農、社區長輩農園、教育農場等在糧食系統中的角色,讓他們也能獲得合理支持。

為什麼這是「農業轉型公共路徑」的起點?

因為補貼制度,牽動了三個層面:

  • 政策面:它是政府最直接影響農業發展方向的工具。
  • 社會面:補貼的使用,反映社會願意為農業承擔多少責任,有攸關廣大民眾對於農業的觀感。
  • 市場面:它會改變農民的生產選擇,也影響農產品內涵與供應產銷結構。

若補貼制度不改革,我們很難在農業相關議題上,包含糧食安全、農地保護、青年農業、環境永續等領域真正前進。

「補貼多少」從來不是重點,我們真正該問的是「補貼什麼」?

台灣農業需要的是更清楚的方向。

若農業被視為一個「必須扶持的弱勢產業」,那麼補貼制度終將無法避免流於短期救急處理,並讓農業在市場壓力及社會輿論下苦苦支撐;

但若我們將農業視為「維繫社會穩定與未來永續的核心基礎建設」,那麼補貼制度就必須被轉化為一種永續價值投資的工具。

下一步,我們可以嘗試提出的問題是:

未來十年的補貼制度,應該用來帶動什麼樣的農業未來?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倡議家》立場。

本文授權轉載自《植未來電子報》(原文標題:第78期:【農業轉型的公共路徑】第2篇|農政轉型的關鍵選擇:補貼保護,還是價值重建?)。更多資訊請見→《植未來電子報》。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10240.jpg

李法憲

「李法憲有機農園」經營者,英國社會學博士。關注食安與永續,自學農業、投入有機耕作,以生態友善方式實踐韌性農業,並推動「梓感農村文化節」,串聯教育、社區與地方創生,致力讓更多人看見農業的真正價值。

作者文章

【專欄投稿】補貼與農業是相輔相成還是一事無成?公共資源到底該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專欄投稿】補貼與農業是相輔相成還是一事無成?公共資源到底該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專欄投稿】有機不等於無毒!有機認證、農產標章百百種 別被這些名詞騙了

【專欄投稿】有機不等於無毒!有機認證、農產標章百百種 別被這些名詞騙了

【專欄投稿】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人聽!農民的「語言權」由誰定義?

【專欄投稿】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人聽!農民的「語言權」由誰定義?

【專欄投稿】讓不熟悉農業的人也買單!從「梓感農村文化節」看見農業轉型的新商模

【專欄投稿】讓不熟悉農業的人也買單!從「梓感農村文化節」看見農業轉型的新商模

最新文章

遠來嬌客安全至上!台南為迎黑面琵鷺度冬 啟動「傷鳥救援演習」

遠來嬌客安全至上!台南為迎黑面琵鷺度冬 啟動「傷鳥救援演習」

是福還是禍?地中海章魚大量入侵英國 漁民發「意外之財」背後代價是?

是福還是禍?地中海章魚大量入侵英國 漁民發「意外之財」背後代價是?

小琉球海保區淪「保育空殼」!去年291件違規漁業行為 結案率為0

小琉球海保區淪「保育空殼」!去年291件違規漁業行為 結案率為0

動作、體溫、氣味都像真兔 美國家公園雇上百機器兔誘捕入侵種巨蟒

動作、體溫、氣味都像真兔 美國家公園雇上百機器兔誘捕入侵種巨蟒

大安森林公園松鼠超「穩重」!不只過胖 還大啃樹皮影響生態

大安森林公園松鼠超「穩重」!不只過胖 還大啃樹皮影響生態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