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專欄投稿】誰來決定吃什麼?從糧食安全到糧食主權 光有食物「買得到、吃得飽」遠遠不夠
安全感的不穩定感 在第78期電子報〈農政轉型的公共路徑:補貼保護,還是價值重建?〉文章中,我們提到,補貼制度是農業政策最直接與常見的工具之一,它能直接引導農民的生產策略選擇,也能左右社會與市場對農業的理解與支持。...
【專欄投稿】補貼與農業是相輔相成還是一事無成?公共資源到底該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補貼守得住價格,卻守不住未來 在〈前導篇:美國米進口對台灣農業的衝擊與挑戰〉中,我們已指出,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台灣農業的真正危機,跟價格或產值並沒有太直接關聯,主要是生存與經營條件缺乏被關注與長期穩定性。...
【專欄投稿】有機不等於無毒!有機認證、農產標章百百種 別被這些名詞騙了
有機農產品的定義與認證機制 在台灣,農產品若要稱為「有機」,必須經過嚴格的有機驗證程序。這包括需要經過政府核可的有機驗證機構到生產場地的現場稽核和至少一段時間的轉型期。通過驗證後,才會被授予有機標章,並可以在「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查詢相關資訊,包括生產者和產品細節。...
【專欄投稿】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人聽!農民的「語言權」由誰定義?
農民說不出話,還是沒人想聽? 這篇文章不是定義,而是邀請:邀請更多農民說出自己的經驗,也邀請社會重新思考:如果農民沒有發聲的空間,我們又怎能談農業民主與糧食正義?...
【專欄投稿】讓不熟悉農業的人也買單!從「梓感農村文化節」看見農業轉型的新商模
我們的對話對象是誰?不是搶誰的市場 在上一篇,我們談到農產品市場需求是穩定不易大幅度變動的,甚至是幾近飽和的,農民之間的競爭多數只是落入「轉移收入」的零和遊戲。要打破這種內耗,就不能只是想著怎麼讓消費者從別的農民那裡轉過來買我們的產品,而是要重新思考:我們可以說服誰加入支持農業?我們要創造怎樣的價值,讓「不關心農業的人」也願意開始關心? 這,正是我舉辦「梓感農村文化節」的起點:一場農民與社會重新對話的實驗。...
【專欄投稿】開放美國農產品零關稅進口會怎樣?台灣農業會步上墨西哥後塵嗎?
在WTO架構下,全球貿易致力於減少障礙與對等貿易,雖然WTO運作機制可能成效不彰,才會出現今天所看到的,美國以一己之力利用關稅將國際貿易架構全部重整,當然許多媒體或評論家也不斷強調,此次的對等關稅實際上劍指中國,特別用來扭轉中國在國際上濫用最惠國待遇所造成美國極大的貿易逆差。不管美國川普總統內心真實的想法為何,被點名的世界各國都一併被拖下水,必須要親自與美國政府重新談判對等關稅,而農產品毫無意外成為談判桌上的必要談判內容之一。...
【專欄投稿】美國米0關稅進口:是農業危機還是消費者受益的轉機?
美國米進口開放的議題,再次讓本土農業永續經營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有人擔心,一旦鬆綁,台灣稻米將在市場上毫無招架之力,整條稻米相關產業鏈的共生依存關係可能因此鬆動,並面臨極大的衝擊與挑戰。然而,農業的式微,其實早已在發生,而且持續進行中,台灣人開始減少吃飯量,也跟外國米進口無關,所以糧食進口一直都不是導致台灣農業式微的主因。它並非突如其來,也不會在某一個國際貿易談判,或者關稅政策調整後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