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憲

【專欄投稿】誰來決定吃什麼?從糧食安全到糧食主權 光有食物「買得到、吃得飽」遠遠不夠

【專欄投稿】誰來決定吃什麼?從糧食安全到糧食主權 光有食物「買得到、吃得飽」遠遠不夠

安全感的不穩定感在第78期電子報〈農政轉型的公共路徑:補貼保護,還是價值重建?〉文章中,我們提到,補貼制度是農業政策最直接與常見的工具之一,它能直接引導農民的生產策略選擇,也能左右社會與市場對農業的...

永續地球
【專欄投稿】補貼與農業是相輔相成還是一事無成?公共資源到底該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專欄投稿】補貼與農業是相輔相成還是一事無成?公共資源到底該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補貼守得住價格,卻守不住未來在〈前導篇:美國米進口對台灣農業的衝擊與挑戰〉中,我們已指出,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台灣農業的真正危機,跟價格或產值並沒有太直接關聯,主要是生存與經營條件缺乏被關注與長期穩定...

永續地球
【專欄投稿】有機不等於無毒!有機認證、農產標章百百種 別被這些名詞騙了

【專欄投稿】有機不等於無毒!有機認證、農產標章百百種 別被這些名詞騙了

有機農產品的定義與認證機制在台灣,農產品若要稱為「有機」,必須經過嚴格的有機驗證程序。這包括需要經過政府核可的有機驗證機構到生產場地的現場稽核和至少一段時間的轉型期。通過驗證後,才會被授予有機標章,...

永續地球
【專欄投稿】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人聽!農民的「語言權」由誰定義?

【專欄投稿】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人聽!農民的「語言權」由誰定義?

農民說不出話,還是沒人想聽?這篇文章不是定義,而是邀請:邀請更多農民說出自己的經驗,也邀請社會重新思考:如果農民沒有發聲的空間,我們又怎能談農業民主與糧食正義?我們要問:農民真的不會說話嗎?還是社會...

共好社會
【專欄投稿】讓不熟悉農業的人也買單!從「梓感農村文化節」看見農業轉型的新商模

【專欄投稿】讓不熟悉農業的人也買單!從「梓感農村文化節」看見農業轉型的新商模

我們的對話對象是誰?不是搶誰的市場在上一篇,我們談到農產品市場需求是穩定不易大幅度變動的,甚至是幾近飽和的,農民之間的競爭多數只是落入「轉移收入」的零和遊戲。要打破這種內耗,就不能只是想著怎麼讓消費...

共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