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救濟與憐憫 五味屋給孩子敢夢想的勇氣
五味屋做的,看似只是把社會的「商業模式」透過二手買賣化為課程、給弱勢孩子「社會流動」的機會;但看得更深會發現,其實更扎實有力的做著「社會運動」。透過二手物的買賣,帶孩子了解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並在規則中做各種努力或突破。
小學四年級的羅雅芳,正在台灣大學校園內的教室,向大學生分享她如何在五味屋用工作點數換取想要的東西。雅芳和五味屋其他的孩子一樣擁有「點數存摺」,透過自己的努力累積工作點數。
點數累積的方式包括做社區服務,孩子最常做的是到五味屋工作,工作一天大約有30點,有特殊表現可以再加點數;也可以自訂目標,如「段考某一科要及格」來取得約定點數。
不給救濟,給敢夢想的勇氣
點數可以做什麼?
五味屋的規則是,若用點數換「需要」的東西就是原價,但如果是換「想要」的東西,就是原價的兩倍。雅芳說,有次她想換個玩偶,大家認為這是「想要」,但是對她來說,之前陪她睡覺的玩偶不見了,她晚上都睡不好,她要一隻玩偶讓她晚上好好睡,是「需要」,而大家也同意了。
資源有限情況下,孩子學會判斷「需要」與「想要」的不同,也學會取捨、懂得思辨、練習表達;更重要的是,得到機會後的籌備及規劃能力。
五味屋給孩子的,不是救濟與憐憫,而是「我可以」的體驗和能力。雅芳第一次從花蓮北上到台大,是透過自己努力的點數。「工作點數」的設計,讓孩子相信「我是有能力的、是可以追尋夢想的」,積極改寫鄉村孩子的命運劇本。
五味屋創辦人、也是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的顧瑜君,2008年便帶著孩子與社區工作者,在花蓮縣中部開辦了這間二手商品鋪子。
這間坐落於壽豐鄉豐田火車站前的日式老建築,透過二手物的交易買賣,帶孩子了解主流世界、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並在規則中做各種嘗試。在這裡,對弱勢不做救濟,而是讓孩子有能力贏得生命所需;做教育卻不教學,而是從生活找元素創造學習機會,為每個孩子找到獨特的學習主軸。
「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機會」,是五味屋孩子簡單又驕傲的工作原則。
學會守信、努力獲得機會
五味屋曾因著孩子不同的興趣,開過吉他、鋼琴、烏克麗麗與非洲鼓等課,常常樂器不足需要募集二手樂器。使用樂器的孩子拿到樂器時只是「借用」,他必須和捐贈者簽下「捐贈合約」,約定好具挑戰性的、需要持續努力的學習任務,達成任務,才能真正「擁有」樂器。
在爭取音樂課程、得到樂器的同時,孩子學會:當別人幫助我取得想要的物品時,我要如何信守承諾,取得資源?
這裡,也讓孩子透過「貸款」,實現夢想。
顧瑜君認為,鄉村的孩子常常卡在「資源不足」不敢夢想,「在城市,買房子、車子都可以貸款,」藉此教孩子什麼是「信用」、在資源、資金不足的狀況下如何爭取,讓孩子有更多資源追求夢想。
例如有人想參加某個給偏鄉孩子去北京的參訪機會,但是旅費不足怎麼辦?五味屋在孩子提出計劃,並通過審核後,會先支付費用,孩子回國後才以工代償還錢。
五味屋做的,看似只是把社會的「商業模式」透過二手買賣化為課程、給弱勢孩子「社會流動」的機會;但看得更深會發現,這些好玩、沒有悲情搖旗吶喊的「有趣課程」,其實更扎實有力的做著「社會運動」。
這個默默運行的機制,是透過二手物的買賣,帶孩子了解主流世界、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在規則中做各種嘗試。
TFT( 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教學發展部總監施惠文這幾年培育偏鄉教師,她發現,在TFT教師服務的社區,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有兩個極端,「一派要孩子好好念書,逃離家鄉,成功出去不要回來;另一派希望孩子認同文化傳承留在家鄉,但是同時得擔心孩子如何在主流社會中生存?」
這也是台灣所有偏鄉的探問。
五味屋身處其中,「它沒有放棄讓孩子認識『現實』。一方面教孩子認清遊戲規則,一方面又不要孩子就此服從規則,」最激勵施惠文的是,顧瑜君試圖挑戰兩個極端,找到第三種可能,重新定義遊戲規則和價值。(原文刊於2017-10,於2019-02更新)
教育創新100最新募集">
延伸閱讀
• 本文由親子天下授權提供,原文〈教育創新100|五味屋創辦人顧瑜君:孩子專屬,用態度換夢想的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