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小農生存記:留下田地,撐起城市土地的另一種想像!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編按:在首都租下一片土地,有人不是大興土木、改做有賺頭的生意,而是繼續保留農田,選擇務農。即使在首都務農生存大不易,但依舊有小農長出了堅韌的生存力量,還投入市民農園的經營,當起了城市裡最好的食農生態老師,跟著首都裡僅存的淨土一起看見另一種可能。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台灣每年大約5-7月是藍莓的採收期,在台北市北投泉源里的農田中,有一區藍莓田已經開始結出美麗的果實,「四口田」的主理人洪志忠自信地採下自己栽種的有機藍莓,邀請身旁的人現吃,他期待再過一陣子,能把這些友善土地的心意,留給那些支持且認購他農產品的「穀東」。

四口田栽培的藍莓,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5~7月是採收期。 圖/李清宇攝影
四口田栽培的藍莓,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5~7月是採收期。 圖/李清宇攝影

不過其實很難想像,這塊農地在3年前種滿的不是農作物,而是數十座的小木屋,後來因為土地使用問題必須拆除。洪志忠因緣際會承租下這塊農地,這些年來除了務農之外,額外花了許多時間在清除小木屋的廢材,直至今日仍有一大區塊的廢材還在等待清運出去。

有些朋友看他如此辛苦,甚至會說「你不如在田旁邊就地掩埋了!」但洪志忠務農將近20年,他深知對土地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到時候你真的要用到地的時候,這些垃圾還是會翻出來。」雖然務農已經花掉大半力氣,但他對土地的重視卻一點都不馬虎。

北漂來首都農地... 耕耘內心的那一塊淨土

「這個叫細葉雪茄花,種著可以保護這邊的邊坡,還有讓害蟲的天敵來棲息。」洪志忠本身就是綠保農夫,栽種有機作物,相當理解如何運用自然界的原理,去形成與土地共好的農耕方法,近來他也觀察到戶外蚊子增多,想自己打造一個生態防蚊池。

但洪志忠並不是從年輕時期就開始務農,這些知識與經驗是一步一腳印累積而成。他過去在南部從事汙水工程的工作,回想起自己上台北務農的初體驗,直呼「我第一次學種菜,我也很受不了這種生活!」但是他也坦言,當第一次看到自己種的作物收成,發現耕耘生命的成就感與快樂,那是前所未有的感受,也讓他接下來堅定要持續投入耕作。

人稱「阿忠」的洪志忠,過去其實沒有想過會踏入務農之路,甚至是北漂來做小農。 圖/李清宇攝影
人稱「阿忠」的洪志忠,過去其實沒有想過會踏入務農之路,甚至是北漂來做小農。 圖/李清宇攝影

為了學習更完整的有機種植技術,他一開始自己上網查資料,後來也報名了農民學院的課程,漸漸了解有機農業的眉角。同時,他也利用台北親戚的田地,一邊務農工作,一邊做有機農業的實驗,「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怎麼處理草」、「沒事就是拿鑷子去田裡抓蟲,這就是入門課」他細細回憶著很多從事有機農業以來的經歷。

不同於多數人北漂來尋求更光鮮亮麗的工作機會,洪志忠選擇來台北市僅存的田間務農,坐在小山坡梯田間,看著台北市盆地的風光,「光在這邊坐著往下看一下城市的風景,感受身旁的鳥語花香,你不覺得很幸福嗎?」

小農求生存!斜槓經營市民農園

像洪志忠選擇北漂來務農的人,沒有自己的田地、也沒有大規模生產的優勢,只能扮演起「斜槓」的農夫角色,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為了支應農地的租金,除了農作物本身的收入以外,像「市民農園」把農地開放承租給城市裡的居民一起來耕作,也成了一個經營的方式。

「一個人忙不過來!」洪志忠說他一個人很難把四分地全部種滿,不如把部分的土地再租出去,讓有興趣在城市務農的人來一同耕作。以洪志忠現在出租的農園為例,一塊地將近18坪的大小,年租大約2萬多元。過去他在陽明山上另一塊地有做市民農園的經驗,現在他也延續市民農園的形式,讓更多人一起進來土地耕作。

洪志忠把部分租來的田地以過去經營「市民農園」的方式,再轉租給都市裡有興趣務農的民眾來參與。 圖/李清宇攝影
洪志忠把部分租來的田地以過去經營「市民農園」的方式,再轉租給都市裡有興趣務農的民眾來參與。 圖/李清宇攝影

在泉源地區協助農友進行產業多元發展的地方創生團隊「泉源集合」,創辦人李秉原深知在台北市務農大不易,雖然市民農園是一個增加收入的方式,但他也坦言「並不是每位農友都可以做,因為那需要教別人耕作、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心力成本。」

李秉原觀察陽明山地區的農友,他們有很多元的樣貌,有些人只選擇固定的生產模式與穩定收入;有些人則喜歡跟外人交流,花心力做不同務農生態的選擇,而且他發現很多人來到台北市山上務農,很多都是比較有理念、選擇友善農法。

從農夫變老師 擴散友善土地的實作法

其實近幾年陽明山的農業,漸漸在朝友善農法的方向轉型,一方面其實是要符合國家公園範圍的治理。洪志忠過去也受邀去湖山國小附近,教學地方老農改善農藥的使用方式,避免農藥影響國小學生的生活。

泉源集合在推廣社區結合農村的遊程,除了是要帶動體驗經濟,也期望藉此改變慣行農的作法,「畢竟你要讓人來體驗,這裡最好要符合生態友善」所以他們希望這裡的生產模式,也能越來越友善,農友也能因此加值自己的農業。

四口田生態豐富,田裡的作物也可以現採即食,圖為田中的蘆筍。 圖/李清宇攝影
四口田生態豐富,田裡的作物也可以現採即食,圖為田中的蘆筍。 圖/李清宇攝影

洪志忠提到自己經營市民農園的經驗已經有7年,也有跟著他一起耕作這麼長時間的承租人,他觀察自己的承租人大多是退休人士、家庭主婦,但也有一些特別的角色,像是設計師、以及最近才跟他承租新田地的小家庭夫妻,媽媽就帶著自己的小孩前來農園,體驗城市農耕。

「來田裡最好穿長褲長袖,可以防蚊蟲!」洪志忠特別一邊叮嚀前來農園準備耕作的承租人,他說大多數的人都是務農新手,要從零開始教起,一開始會學習種一些適合當季的葉菜類,同時間他也會傳遞一些關於農田綠保的觀念,像是好好維護田間的生態,台灣藍鵲就會驚喜現身!

「自己好像從農夫變成了講師!」洪志忠笑說,在市民農園他也會教一些食農教育的知識,像是慣行農法下的食用玉米,最好不要整根連玉米桿都煮下去,因為那是農藥最容易殘留的地方;或是教授病蟲害防治的正確觀念。

放棄了你不覺得可惜嗎? 為城市保留一塊農地

「泉源小農多、耕地小、生產成本高」李秉原觀察這一帶的農業特性,台北農業不但沒有辦法跟中南部的規模農業比拚,要發展休閒旅遊也有限制,台北對於休閒農業區有面積要求,而且最好是家族事業土地可以做連結,像是白石湖、竹子湖、貓空,而像泉源這樣的小地方,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

這也是泉源集合正在努力投入的地方,想要把外來的人帶進農田裡,親身與小農友接觸。而團隊也花了很多時間,在陪伴農友看見自己務農的價值、自信地說出自己務農的故事。

反觀相對有經驗的洪志忠,其實他在台北市單純靠務農,也很難撐起一家子的生計,晚上還必須兼職其他工作。「但其實在台灣務農挺幸福的!」他對自己在投入的農務相當樂觀,不論是補助、農業資源都有管道,在台北市甚至最接近農產消費地,可以節省下不少運費。

洪志忠本身是一個斜槓小農,為了讓務農收入有起色,也轉做一部分的高經濟價值作物,像是架起了溫網室種植草莓。 圖/李清宇攝影
洪志忠本身是一個斜槓小農,為了讓務農收入有起色,也轉做一部分的高經濟價值作物,像是架起了溫網室種植草莓。 圖/李清宇攝影

為了提升農產的收益,洪志忠也在自己的農園裡轉作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像是草莓、藍莓,他對於用有機、綠保方式種植出來的作物相當有自信,在社群網路上更經營出支持自己的穀東,每年一到採收季,這些穀東就可以優先體驗採收作物,也帶給他穩定的收入。

「如果今天在台北市這裡有塊土地,然後沒興趣務農,賣掉可以有上億台幣。但如果今天土地是我的,不用再負擔租金,我可以慢慢耕耘、想著怎麼經營,放棄掉這些你不覺得可惜嗎?」洪志忠身為北漂的小農,即使在台北求生存大不易,他仍舊帶著看見土地原生的生命力、那股實作成果後的成就感,在城市裡面默默撐起了一塊田地的運作;在與承租人、穀東們互動的過程中,還帶給城市人更廣闊的土地觀念。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首都小農生存記:留下田地,撐起城市土地的另一種想像!

首都小農生存記:留下田地,撐起城市土地的另一種想像!

2025《永續好日子》嗨翻週末!主題特展超吸睛 企業、NPO齊聚實踐ESG

2025《永續好日子》嗨翻週末!主題特展超吸睛 企業、NPO齊聚實踐ESG

《永續好日子》松菸開跑!集結市集、電影、音樂會 逛展還能抽大獎

《永續好日子》松菸開跑!集結市集、電影、音樂會 逛展還能抽大獎

第二屆《永續好日子》登場!松菸變身全民綠色派對 玩轉SDGs抽大獎!

第二屆《永續好日子》登場!松菸變身全民綠色派對 玩轉SDGs抽大獎!

最新文章

【從承諾到共好】跨界合作攜手阻詐 富邦人壽結合科技打造金融安全防護網

【從承諾到共好】跨界合作攜手阻詐 富邦人壽結合科技打造金融安全防護網

台灣之光!極瀕危植物「南庄橙」不只復育成功 果醬還榮獲世界大賽3金

台灣之光!極瀕危植物「南庄橙」不只復育成功 果醬還榮獲世界大賽3金

台北市保留農業有必要嗎?找回屬於城市風土的酸甜滋味與土地記憶

台北市保留農業有必要嗎?找回屬於城市風土的酸甜滋味與土地記憶

痛失2頭明星海牛!彰化芳苑海牛接連病逝 衝擊無形文化資產保存

痛失2頭明星海牛!彰化芳苑海牛接連病逝 衝擊無形文化資產保存

從荒廢走到米其林餐桌!職人復曬嘉義百年鹽田 再創「台灣海鹽」文化滋味

從荒廢走到米其林餐桌!職人復曬嘉義百年鹽田 再創「台灣海鹽」文化滋味

苦盡柑來遇見你!曾經輝煌的「北投草山柑」起起落落復育之路

苦盡柑來遇見你!曾經輝煌的「北投草山柑」起起落落復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