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小也要種菜!新加坡「室內農場」擺脫空間束縛、翻轉糧食安全想像

氣候行動

新加坡一處建築內的室內農場從荷蘭引進技術,設立高科技環境控溫。 圖/中央社
新加坡一處建築內的室內農場從荷蘭引進技術,設立高科技環境控溫。 圖/中央社

為強化糧食安全,新加坡設定目標鎖定2030年前,讓本地生產農產品能滿足民眾30%的營養需求。有新加坡人引進技術,打造室內農場運用科技栽培蔬菜,成為回應糧食安全議題的方式。

閱讀更多:垂直農業無須灑農藥、省水95%,為何無法普及?

中央社記者採訪這天,走進一棟建築裡,翠綠的室內蔬菜農場環境映入眼簾。室內農場創辦人林冰心穿著前衛、顛覆人們對傳統農夫的印象,而她的農場也並非位於鄉間田野,而是在亞洲金融樞紐新加坡的一處建築內。

林冰心創辦新加坡都市農業夥伴(Urban FarmingPartners Singapore),從荷蘭引進技術、設立高科技室內農場。她的農場產出蔬菜,包括羽衣甘藍、生菜等,目標未來可輸出種植技術,透過提供人員培訓和種植配方等,協助有興趣的業者設立農場。

「我們將空氣處理設備、栽培等相關技術整合起來,並運用本地的工程與建築專業,將它們應用於室內垂直農業環境中」,林冰心分享,如此一來,能在有限的空間裡種出大量作物,這是重要一步。

她說,畢竟新加坡是一個國土面積狹小的國家,有了這套技術將不需依賴天氣來種植糧食,高效率與高效能的室內農業,正是支援新加坡糧食安全願景的關鍵。

為強化糧食安全,新加坡政府過去提出「30·30願景」,目標鎖定2030年前達成當地生產農產品能滿足民眾30%的營養需求,其中20%來自蔬菜水果,其餘10%來自魚肉、雞蛋等所含的蛋白質。

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向中央社分享,分散進口來源、建立海外農業基地、強化本地農業生產與支持本地生產者,是新加坡強化糧食安全的戰略方向。為了提升農業生產力與抵抗氣候變遷影響,新加坡政府推動都市型高科技農業。食品局與全國研究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精準農業、垂直農場、水耕與氣耕技術。

童振源表示,新加坡將林厝港地區規劃為「農業食品創新園區」,引入自動化、數位監控與AI管理的先進農場。來自台灣的元通綠能科技已獲分配2公頃土地,預計2025年完工的植物工廠,每年可供應2000噸有機蔬菜,將顯著提升國內供應占比。此類農業轉型不僅提升產量,也帶動就業與技術移轉,是科技創新與糧食安全相結合的典範。

「除了生產端,新加坡也重視糧食儲備體系建設」,童振源分享,自199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便要求所有白米進口商必須存入指定倉庫並維持固定庫存。2024年起每進口1噸白米,須備有3噸戰備儲糧,2026年將提高至3.5噸。他提及,新加坡也在重塑糧食流通模式,像是歐聖集團打造平台結合融資、交易、物流與保險功能,邁向成為亞洲糧食數位中樞。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天燈新法上路!販售業者需購買標章、繳納永續發展費 保障文化與環保

天燈新法上路!販售業者需購買標章、繳納永續發展費 保障文化與環保

綠鬣蜥不只要抓還要人道處理!保育協會:人類活動造成 應兼顧生命與觀感

綠鬣蜥不只要抓還要人道處理!保育協會:人類活動造成 應兼顧生命與觀感

不能燒、不能丟!每年上萬噸廢棄塑膠農膜 回收兩難、去化不易堆成垃圾山

不能燒、不能丟!每年上萬噸廢棄塑膠農膜 回收兩難、去化不易堆成垃圾山

國土小也要種菜!新加坡「室內農場」擺脫空間束縛、翻轉糧食安全想像

國土小也要種菜!新加坡「室內農場」擺脫空間束縛、翻轉糧食安全想像

最新文章

路上不起眼的人孔蓋?可能是你在災難中最需要的一間「廁所」️

路上不起眼的人孔蓋?可能是你在災難中最需要的一間「廁所」️

綠屋頂、冷屋頂、太陽能屋頂,哪種屋頂最能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綠屋頂、冷屋頂、太陽能屋頂,哪種屋頂最能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讓城市「流汗」散熱!北美館的微氣候地景「毛孔城市」幫台北消暑

讓城市「流汗」散熱!北美館的微氣候地景「毛孔城市」幫台北消暑

退場人行地下道還可以這樣用?永和4處地下道改當滯洪池 發揮防災新價值

退場人行地下道還可以這樣用?永和4處地下道改當滯洪池 發揮防災新價值

當信仰遇上永續:東南亞最大清真寺的綠色革命

當信仰遇上永續:東南亞最大清真寺的綠色革命

木頭竟能蓋高樓?水泥叢林之外的低碳選擇 好處顛覆想像

木頭竟能蓋高樓?水泥叢林之外的低碳選擇 好處顛覆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