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工程水泥!從手作步道到綠領就業 千里步道協會:修復生態也修復人地關係

陸地生物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以最少干擾的方式修築步道,強調與自然地貌共存。 圖/黎育如攝影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以最少干擾的方式修築步道,強調與自然地貌共存。 圖/黎育如攝影

走進大自然、享受山林美景,愜意步行在林間,是現代人逃離都市放鬆身心的方法,但經常忽略腳下的步道究竟是天然或人工,而踩在步道上的每一步足跡,又可能對土壤、植被與生態造成什麼深遠影響。

特別在台灣開放山林政策下,登山活動蓬勃發展,該如何應對隨之而來的過度踐踏與步道退化?手作步道或許帶來一線曙光。

跟著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抵達位於台北新店的赤蘆古道,在平整的柏油道路鋪設前,溪谷旁的古道曾是當地人重要的聯外通道,孩童下課返家的路上沒有路燈,他們用月桃葉包著蠟燭、就著月光,踩著小小的步伐回到山上的家。

把這條路恢復成記憶中的樣貌,一直是許多當地居民的心願,而步道師們正準備帶領志工團就地取材,親手修復步道。

赤蘆古道位於台北新店山區,過去是當地人往返必經道路。 圖/劉潔謙攝影
赤蘆古道位於台北新店山區,過去是當地人往返必經道路。 圖/劉潔謙攝影

天然步道零損失!手作步道為什麼比水泥好?

手作步道是一種以傳統手工方式,打造因地制宜的天然步道,而「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更是協會長年以來的訴求,結合志工、社區大學與企業的力量,以天然材料修復步道,減少環境衝擊,打造更永續的步道。

為什麼要用如此繁複費力的方式施作?副執行長徐銘謙直言,「手作步道不只是修補人為造成的破壞,是讓這個地方變得比我們來的時候更好,進去山林這件事情,可以是一件對自然更正面、更積極的事。」

千里步道協會強調「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並以因地制宜的方式施作步道。 圖/劉潔謙攝影
千里步道協會強調「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並以因地制宜的方式施作步道。 圖/劉潔謙攝影

事實上,過度踐踏導致步道退化,形成沖蝕溝、樹根裸露與複線化等問題,早已對生態造成嚴重威脅。徐銘謙舉例,高山步道因凍拔現象導致土壤流失,加上人為踩踏,加深步道受沖蝕溝影響,改變植被與地貌;像是北插天山珍稀的冰河時期孑遺植物山毛櫸,就因過度踐踏導致樹根裸露,面臨倒塌風險。

這凸顯開放山林政策後,雖然讓更多人走進山林,但也放大步道管理的挑戰。台灣步道分為「列管」與「非列管」,列管步道由政府單位管理,雖然資源充足,但多半傾向工程化,水泥、人工設施搭建的步道比例高;非列管步道則因無主管機關、產權複雜,當天然步道出現損失,難以維護。

用公民力量擴大步道保護網 「iTrail」讓全民變身山林守護者

人為干擾與環境變動是連鎖效應,不過,山友通常難以察覺樹根裸露與自己爬山有關,徐銘謙認為,「大家過去可能會指責政府工程做得不當,同仇敵愾,可是當事情的成因跟自己有關的時候,卻容易否認。」如何讓民眾意識到要為自己的腳步負起責任,其實是個難題。

步道師以石塊保護裸露樹根,減少人為踩踏造成自然環境破壞。 圖/黎育如攝影
步道師以石塊保護裸露樹根,減少人為踩踏造成自然環境破壞。 圖/黎育如攝影

協會在2024年推出「台灣步道守護網(iTrail)」,將以往繁複的鋪面調查,簡化為全民參與的公民科學平台,嘗試透過公民參與與數據回報,找出非列管步道,推動更全面的步道保護,同時對環境產生責任感,

早期鋪面調查耗時耗力,2012年在雙北調查動員60名志工,攜帶GPS記錄鋪面變化,耗費近兩年才完成272條、460公里列管步道的調查,但iTrail翻轉了這一切。

徐銘謙分享,山友只需用手機拍攝,以腳踝或膝蓋簡易測量、判斷嚴重程度,上傳座標與問題描述,無需專業工具輔助,「不用拿尺來量,所有人上山都可以做這件事!」而目前約60%回報來自步道本體損耗。平台也會記錄熱點區域、辨識土地權屬,幫助協會與公部門協調,針對非列管步道的問題進行修復。

一步一腳印!參與式行動打開人與山林的新關係

除了培養公民科學家與志工,協會也透過「步道學」課程、社區合作等形式,開拓更多元的公民參與模式,促進環境教育與地方認同。徐銘謙說,這些活動確實改變參與者對自然的認知,「你會意識到大自然是有很多生命的。」

像是把「步道學」結合知識與行動,參與者透過鋪面調查或手作步道,理解踐踏衝擊並實踐修復;工作假期模式,則同時結合社區導覽活動與步道修復,參與者支付的活動費用,不僅帶動社區經濟,更可以用於後續維護。

這樣的參與,也促進了地方居民重新看待自身與土地的關係。徐銘謙舉例,在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低度開發限制曾導致居民與國家公園關係緊張,但手作步道出現後,居民參與度提升,也認同國家公園作為,「社區的人覺得國家公園真的有在做事,外面的志工也帶動當地認同。」

這些看似質樸卻促成改變的修復行動,背後總有一群「步道師」投入與指導,他們陪伴每一次手作步道的建置,不只修復這片山林,也修補人與土地的關係。

千里步道協會透過課程、社區合作、培養公民科學家與志工等方式,拓展多元的公民參與模式。 圖/劉潔謙攝影
千里步道協會透過課程、社區合作、培養公民科學家與志工等方式,拓展多元的公民參與模式。 圖/劉潔謙攝影

誰來定義「綠領」?修步道也修復人心 讓步道師的專業價值被看見

順應地形、就地取材的工法,源於台灣早期先民累積的一套智慧,時至今日,「步道師」的頭銜,讓他們的技藝能再次被看見。

協會透過頒發「榮譽步道師」頭銜,讓許多老師傅所在的社區,能夠以他為榮。令徐銘謙感動的是,老師傅的家人也許不覺得自己的父親有什麼特別之處,直到協會邀請全家人站上頒獎台,「他們才重新認識到父親的這一生,在土地上所做的這些事情是有尊嚴的,並且受到肯定。」

而傳承傳統工法是手作步道的核心精神之一,在屏東來義鄉,排灣族的手作步道獲「魅力城鄉大賞」,保留部落匠師技術,兼顧環境與技藝傳承;花蓮銅門部落則成立勞動合作社,培訓在地步道師,盼未來政府可直接委託部落修復,實現資源重新分配到勞動者身上的理想。

徐銘謙坦言,培訓一個專業的步道師平均花費4年,但大眾低估步道師這種「照顧生態系統」職業的價值。事實上這是國際勞工組織定義的綠領工作之一,然而國內目前以工程發包為主,資源集中於列管步道,步道師的薪資僅佔工程款項的一小部分。

他認為應重新分配資源,將人力維護經費納入政府長期投資的預算中,希望透過倡議生態綠領就業,穩定步道師薪資,「系統性改變需要制度改變,現在能做的就是從我們可以培訓的開始慢慢做,希望將來不會變成國家考試,回到工程發包的老路。」

不只民間出力!從美國到日本 如何做到公私協力?

對於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而言,手作步道可以是一個具有意義的場域,讓人們意識到人類行為與環境的連結,然而,規劃手作步道除了民間出力,政府如何規範維護環境資源與遊憩品質的相關政策,也是關鍵要素。

台灣的山林商業活動業者追求薄利多銷,獲利未用於回饋環境,且以工程發包為主、資源集中於列管步道,而設施物本身的維護對財務就是沉重負荷,缺乏完備配套措施。

開放山林政策後,由於缺乏相應管理與維護資源投入,使部分步道面臨生態衝擊與安全風險。 圖/黎育如攝影
開放山林政策後,由於缺乏相應管理與維護資源投入,使部分步道面臨生態衝擊與安全風險。 圖/黎育如攝影

徐銘謙解釋,相關配套在國際上已有許多先例可循,例如美國自18世紀起,由登山俱樂部維護阿帕拉契山徑,到了1968年提出《國家步道系統法》,由政府提供資源支持民間志工行動。

在紐西蘭,會要求商業團申請特許資格,自建山屋並負擔5成步道維修費;冰島的嚮導公司則必須提供基金,支持參與步道維護的志工免費使用營地。

徐銘謙進一步說,步道的養護耗費龐大政府資源外,山林也需要恢復的時間,也因此日本富士山近年開始限制入山人數與入山費,好讓修補環境的速度趕上人為使用的破壞,「擴充維護的量能需要經費,日本政府正在做的,就是希望使用者付費。」

走進山林之間,總習慣以攻頂為目標、專注於前方的路途,但不妨低頭看看腳下所踩的每一步。那些步道,或許不是單純的通行路徑,是連結土地與情感的橋樑,也是濃縮在地師傅的智慧,更藏著人與自然共存的答案。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在尋根與謀生之間...開放山林是原民回家的路 還是文化失落的開始?

在尋根與謀生之間...開放山林是原民回家的路 還是文化失落的開始?

告別工程水泥!從手作步道到綠領就業 千里步道協會:修復生態也修復人地關係

告別工程水泥!從手作步道到綠領就業 千里步道協會:修復生態也修復人地關係

被低估的乾旱森林...跟墨西哥一樣大的森林 儲碳量竟是之前的2倍!

被低估的乾旱森林...跟墨西哥一樣大的森林 儲碳量竟是之前的2倍!

用「社會學」耕田?李法憲在高雄梓官打造生態農業、文化節翻轉農村困境

用「社會學」耕田?李法憲在高雄梓官打造生態農業、文化節翻轉農村困境

最新文章

在尋根與謀生之間...開放山林是原民回家的路 還是文化失落的開始?

在尋根與謀生之間...開放山林是原民回家的路 還是文化失落的開始?

環境承載拉警報!開放山林掀商業登山熱潮 「地下經濟」卻無人把關

環境承載拉警報!開放山林掀商業登山熱潮 「地下經濟」卻無人把關

在綠能登島之前...蘭嶼數十年的反核廢啟示:那些比乾淨能源更重要的事

在綠能登島之前...蘭嶼數十年的反核廢啟示:那些比乾淨能源更重要的事

澎湖綠能「開高走低」?低碳計畫與在地生活斷鏈 居民為何對綠電無支持動機?

澎湖綠能「開高走低」?低碳計畫與在地生活斷鏈 居民為何對綠電無支持動機?

「低碳示範島」上路15年...離島綠能實驗 能成為台灣能源轉型解方?

「低碳示範島」上路15年...離島綠能實驗 能成為台灣能源轉型解方?

印花樂的「陪跑」哲學:用設計串聯環境、 紡織與社區媽媽的巧手

印花樂的「陪跑」哲學:用設計串聯環境、 紡織與社區媽媽的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