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示範島」上路15年...離島綠能實驗 能成為台灣能源轉型解方?
倡議家4月客座總編邀請到國立金門大學土木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劉華嶽,剖析離島能源發展的困境與優勢,透過金門的綠能實踐經驗,探索離島綠能永續發展新路徑,並為本島提供借鏡。
2010年,行政院推動低碳島計畫,其中包括在澎湖與金門打造「低碳示範島」,建設各式節能、減碳設施,如今15年過去,計畫也升級至2.0階段,但成效卻未完全顯現,甚至有不少離島居民對再生能源出現負面觀感。
對此,在金門生活近17年的國立金門大學土木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劉華嶽,同時也是金門縣再生能源社區合作社的重要推手,分享了他對離島再生能源趨勢的觀察,同時以金門獨特的地理條件與實驗性角色,進一步剖析當地在太陽能、生質能與風電上的實踐困境與成功經驗,如何為本島提供借鏡,並為台灣氣候治理開啟新思路。
金門酒糟變綠電?離島綠能「因地制宜」的生存法則
台灣離島的再生能源發展各具特色,例如澎湖有條件極佳的風場,是全台最早建置風機的地區,目標在2025年達成100%使用綠能的島嶼;馬祖日照短、坡地多,風力發電潛力大於太陽能。
而在金門,則以發展屋頂型光電為主,但案場規模有限,因此近期開始投入生質能,劉華嶽分享,金門酒廠就利用釀酒後的酒糟作為生質能發電原料,相較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易受地理限制,「生質能只要原料充足,到哪個地方都可以做。我覺得這對金門來說,整體是好的,不管是節電或減碳。」
在這些地區發展中不難發現,因地制宜是推動綠能政策過程中,不可輕忽的關鍵。劉華嶽強調,不同離島有不同特性,發展綠能的同時,必須考慮地理位置、日照長短、生活習慣等,「不只是金門,而是全台灣都應該透過地方自治條例,做彈性調整。」
離島超車本島 金門打造儲能、虛擬電廠 成綠能實驗場
目前澎湖與金門的再生能源佔比已超越本島,根據澎湖縣政府統計,2022年整體發電量有75%來自再生能源,而台電也曾在2023年的新聞稿中提到,金門綠電占比在當年228連續假期期間創下新高,達52.25%,相當於每2度電就有1度來自再生能源。
劉華嶽認為,在台灣離島的再生能源版圖中,金門扮演重要角色,是綠能發展的理想實驗場域,可以把金門的經驗回饋給台灣本島。
約莫10年前,劉華嶽就發表了相關論文,點出透過太陽能達到「分散式電力輔助集中式電廠」的優勢。像是在鄰近聚落建置大型屋頂光電,不僅能就近輔助電廠發電,減少集中式電廠因長途輸電流失的電力,更有機會讓金門163個自然村,村村皆有小型發電廠,達到自主發電。
「各個離島都應該有這種模式,至於要用哪些再生能源組合,就因地制宜去調整。」劉華嶽指出。
將再生能源結合儲能與充電樁打造虛擬電廠,便是台電近2年在金門對輔助發電的具體實踐。該系統導入智慧調度,在用電尖峰時段支援集中式電廠,離峰時間則提供周邊設施使用再生能源,多餘電力還可躉售給台電。這套經驗不僅適用離島,也可擴展應用在台灣本島,甚至有機會發展為成熟的商業模式。
除了自主發電,台電也在當地建立大型儲能設施,劉華嶽說,本島人似乎常誤解離島供電不穩,事實上,金門自從有儲能系統後,近年跳電次數幾乎歸零。
他進一步指出,儲能概念也應該進到一般家戶裡,「如果家家戶戶能輔助儲能設備建設的話,不會有跳電問題。這些儲能類似分散式電力的輔助概念,平常發的電可以賣給台電,離峰時間再去把家裡的儲能設備充飽電,在台灣應該全力推展。」台灣目前的儲能發展進程緩慢,相關法規不夠成熟,而金門的儲能實踐,可為本島提供借鏡。
錢坑、民意反彈、地方意識不足...離島綠能發展挑戰多
金門綠能發展雖有亮點,卻也面臨重重挑戰。劉華嶽這些年嘗試將德國、丹麥的經驗輸入金門,但光是資金缺口、年輕人外流,就使合作社推廣困難,要說服長輩拿出積蓄支持興建案場,更是不容易,「50個人裡面有1個人願意加入就要偷笑了。」
他分享,合作社的第3個案場設於金門第二大酒廠──皇家酒廠的屋頂,發電量約100瓩(kW),但因資金有限,僅能負擔部分成本,其餘則由社員自掏腰包支持;第4案場計畫設在金門大學中山校區,規模更小,約60kW,銀行評估後認為案場太小,不願提供融資,因此合作社現階段尚在為資金問題努力,「在國外,都是政府、銀行與居民各自負擔1/3資金,這樣案場才有成立的可能。」
在地的反抗聲浪則是另一難題。以風電為例,金門腹地小、村落密集,只有3個適合的風場,「島太小了,隨便一支風機的低頻噪音就會影響到村落居民。」對居民而言,回饋金多寡根本不是重點,他們更在乎的是生活品質被破壞,「一支風機上去,鄉長可能下次就不用參選了,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類似困境近年在澎湖也經常可見。
此外,環境教育不足更增添阻力,劉華嶽發現,低碳島計畫已進入新階段,然而當地學生對此卻幾乎無感,在一次環境教育課程中,劉華嶽詢問現場33位高中職學生是否聽過金門低碳島,「只有3個學生舉手,我那時候很驚訝,都已經進到2.0了,為什麼對這個字眼這麼陌生?」他直言,環保局等相關單位的宣導力道仍待加強,應該適時展現低碳島的推廣成果。
開源、節能一樣重要 離島綠能如何真正落實ESG?
劉華嶽在金門的日子,見證了碳排量翻倍成長,從17萬噸增至37萬噸,加上孤立電網、一度電費用將近8元的高電費,凸顯減碳與再生能源輔助發電的重要性。
他直指,大部分能源政策都在講開源,卻鮮少討論如何節能。劉華嶽以自己蓋的零碳住宅為例,建築內外共採用14種減碳方法,「我不是不開冷氣,但用電量不到一般透天的2/3。」再次驗證綠能輔助發電有助節省電費、減少碳排。
然而不少能源政策在規劃、推行之際,經常因政治考量,導致理想與現實脫節,例如地方政府將經費用於補助太陽能熱水器與電動車,卻缺乏配套,民眾難免質疑,太陽能熱水器更新為什麼不能只換壞掉的零件?性能完好的油車又該由誰收購?劉華嶽認為,這不僅需要重新審視法規與配套的適切性,主政者的意願也至關重要,這些都需要時間一步步慢慢推進。
除了政策,需要反思的還有以利益為導向的大型案場開發,劉華嶽直言,許多廠商強調企業符合SDGs目標、具備ESG精神,實際卻流於形式。
身為金門縣環境景觀總顧問,劉華嶽指出,目前缺少廠商是否落實在地回饋的監督機制,「現在我一定要求他們說出對ESG的貢獻,不是只寫出美化的字眼,而是要見到實質運作,防止拿到案場就忽視承諾,應該要翻轉這個情況。」
對劉華嶽而言,離島的再生能源發展,不只是技術挑戰,更考驗社區共識、政府策略與企業治理,如同金門的綠能之路,在資金、民意與政策的挑戰仍待克服,也需要更多人投入支持,促成改變。然而從屋頂光電到分散式電力,金門小尺度實踐探索再生能源,堪稱台灣氣候治理的縮影,這些小而美的經驗,依然為台灣勾勒出值得借鑑的永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