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綠能「開高走低」?低碳計畫與在地生活斷鏈 居民為何對綠電無支持動機?
由群島組成的澎湖,夏天是眾人熱愛的觀光勝地,而到了冬天,季風特別強勁,時不時夾帶著鹹雨,有「風島」之稱的澎湖,長出了澎湖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永續時代中更形成了得天獨厚的綠能資源。
澎湖縣在2011年開始了「低碳島計畫」,完成計畫後隨即在2017年投入「綠能觀光示範島整體規劃」推動低碳綠能建設,依據國發會的政策願景,到了2025年總計投入450億元經費。2024年澎湖的再生能源裝置達到了86.7MW,台澎海底電纜也在2021年完工啟用,台灣本島與澎湖島嶼間的能源能夠相互疏通,若澎湖再生能源發展持續看好,島上的燃油能源有機會提前除役。
然而,低碳計畫走了十幾年,地方與再生能源雖共存了許久,近來澎湖民間針對風機的陳抗卻有增無減,擔憂風機危害生活與生計,「低碳島」、「綠能島」的願景與地方民眾的認知顯有一段落差,被寄予「低碳島」願景的澎湖,為何在綠能發展上開高走低?
島上處處反風機! 綠能建設與地方生活斷鏈
澎湖是台灣第一座風機設立的地方,「中屯風機群」在20年前風光啟用,成為了地方知名的觀光景點,當時風機更是澎湖獨有的觀光意象,但風機現今已達使用年限,觀光風潮早也不如以往,台電原先預計拆除並汰換,中屯地方居民卻強烈反對再建新的風機。
澎湖地方甚至流傳著一種說法──過去中屯風機的低頻噪音,造成地方羊群精神異常,羊群主人只能拿補償金後遷地。「過去資訊不夠發達,大家不夠了解風機!」澎湖風櫃里里長洪雅紋相當有感,因為「澎富風力發電計畫」正是以風櫃作為預定地,但風機造成的影響處處傳開,像是噪音、炫影等等的問題,令大家人心惶惶。
「澎湖是以觀光和漁業為重,還有身體要健康!」以風櫃的位置來說,四周望出去可以綜觀不同角度的澎湖,風機恐阻擋良好的景觀,里長四處打聽其他地方風機的情形,也害怕以沿海漁業維生的漁民,會因風機影響而收穫量減少。
面對政府低碳島的政策,澎湖在地民眾多只了解「垃圾減量、汽機車少排煙」,並不清楚低碳與綠能建設之間的連結。多年下來,風機也沒有真正帶動地方產業升級,不論是觀光還是漁業,都未與綠能建設有很好的結合,不但讓地方民眾無感,甚至還心生畏懼。
回饋金是萬靈丹? 需創造民眾支持綠電的動機
為什麼澎湖人要支持綠電?澎科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朱能億在能源領域深耕多年,他認為澎湖人的產業並沒有直接的綠電需求,自然就不太會有支持綠電的動機。
「因為有離島保障條例的補貼,我們的電費沒有反映原本真實的價格。」朱能億分析,澎湖主要發電來源是柴油、重油,一度電大約是8-9元,但因為補貼所以電費帳單幾乎與本島無異。朱能億也強調,澎湖其實相當倚靠電力做發展,就連澎湖的用水超過一半以上是海淡水,也需要利用電力來進行處理。
澎湖家戶常見屋頂設置太陽能板,但地方民眾多是因為補助利多而架設,並沒有因此而了解綠能本質的益處。當地方有大型綠能建設進入時,不夠深入地方的廠商,大多只是表面宣達和發送禮品,在資訊不對等的情形下,澎湖民眾也反應「很多鄉下長輩就簽了名,也不知那代表同意。」
地方環境團體看見了政府沒有做好規劃,就讓開發商逕自進入地方,造成開發品質參差不齊,海洋公民基金會的研究員潘翰聲就以西嶼的開發案為例,廠商送了民眾電風扇,但卻沒有跟地方的意見領袖溝通,甚至還辦了假的說明會,這讓西嶼不滿的民意沸騰,乃至於小小的澎湖群島都渲染了反風車的情緒,所有的民意溝通基礎,幾乎被打回原點。
是不是給地方的回饋不夠?面對常有的質疑,潘翰聲認為這涉及到能源的公正轉型,因為綠能建設本身的利潤並沒有分配到地方,他鼓勵參照「公民電廠」的機制,若是地方民眾具有部份股份,一開始蓋風機時就要讓民眾參與規劃設計,之後也能夠永續的分享利潤。
潘翰聲提出課綠能稅或許也是解方之一,用稅收做為利潤分配,而不是只給一次補償的回饋金,如果要繼續低碳島的發展,利潤分配需要真實的挹注地方發展,化解眾人對綠能的反感。
政府不要只是危機處理! 重建信任才是關鍵
綠能在地方掀起了紛爭,地方政府更需擔起溝通的責任。潘翰聲說不論是在本島還是離島,針對綠能並沒有一套完整的國土規劃、海洋空間規劃,因此沒辦法做到最詳盡的環境資料蒐集,反而還讓開發商進場圈地。
潘翰聲也思考台灣也可以開展景觀法,確立哪些地方是景觀區,像是風櫃的抗爭,很大因素在於風機對生態以及景觀衝擊很大,風櫃是鳥類的遷徙經過的路線,也有軍事歷史地景的重要意義,「把這些地方盤點好,廠商再進場看地點、進行溝通。」潘翰聲直言,否則現階段很難化解對立。
「信任」是目前澎湖要繼續開展綠能的關鍵點,就連在澎湖最常見的太陽能板,在過去十年的推動經驗中,也讓民眾觀感不佳,因為澎湖「鹹水煙」的環境特質,太陽能板容易腐蝕生鏽,一開始也沒有技術和維修能力去處理,即使當時政府大力補助裝設太陽能板,卻也留下了容易壞、不好維護的印象。
來到了綠能建設發展的快速期,潘翰聲希望政府不應該只是聚焦衝突的危機處理,而是要針對整個氣候變遷的課題,去引導民眾開啟討論。
澎湖擁資源優勢、轉型需求,卻留不下綠能人才......
朱能億長期研究島上的能源結構,也看見了地方確實有能源轉型的需求,像是離島中的離島──花嶼,電力來源是鄉公所而非台電,在電力供應不穩定的狀況下,花嶼曾長達三個禮拜沒有電力供應,地方小學即使有外界資助的電器設備,但也會因電壓太低而沒辦法使用。
鑒於澎湖二、三級離島的用電需求,澎科大和國泰金控攜手合作,在花嶼國小建置太陽能,還開設了綠能實驗室,小小的地方因為綠能調度而穩定了供電,也開展了綠能的想像,讓其他小島嶼可以借鏡能源轉型的可能性。
澎科大作為研究綠能開發的重要基地,校內就有島上存在最久、15年的太陽能板,「這裡的空氣是完美的電解液!」朱能億說澎湖的鹹水煙環境,很適合讓不同廠商的產品來做測試,他們與工研院合作做抗腐蝕的研究,其它像是海上太陽能、海上金屬船隻,也都會來到澎湖做實驗。
「但澎湖這幾年綠能衰落,很多學生都去了台灣。」朱能億感嘆,在澎湖培養的綠能人才卻難以留在當地,除了觀光、漁業、公務員,澎湖似乎沒有太多職涯發展的選項,他本來期待再生能源也能成為澎湖的優勢產業,但近年島上卻頻繁遭遇綠能風波。
朱能億這幾年也積極帶著學生走入地方社區,協助汰換燈管、能源教學,希望能了解社區的能源需求,也讓地方民眾實際體驗能源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有機會創造民眾對綠能的需求。
社區公民電廠點亮小島嶼「共榮」希望
澎科大與南寮社區合作開啟了「公民電廠」,期待開啟澎湖綠能創生生活圈的示範,回顧公民電廠的設置過程,其實也克服了許多挑戰。「一開始大家都說有意願,但後來真的需要資金的時候,又退縮了。」南寮公民電廠董事長趙嘉協提到,公民電廠的資金門檻在鄉下地方其實相對高,尤其澎湖環境需要更好材料的太陽能板,第一階段一戶就要拿出大約60萬的資金,很多鄉村長輩都沒有入股的意願。
趙嘉協過去曾擔任過村長,投入生活圈的改造,他認為公民電廠的太陽能板除了能替房子降溫,之後穩定了綠電的收益,更能把這樣的資產留給下一代,所以他努力召集了社區裡的親朋好友,自己家戶也多擔負一點資金,還是把公民電廠打造了出來。
「我們南寮社區過去從最落伍村莊,變成一百大的綠色旅遊地!」趙嘉協實踐社區營造多年,過去利用農村再生計畫,把社區變成一個環境教育的場所,處處能見海廢再生藝術,也修復古厝保存了農村文化。
但趙嘉協也說現在社區營造的經費,被拆分成相對小額,難做實質的建設改變。而南寮社區開展了公民電廠的發展,未來就有機會即使不倚靠政府經費,也能有綠電收益挹注社區發展。
「如果有機會,我之後要到澎湖其他地方分享公民電廠的經驗。」已經年過70的趙嘉協依舊懷有充沛的動能,他認為大家對太陽能板有太多錯誤的理解,而且未來電價若有變動,公民電廠還有辦法自發自用、發出綠電憑證。
朱能億想到澎湖社區的未來發展,他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以後澎湖觀光不論是電、水、垃圾處理,都用正常成本來收費,一定會比現在貴上許多。」但如果澎湖有了永續的訴求,創造綠能的消費與體驗,就會具有獨特的優勢。
不過要讓地方民眾體感更深,才能真正創造認同。朱能億期待未來甚至是在地漁業,都可以有綠電支持相對耗能的設備、降低成本,以及開發綠電與自動化養殖,「最重要的是,找到共榮的機會,讓民眾生活更好。」
澎湖強勁的風,可以是劣勢,但也可以是優勢,潘翰聲認為現階段澎湖需要轉換的力量,台灣本島的產業也不單只是綠電的需求者,更可以想像如何永續回饋綠電的來源環境,「來澎湖,不是來玩、拿綠電而已,而是一起想辦法讓澎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