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職涯是安全堡壘?-有的老師年年都在找工作
團隊近來正在進行徵才,由於Skills for U正打算協助高職老師做跨域課程發展,因此正招募「課程企劃職位」過去幾週都在看履歷與面試。意外的是,不少(曾)待在體制內的老師來投履歷。起初,我原本覺得這現象很有意思,也很開心擔任體制內教師經驗的人前來,但瀏覽了這些履歷自序,並親自面試幾位後,開始覺得心酸。
這些來的老師當中,有些因原本待的學校招生不力,年年7月都在等待聘書,每年的同一時間點都在找工作,似乎都成了學校的待宰羔羊,「反正他們離不開」是我感受到的氛圍。不只一位老師應徵面試時談到此事,有人表現得氣憤、有人認為這就是現實沒有太多心情起伏。
這讓我回想,有位曾參與Skills for U活動的老師,既優秀也認真,當時甚至剛獲獎,可是他並未被原本待的學校續聘。獲獎表揚的當下,恰好我就是遞上獎狀的人,看著眼前的這位老師,我的心情複雜。
新學年學生少了20萬 私校人數腰斬
根據教育部統計,100學年度高中職學生人數為80,9188人,但看到今日的109學年度,學生僅剩下60,9745人,人數足足少了20萬左右。其中私立學校最慘,平均學校學生數幾乎腰斬。
比起整體平均數,特定招生弱勢學校更嚴重。我之前幾次參與一些縣市的退場轉型私校高職輔導小組。五年前、十年前招生源仍不錯的私校,近年不再如此,轉型發展、合併求生存都沒了作用,看著我手上的招生數據,人數每年腰斬再腰斬、班級砍了一班又一班,有些高職科系礙於招生情況只能停辦。看在眼裡的老師們,也都在想何時砍到自己吧。
以前去學校訪視,我看不出來臉部僵化的笑容背後,他們背負的現實感、挫折、無力。現在,在我有機會收履歷,親自面試,完全感受到了。
教育現場的機會 不只在學校
但世界之大,學校工作沒了,教育現場的發展機會,不只在學校。不只我們Skills for U,例如瑩光教育協會、DFC 臺灣,LIS、為台灣而教(TFT)、均一教育平台...甚至更多的NPO、社會企業與公司,都是教育工作者可去之處,也能很好地銜接體制內教師工作經驗,可是...我想的太簡單了。
部分離開學校的老師有的仍保有熱情,但也有部分待到無以續聘,那樣的老師長期習慣學校場域,工作方法、思維模式、勞動待遇等,造成難以轉行。
「我希望是一份穩定的工作,不會離職。」
「我希望老闆可以給我具體指令,我六日都可以幫忙。」
「我希望工作環境關係單純。」
……
…
別讓教師鐵飯碗 限制工作想像
即便不是新創組織,而是在一般企業,做事步調與方法很重要,不可能只有具體指令說一做一,也不存在入職後穩定到老的工作型態,做事過程中更需要大量驗證思考,甚至需要策略、人和、競爭與管理。
我並不是說現場老師不好,而是過去教師這一職業,總被塑造成「人生安全堡壘」,造成越依賴堡壘、越離不開的境況。但我也有面試到的老師,在教學現場展現強大創意與執行力,最可貴的是對教育的熱忱並沒有被撲滅,那一盞燭火還在心中燃燒。
具備體制內的教師經驗,是非常有價值的,尤其在「如同打仗狀態」的學校中工作,以從TFT偏鄉教師計畫畢業的年輕老師,不少繼續投入企業、教育NPO工作,提供豐沛現場教師經驗人才。
因此,我希望老師們可以多對自己有信心,也要思考教師職涯的多元可能,不該自我設限,外界也應該多看看老師們身上的價值。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不只是老師這一職業,值得進一步深思的是,政府是否過度保護特定產業與職業,反而在多年後,造成更多社會成本?勞動力轉換過程所需的職能累積,有沒有更有效率的方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