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費成大問題!日本推AI冰箱、南韓強制堆肥 各國政府對抗食物浪費出奇招
你是否曾在冰箱清理時,發現一顆不知道訪了多久,早已腐爛壞掉的番茄?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正堆疊成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食物浪費」。每年,全球約有13億噸食物被浪費,等同於人類所生產食物的1/3。這不僅代表資源的白白浪費,也產生了大量不必要的碳排放。
冰箱裡的小浪費,成為全球大問題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4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中顯示,全球每天浪費超過10億份可食用餐點,這能讓全球每一位飢餓人口每天多出1.3餐。其中,有約6成浪費來自家庭,另外則來自餐飲業、零售業與農產收成與配送過程。這些浪費的背後,不僅代表食物本身的損失,更連帶造成水資源、土地、能源的浪費,並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聯合國估計,食物損失與浪費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8-10%,每年造成約1兆美元的經濟損失。
從AI冰箱到強制堆肥,世界各地怎麼行動?
在日本,政府自2020年訂下目標,要在2030年前將食物浪費減半。儘管商業部門早在2022年前就達標,但家庭食物浪費仍高於預期,仍是當前關注焦點。
因此,日本政府於2025年3月更新政策,要求供應鏈所有角色,從生產者、漁業到零售商,都應改變行為與觀念,以降低食物浪費。也鼓勵透過公眾宣傳與學校、社區、零售空間的教育活動,提升消費者參與度。
不只政府,企業也開始出手。例如日本線上超市Aeon Next與Panasonic家電合作,推出結合AI冰箱與App提醒系統的試驗計畫:智慧冰箱配備AI攝影機與專用手機應用程式,可分析儲存食材的新鮮程度,提醒哪些食材即將過期。應用程式還會提供相關食譜,鼓勵使用這些食材,並與Aeon Next的線上購物平台Green Beans連結,可自動生成購物清單並下單採買,有效降低食材遺忘與過期機率。
在紐約、法國與南韓,則是從政策面採取強制廚餘分類並進行堆肥處理。其中,南韓更透過高效的堆肥系統,使得接近100%的食物廢棄物可被回收利用;在杜拜,政府將從餐廳、飯店與農場回收的食物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料,改善貧瘠的土壤條件,提升糧食系統韌性;而馬來西亞則開發出即時堆肥機,使用特製的堆肥酵素,可將所有類型的有機廢棄物(如園藝垃圾、生廚餘、熟食與可分解包裝)轉為堆肥。這些可攜式堆肥機可用於家庭、餐飲業或活動場地,並內建生物技術過濾系統,用以去除異味。
個人的解方:主動「覺察」,就能帶來改變
除了政策與科技,最根本的改變來自每一個人意識的提升。
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研究團隊邀請154個家庭,進行為期6週的「新鮮食材日誌」實驗:
•一半的家庭被要求記錄購買的蔬果名稱、購買日期與保存期限,並貼在冰箱上作為每日提醒。
•另一半僅記錄每週丟棄多少食材。
結果顯示,無論有無提醒,只要有「量測」與「記錄」行為,所有家庭都在6週內平均減少了每週108克的新鮮食材浪費。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改變在實驗結束6個月後依然持續,表示只需短期的覺察練習,就能培養出長久的行為改變。
研究指出「真正能改變習慣的,是主動的思考」,當民眾只需短暫地集中思考如何減少食物浪費,「有意識地」去面對自己的食物處理方式,就能形成持久的習慣。
食物浪費,牽動的不只是冰箱裡的那顆爛番茄
從全球統計、國家政策到個人行動,我們可以看到,減少食物浪費的效益不僅在於省錢與減碳,更關乎整體社會的韌性與永續發展。
想像一下,如果每1千人浪費,一年可減少9.5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於114萬次手機充電所產生的碳足跡。這樣的行動規模若擴展到社區、城市、甚至國家,將會對氣候與資源帶來翻轉性的影響。
未來,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將繼續推升糧食價格與資源分配壓力。而我們每一次珍惜食物的選擇,都是對抗這個未來挑戰的一步。
減少食物浪費,不只是出於環保或經濟的必要,更是我們邁向一個更具韌性、永續且公平社會的重要行動。每一次的「不丟棄」,都是對地球、對農夫、對未來的一份尊重。或許從今天起,我們都可以試著在冰箱貼上一張紙條,記下那些需要被「記得吃掉」的食物。這個簡單的舉動,正是一場全球行動的起點。
參考資料
- A surprising solution for reducing our food waste
- 8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fighting food waste
- How Japan is tackling household food waste
本文授權轉載自《社企流》(原文標題:冰箱裡的壞食物,如何掀起全球 1 兆美元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