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成真?科學家打破基因編輯讓植物變「路燈」 充光數分鐘、發亮2小時

陸地生物

多肉植物葉片。 圖/Johanna from Pixabay
多肉植物葉片。 圖/Johanna from Pixabay

會發光的植物亮度足以照亮夜晚街道,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或電影中的情節;但科學家已成功培育出能發出綠光的植物,甚至已在美國銷售。

閱讀更多:為什麼植物要這麼臭! 比屍體還臭的獨到魅力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中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培育出全球首例多色且最明亮的發光植物。8月27日發表於Matter期刊的研究共同作者、廣州華南農業大學生物學家劉淑婷表示,想像電影「阿凡達」(Avatar)的世界裡,發光植物照亮整個森林的畫面。

她說,他們希望運用實驗室現有材料實現此一願景,想像有朝一日發光樹木取代路燈的景象。

為使植物發光,劉淑婷與團隊將鋁酸鍶注入名為「女雛」(Mebina)的多肉植物葉片;這種常應用於夜光玩具的材料能吸收光線並在後續逐漸釋放。

此一方法突破了科學家慣用的基因編輯技術,改採麻省理工學院團隊開創的全新模式。相較於基因編輯,透過注入奈米粒子,研究團隊成功培育出能發出紅、藍、綠三色光的植物;以往受限於植物天然色素,科學家僅能創造綠色發光效果。

劉淑婷表示,基因編輯是卓越的技術途徑,但他們特別受到無機餘輝(afterglow)材料的啟發,這些材料能吸收光線,再緩慢釋放餘輝;同時從先前發光植物的研究中,了解植物照明的可能性,甚至「植物路燈」等概念。

她說,研究團隊的目標是將多色長效餘輝材料與植物整合,突破植物發光的色域限制,並提供一種獨立於光合作用的光儲存與釋放機制,打造出可儲存光能的「植物燈」。

研究團隊透過建造由56株植物組成的綠色植生牆,企圖呈現此一構想的實用性。研究指出,該植生牆產生的光線足以在10公分(4英吋)距離內照亮文字、圖像及人體輪廓。

植物經注射後置於陽光直射下數分鐘,即可持續發光長達兩小時。雖然餘輝亮度逐漸減弱,但劉淑婷指出,植物可透過陽光照射反覆充電,補充儲存能量,使植物在沒有陽光時仍能持續發光。

她表示,植物在處理後25天仍能維持餘輝效果,而注入餘輝粒子後的葉片在紫外線刺激下,即使枯萎仍會持續發光。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強調,這項發現凸顯了發光植物作為永續高效照明系統的潛力,能在日間吸收陽光,夜間釋放光能。

然而其他科學家對此實用性持懷疑態度,未參與研究的劍橋大學植物科學教授約翰·卡爾(John Carr)表示,這篇論文很有趣,但他認為這超出當前技術能力,可能也超出植物所能承受的範圍。他說,這些植物能釋放的能量有限,短期內難以想像它們能成為路燈。

劉淑婷承認,這些植物發光強度過弱,距離提供實際照明仍遙遠;此外,餘輝粒子對動植物安全的評估仍在進行中。她表示,目前發光植物主要可作為裝飾品或觀賞性夜燈。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黑猩猩研究先驅殞落...保育巨人「珍古德」博士辭世 享壽91歲

黑猩猩研究先驅殞落...保育巨人「珍古德」博士辭世 享壽91歲

蛙蛙不哭?瀕危魚池琴蛙野放超過千隻 卻無群體鳴唱「集體靜悄悄」

蛙蛙不哭?瀕危魚池琴蛙野放超過千隻 卻無群體鳴唱「集體靜悄悄」

台灣瀕危「魚池琴蛙」的人工產房在這!2年來成功繁殖超過2000隻

台灣瀕危「魚池琴蛙」的人工產房在這!2年來成功繁殖超過2000隻

拾荒者貢獻度媲美清潔隊...卻敵不過現行回收制度 生存權益無保障

拾荒者貢獻度媲美清潔隊...卻敵不過現行回收制度 生存權益無保障

最新文章

黑猩猩研究先驅殞落...保育巨人「珍古德」博士辭世 享壽91歲

黑猩猩研究先驅殞落...保育巨人「珍古德」博士辭世 享壽91歲

蛙蛙不哭?瀕危魚池琴蛙野放超過千隻 卻無群體鳴唱「集體靜悄悄」

蛙蛙不哭?瀕危魚池琴蛙野放超過千隻 卻無群體鳴唱「集體靜悄悄」

台灣瀕危「魚池琴蛙」的人工產房在這!2年來成功繁殖超過2000隻

台灣瀕危「魚池琴蛙」的人工產房在這!2年來成功繁殖超過2000隻

科幻成真?科學家打破基因編輯讓植物變「路燈」 充光數分鐘、發亮2小時

科幻成真?科學家打破基因編輯讓植物變「路燈」 充光數分鐘、發亮2小時

農業不只是種田!綠保農法如何從土壤出發 打造永續解方?

農業不只是種田!綠保農法如何從土壤出發 打造永續解方?

海獺不只可愛 還是碳匯超人!靠「吃海膽」守護海帶森林、解決生態危機

海獺不只可愛 還是碳匯超人!靠「吃海膽」守護海帶森林、解決生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