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投稿】「投1塊賺10塊」大商機!調查報告揭氣候調適投資「三重紅利」
本周導讀文章:Strengthening the investment case for climate adaptation: A triple dividend approach.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By Brandon, C., Kratzer, B., Aggarwal, A., and Heubaum, H.(2025年6月)
快補資金缺口!氣候調適「三重紅利」 投入1美元回收10.5美元
氣候變遷加劇導致極端氣候事件頻率與強度上升,對自然生態與人類社會造成重大衝擊,進而影響文明與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應對氣候變遷的策略包括「減緩」與「調適」兩大方向:前者著重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在2050年前實現全球淨零排放;後者則針對已無法避免的氣候變化,強調調整與因應能力。
然而,社會普遍誤解氣候災害防治如洪水與乾旱屬政府責任,導致私部門低估「氣候調適」的重要性與投資潛力。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報告,氣候調適不僅能減少損失,更是一項高回報的策略性投資。
該研究分析了全球320個調適項目,顯示每投入1美元可在10年內創造超過10.50美元的效益,涵蓋「三重紅利」:避免損失、促進經濟發展、與帶來社會與環境效益。
這挑戰了將調適視為財政負擔的傳統觀點,並強調其為實現永續發展與社會韌性所不可或缺的關鍵投資,值得政府與私部門共同投入,以彌補全球龐大的調適資金缺口。
氣候調適投資潛力大 但仍面臨3大誤解、2大挑戰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衝擊,全球正重新審視氣候調適的必要性與行動急迫性。2024年全球氣溫創下175年來新高,平均升溫突破工業化前1.55°C,加劇的極端天氣使風險日益擴大。2025年丹娜絲颱風少見的颱風路徑,在嘉義登陸,導致屏東佳冬的離岸太陽光電設備、嘉義水面型太陽能光電板均受損嚴重;臺南七股地區也受災嚴重。
這些實體風險(Physical Risk)促使金融、基礎建設、能源、城市規劃等領域對智慧分析解決方案的需求快速成長,進而使氣候調適從技術選項轉為關鍵的生存與發展策略。
氣候調適也展現出強大的投資潛力。預估至2050年,全球調適解決方案年收入將由1兆美元增至4兆美元,相應投資額從2兆成長至9兆美元,其中約有一半為全球暖化所驅動的新增需求。
然而,氣候調適仍面臨3大誤解與2項挑戰。
誤解包括:僅視調適為損失避免手段,忽略其經濟與社會回報;誤認其為政府專責,低估私人部門角色;依賴歷史數據忽略未來氣候風險與市場機會。
挑戰則為:資金缺口巨大,特別對資源有限社群形成壓力;缺乏具體實證與量化工具,導致其價值無法被全面認識。
唯有破除這些迷思與困難,方能釋放氣候調適的潛能,吸引更多投資,推動全球邁向具韌性的永續未來。
氣候調適成策略投資新藍海?1領域回報率高達近8成
在氣候風險加劇的背景下,氣候調適正迅速從災難應對策略,轉變為具高度潛力的長期投資機會。研究指出,全球氣候調適解決方案市場年收入,預計將從目前的1兆美元成長至2050年的4兆美元,其中2兆美元為由全球暖化驅動的新增需求。對應的投資機會也將從2兆美元擴大至9兆美元,其中3兆屬於增量投資。
氣候調適的效益已遠超傳統「損失規避」的觀點。320個專案分析顯示,總投資1330億美元可產生1.4兆美元回報,平均報酬率達27%。調適所帶來的「三重紅利」包括:避免損失、誘發經濟發展與額外社會與環境效益,其中健康領域回報率最高(78%),災害管理、農業與水資源亦具潛力。
未來具高成長潛力的調適領域,包括天氣智慧(年收入預期增至400億美元)、抗風建材(6500億)與防洪建材(突破6800億),均受政策、保險與消費需求推動。氣候調適正成為短期見效、長期增值的策略投資新藍海。
風災、洪災、極端天氣頻發 防洪建材市場估衝破6.8千億美元
在氣候變遷與實體風險加劇下,研究指出三類氣候調適解決方案具備技術成熟、市場潛力巨大,並兼具風險應對與投資價值,分別為:氣象智慧解決方案、抗風建築組件與防洪建築材料。
氣象智慧解決方案的核心功能為將氣象資料轉化為可操作推估,協助航空、能源、農業等產業預測與決策。雖現階段市場規模有限,但預估至2050年年收入將成長16倍、超過400億美元,為成長最快的調適領域之一。
抗風建築組件因應風暴與颱風等極端氣候風險尤為關鍵。2000至2024年間,風暴與颱風導致全球55%以上的氣候經濟損失。高強度門窗、加固屋頂等產品受保險與法規推動,市場預期將從400億美元躍升至2050年的6500億美元。
防洪建築材料(如防水塗料、密封劑、透水表面)強化城市排水與建築韌性,減緩地表逕流與淹水壓力。洪水為全球第二大氣候災害損失來源,佔約30%。在歐亞等洪災頻仍地區,法規與保險要求驅動下,防洪材料市場至2050年預期將超過6800億美元。
這三類調適方案具備技術基礎、應用廣泛與政策驅動,將成為全球氣候調適投資的關鍵領域,並為前瞻企業與投資人提供具策略性的成長機會。
解密「三重紅利」框架!看越南、南非如何創造經濟和社會雙贏
在「三重紅利方法」(Triple Dividend of Resilience)框架下,氣候調適投資被重新定義為一種高回報的策略性投資,而非僅是避免災害損失的成本支出。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等研究,調適投資可同時創造3大紅利:避免損失、誘發經濟發展,以及額外社會與環境效益,全面反映其潛在價值。
避免損失是最直接的成效,如防洪設施與預警系統能有效減少風暴與洪水造成的破壞。2000至2024年間,此類災害佔全球氣候相關經濟損失的85%以上。
雖重要,但傳統評估常忽略其他潛在效益;誘發經濟發展指調適投資即使在災害未發生時也能促進經濟活動。越南防洪專案改善了交通與地價;南非德班透過濕地修復創造就業與糧食產能;中國宜昌則提升農業效率。這類「非災害情境」的效益占回報逾65%。
額外社會與環境效益包括改善健康、復育生態、水質提升與碳吸存。如肯亞強化基層醫療、巴西與南非濕地修復、哥倫比亞森林復育等,均兼具氣候減緩與永續發展效益。
三重紅利方法突破「調適等於成本」的傳統觀點,展現其多元效益與高投資回報潛力,有助吸引私人資本,彌補每年逾3500億美元的調適資金缺口。正如研究強調:「好的調適,就是好的發展」。
從綠色債券到地方創生 台灣私部門如何將氣候風險轉為穩定收益?
當我們談氣候調適,許多人第一反應會覺得這是「政府的責任」,但事實上,臺灣的私有資金完全有機會、也有理由參與這場關鍵轉型。氣候調適充滿投資機會,多方來源一致指出:氣候調適不僅是應對氣候變遷的必要手段,更是被嚴重低估、具高回報潛力的重大投資領域。
調適投資具備被低估的回報價值。WRI研究指出,每投入1美元可在10年內創造超過10.50美元的效益,且平均回報率達27%。這些效益涵蓋「避免損失」、「誘發經濟發展」與「額外社會與環境效益」,即使災害未發生仍能產生效益,貨幣化部分中逾65%與預期氣候衝擊無關。
只要政府先訂好規則,例如建立風險揭露制度,讓各界清楚哪些地區或產業面臨氣候風險,並進一步將氣候風險內部化為成本(如農業保險、水資源價格、土地使用規則等),同時設計具吸引力的誘因機制,包含混合融資(Blended Finance)、稅務優惠、氣候保險、或政府擔保或提供第一損失保障,就能讓私有資金更安心參與投入。
這些資金可投向農村水資源改善、防洪設施建置、再生農業發展,甚至是地方創生與觀光等項目。透過模組化的專案設計與標準化金融商品(例如綠色債券),再加上產業與在地社群的協作,私部門不僅有望獲得穩定收益,也能促進地方的長期氣候韌性與永續發展。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倡議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