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投稿】AI與顧客導向如何幫企業Impact-Market Fit!改善影響力衡量

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

AI與顧客導向如何幫企業Impact-Market Fit!改善影響力衡量。 圖/Shutterstock
AI與顧客導向如何幫企業Impact-Market Fit!改善影響力衡量。 圖/Shutterstock

本周導讀文章:

● 《深度聆聽:重新定義影響力衡量的未來》(Deep Listening for Impact Measurement)By Sushant Kumar, Sarvesh Kanodia, Daryl Collins & Rohini Roy(2025年1月6日)

● 《影響力衡量的核心:傾聽顧客聲音》(At the Heart of Impact Measurement, Listening to Customers)by Tom Adams, Matt Ripley & Ashley Speyer(2017年8月14日)

● 《運用衡量來管理影響力》(Using Measurement to Manage Impact)by Martina Castro & Matt Ripley(2019年10月30日)

在全球積極推動永續發展的潮流下,影響力投資迅速崛起,成為連結資本與社會價值的重要橋樑。然而,資本流動之下的實質影響,卻常因缺乏明確衡量機制而備受質疑。

根據GSG(Global Steering Group for Impact Investment)於2021年10月發布的《Impact Measurement & Management: Impact Investing’s Evolving Ecosystem》報告,影響力衡量與管理(Impact Measurement & Management,簡稱IMM)不僅是驗證投資成效的關鍵,更是防止「影響漂綠(impact washing)」現象、維護產業信任的制度基礎。

隨著自稱「以影響為導向」的基金與企業不斷湧現,唯有建立一套透明、一致且前瞻的IMM架構,才能真正實現資本與影響力的雙重回報。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影響力投資協會(TIIA)於2025年正式加入GSG,成為我國首個影響力投資國家代表機構,不僅象徵台灣與國際影量力投資組織正式接軌,也為本地投資與政策實踐注入更強的全球連結力與可信度,標誌著台灣影響力生態系邁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特別梳理3篇具代表性的IMM觀點文章——《Deep Listening for Impact Measurement》(2025)、《At the Heart of Impact Measurement, Listening to Customers》(2017)、《Using Measurement to Manage Impact》(2019)——分析IMM實務中的關鍵趨勢與未來方向。

一、IMM的觀點轉變:從「產出導向」到「顧客導向」

過去多數影響力衡量方法強調「產出」:例如提供了多少服務、培訓了多少人、觸及了多少家庭。這類標準化指標(如IRIS或HIPSO)雖便於比較,但對於「影響深度」的理解極為有限。

《At the Heart of Impact Measurement》主張,衡量不應止於量化產出,更應傾聽顧客的真實回饋。Acumen所開發的Lean Data方法,是一種快速、低成本的顧客導向調查方式,能透過電話訪談或簡訊問卷收集第一線數據,讓企業了解:

• 顧客是否因產品生活變得更好?

• 哪些因素真正影響顧客滿意與留存?

• 商業策略與社會目標是否吻合?

以加納動物飼料品牌Agricare為例,原以為主要顧客是中大型農戶,實際透過Lean Data發現大多數顧客為小農,這促使企業調整產品包裝與通路策略,並重新定位其價值主張。

二、深度聆聽與AI結合:影響力的語調與情緒層次

隨著科技進步,IMM開始進入以AI為輔的分析時代。《Deep Listening for Impact Measurement》一文由Omidyar Network India發起,提出「Impact-Market Fit」概念,即企業的影響力是否與其市場策略相契合。

其核心作法是:

• 透過AI辨識數千位顧客的語音與文字。

• 判讀語意之外的語氣、情緒、猶疑與沉默。

• 由此理解產品在真實情境中造成的影響力。

例如Wiom(一家印度平價寬頻公司)在兩年深度聆聽後發現,資深用戶比新用戶更明確描述其生活改變:不只是教育與工作支持,更是首次能放心使用網銀。這些細節若僅用問卷極難察覺,卻是策略調整的核心依據。

這種做法不僅能支持動態策略調整,也為企業提供新的衡量維度——從「說了什麼」到「怎麼說」的差異,是新的IMM突破口。

三、從衡量到管理:影響力成為企業策略引擎

《Using Measurement to Manage Impact》將IMM從數據轉化為行動。文中由CDC Impact Fund提出「深度洞察研究(deep dives)」策略,提出八項原則,包含:

• 在企業決策節點進行數據收集。

• 依據不同部門與使用者調整語言與指標。

• 提供可行建議,協助企業調整定價、設計與顧客服務。

例如,SunCulture推出太陽能水泵時便立即進行早期用戶調查,發現顧客最重視的是省錢與省力,而非能源永續,這直接影響了銷售流程與教育推廣內容。

這種將「影響力衡量 → 商業優化」的閉環模式,顯示IMM已從被動記錄者,轉型為策略驅動者(Strategic Driver)

四、IMM的趨勢分析

綜合3篇文章,我們可看見以下幾個關鍵趨勢:

1.從「報告需求」到「策略價值」:IMM從滿足投資人要求的配角,變成企業策略的重要組成。

2.從「量化指標」到「語境詮釋」:影響力不再只是分數,而是一種關係、一段旅程、一個聲音。

3.從「標準化」到「情境化 + 模組化」:雖需一致框架(如IRIS),但實作需靈活(如Deep Listening、Lean Data)。

4.從「年度衡量」到「即時回饋」:隨著AI與手機數據蒐集進步,衡量變得即時、動態、可操作。

從規範到價值共創 台灣IMM將邁向新里程

在全球資本尋求正向影響的浪潮中,影響力衡量與管理(IMM)不再是單純的「檢核機制」,而是推動永續創新與社會共益的策略核心。

透過本篇所探討的3種前沿實踐——Lean Data的顧客導向方法、AI驅動的深度聆聽、以及企業內部策略整合的Deep Dives——我們可以明確看見:真正有效的IMM,並不是由投資人單方面主導的監督工具,而是企業、社群與資本之間共構信任與價值的橋樑。

在台灣正式加入GSG之際,IMM的發展潛力遠超過合規與認證所能覆蓋的範圍。對企業而言,它是一個不斷回應市場與社會需求的雷達;對投資人而言,它是檢驗與引導資金配置的羅盤;對政策制定者而言,它則是一項能驅動制度設計與政策創新的智慧基礎設施。當我們將衡量不再視為報表,而是一種「學習機制」、「參與實踐」、「策略共創」,我們就真正進入了影響力管理2.0時代。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倡議家》立場。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10042.jpg

方元沂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兼永續創新學院院長、法學院社會企業暨創新法制研究中心召集人,專研公司法、金融法、ESG及社會創新,曾參與多項政府永續政策,致力於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推展,於大學推動SDGs課程,成立永續創新學院、主持USR計畫,連結大學與地方創生,培力學生永續能力。

作者文章

【專欄投稿】AI與顧客導向如何幫企業Impact-Market Fit!改善影響力衡量

【專欄投稿】AI與顧客導向如何幫企業Impact-Market Fit!改善影響力衡量

【專欄投稿】影響力資金卡關?揭開「催化資本」推動永續變革關鍵

【專欄投稿】影響力資金卡關?揭開「催化資本」推動永續變革關鍵

【專欄投稿】SDGs目標進度停滯 影響力投資如何防止漂綠、驅動改變?

【專欄投稿】SDGs目標進度停滯 影響力投資如何防止漂綠、驅動改變?

最新文章

【專欄投稿】是「真金」還是「漂綠」?BlueMark公布影響力投資基金成績單

【專欄投稿】是「真金」還是「漂綠」?BlueMark公布影響力投資基金成績單

【專欄投稿】影響力資金卡關?揭開「催化資本」推動永續變革關鍵

【專欄投稿】影響力資金卡關?揭開「催化資本」推動永續變革關鍵

【專欄投稿】川普回歸衝擊 影響力投資正式進入「去泡沫化」

【專欄投稿】川普回歸衝擊 影響力投資正式進入「去泡沫化」

【專欄投稿】做好事有「錢」途! 企業如何用影響力投資飆出超額獲利?

【專欄投稿】做好事有「錢」途! 企業如何用影響力投資飆出超額獲利?

【專欄投稿】SDGs目標進度停滯 影響力投資如何防止漂綠、驅動改變?

【專欄投稿】SDGs目標進度停滯 影響力投資如何防止漂綠、驅動改變?

【專欄投稿】投資獨立媒體與SDGs有關!國際資本如何撐起資訊正確與自由

【專欄投稿】投資獨立媒體與SDGs有關!國際資本如何撐起資訊正確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