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腎臟行動?醫院攻減碳從洗腎室出發 耗材回收與預防醫療並行
醫院是高耗能的救命基地,「節電」雖是最直觀的減碳手段,但隨著多數醫學中心完成第一階段碳盤查,醫界也意識到: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勢必得深入減碳難度更高的「範疇三」,北醫體系朝醫療本業出發,長庚則導入智慧管理系統,同時拉著藥廠跟著一同做永續改革。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說,綠色腎臟行動是從洗腎室出發的成功減碳模式,全台約有400多家洗腎中心,未來不排除透過醫學會號召,鼓勵洗腎診所回收耗材。
吳麥斯說明,從10年前開始,雙和醫院開始系統性回收洗腎室耗材,包括人工腎臟、導管、紗布等,去年1年回收量達68公噸,其中7成,可回收製成垃圾袋、三角錐或針筒收納盒,避免進入焚化流程,降低碳排。
綠色腎臟的概念,不只在「回收」耗材,更著眼在預防醫療。洗腎患者中約有一半有合併糖尿病,因應糖尿病新藥的問世,能大幅降低糖尿病患者合併腎臟病的機率,根據研究,一位血液透析患者每年排放的碳排量是3.8公噸碳當量,目前全台約有9萬名洗腎患者,若能減少1萬名透析人口,相當於年減碳3.8萬公噸。
長庚體系目前的減碳方式,也已不著重在範疇一與範疇二,而是走進範疇三。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執行長游進邦說,台灣醫療體系溫室氣體排放有逾6成來自範疇三,包括藥品供應、醫療器材、病人及員工的通勤等。其中,最難的就屬藥品、醫材交易的碳足跡,國際藥廠如何配合成為最難的部分,所幸近幾年各國加速推動ESG,國際藥廠開始致力永續轉型。
游進邦說,新冠疫情前,長庚體系每年實體會議舉辦場次多達2.8萬場,疫情後降至9000場,大幅降低因會議產生的交通碳排量,長庚運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找出大量隱形碳足跡,讓土城醫院及鳳山醫院於去年取得碳盤查ISO 14064-1國際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