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隻、蚯蚓、黑水虻總動員!高中英語老師打造零廢棄的「全循環農業」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在台中大甲的明桂蔬果園,英語教師林佩宜以「全循環農業」模式,實踐一種不依賴化學肥料與農藥的耕作方式。她選擇在父親留下的河床地種植蔬果,透過回收廢棧板與竹竿建造雞舍,以廚餘、過期食品與貓狗糞便製成天然肥料,並養殖蚯蚓與黑水虻協助堆肥與處理有機廢棄物;雞隻則參與翻土與堆肥過程,形成一個低成本、資源再利用的農業循環系統。

林佩宜(左)和馮哲星(右)在回收廢棧板與竹竿建造雞舍前合照。 圖/江采芸攝影
林佩宜(左)和馮哲星(右)在回收廢棧板與竹竿建造雞舍前合照。 圖/江采芸攝影

林佩宜目前是苑裡高中的英語老師,平日下課後與週末,她便往返於學校與農場之間,投入農務工作。她曾任職於貿易銷售產業,累積了跨領域的職場經驗,也為未來農產品的銷售與行銷奠定基礎。早在多年前,她就在自家頂樓嘗試種植草莓,並主動研究各種栽種方法,逐步對永續農業產生濃厚興趣。

父親過世後,她決定接手家族農地,利用課餘與假期時間著手整理與耕作,進而踏上農場經營之路。而她的丈夫馮哲星,原本從事自行車產業,因疫情離職後,轉任為農場的全職經營者,主要負責日常管理與農務勞動。夫妻倆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一同經營「明桂蔬果園」的農產品銷售與社群平台,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農業模式。

在河床上種菜 挖掘蓄水池改變積水困境

明桂蔬果園所處的土地,並非一般肥沃的良田,而是一片典型的河床地。僅約三十公分的表土層下方,是厚重的砂石層,保水性極差。每逢下雨,這片土地就容易積水成災,因此長期以來主要種植水稻與芋頭等耐水性作物。當林佩宜決定在這樣的地勢上種植蔬菜時,首要面對的挑戰,便是「河床地易淹水」這個根本問題。

她坦言:「種菜它很容易淹水,菜很怕淹。」為了順應土地條件、又不希望大規模動工,她選擇以自然、友善環境的方式處理排水問題——在田埂邊挖設小型蓄水池以及溝渠。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水坑,在雨季發揮了引流與儲水的雙重功效,減緩田地積水、降低農作損壞的風險。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蓄水池還吸引了青蛙前來棲息,無形中建立起一條天然的害蟲防線。「青蛙是害蟲剋星之一,我又多了個好幫手,」林佩宜笑著說。

此外,水池也改善了土壤遇雨後易板結、排水不良的狀況,使水分能緩慢滲透土壤,提升保水與透氣性,為蔬菜生長創造出更合適的環境。如今,這些蓄水池中還種植了鳶尾花,美觀又實用,為農田增添一抹柔美的色彩。

用棧板打造雞舍 從回收材料開始

在明桂蔬果園,處處可見資源再利用的巧思。農場的雞舍不是傳統的磚瓦或鋼筋建築,而是由一塊塊回收的廢棄棧板以及木材拼接而成。「我們都是自己DIY的,沒有像外面那種一次就蓋好一整排的大雞舍,」林佩宜說。使用廢棧板,不僅節省開支,也符合她推行永續農業的初衷。更重要的是,這是她第一次養雞,選擇回收材料邊做邊試,萬一失敗也不至於造成太大損失,壓力自然小了許多。

隨著雞蛋需求越來越高,他們才逐步擴建雞舍、增加雞隻數量。林佩宜和馮哲星經常上 Facebook 社團尋找、聯繫提供者,再開車一趟趟將木板和建材搬回農場。每一塊木板、每一根柱子,都由他們親手尋來、搬運。在林佩宜眼中,那些被人丟棄的廢料,反而是農場最實用、也最富創意的素材。

除了棧板,他們還大量運用竹桿與牧草桿。靈感來自她拜訪的一位熟稔竹材應用的農友,推薦她試試牧草桿。牧草桿的生長速度比竹子快,因高度適中、質地輕盈,拿來做防蟲網的支架也很合適。林佩宜親手試做後,果然效果良好,便也開始廣泛應用在農場的各項設施中。

回收廢棄棧板做的雞舍。 圖/江采芸攝影
回收廢棄棧板做的雞舍。 圖/江采芸攝影

蚯蚓黑水虻 協助廢棄物華麗轉身

資源再利用的理念,也延伸到了飼養與堆肥系統之中。林佩宜不購買市售肥料,而是善用超商即期品、廚餘,甚至動物排泄物來製作堆肥。為了減少堆肥的異味、提升分解效率,林佩宜在堆肥中加入枯葉與咖啡渣,並引進了蚯蚓與黑水虻這兩位自然界的分解高手。

蚯蚓被譽為「大地的清道夫」,能將腐爛的有機物轉化為富含養分的蚓糞,成為天然的有機肥料;黑水虻則是食量驚人的腐生昆蟲,其幼蟲能快速分解廚餘、豆渣等廢棄物,排泄物同樣是優質肥料,還能用來餵雞,實現養分與資源的循環利用。

林佩宜還特別提到一種農夫又愛又恨的昆蟲——雞母蟲。雖然牠的成蟲金龜子會造成蟲害,但雞母蟲本身卻能吞食糞便等高氮物質,其排泄物還能促進土壤形成團粒結構,使土壤鬆軟、有彈性、保水性好。「沒有雞母蟲的土才讓我擔心,那通常代表土壤出問題,有怪東西讓牠們不敢來。」她說。

除了微生物與昆蟲的幫忙,雞隻在堆肥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熟成後的堆肥會放養雞群在上面踩踏翻動,取代人工翻堆,省力又高效。但有時候雞會把雞母蟲全吃光。因此,她常等堆肥熟成後再放雞進去吃雞母蟲,雞補充了蛋白質,農夫少了蟲害,「皆大歡喜啊!」她笑說,「要懂得找幫手啊,叫我怎麼能不愛雞呢?」

土壤板結影響。 圖/陳臻娣製圖
土壤板結影響。 圖/陳臻娣製圖

從質疑到堅持 用有機耕作守護土地

林佩宜以自然資源製成有機肥料,並以人工除草方式維護農地生態,拒絕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盼能在這片土地上實踐友善環境的永續農業。但這樣的選擇在初期引來不少質疑。「剛開始,我們的親戚朋友都覺得我們做不起來,」林佩宜坦言。在長輩眼中,不用農藥就意味著作物可能被蟲吃光、不施化肥則會長不大,許多人認為她是在做白工。

然而,林佩宜始終沒有放棄。她深信土地是有生命的,過度依賴化學投入品將破壞土壤健康,造成長遠的農業危機。她希望透過有機耕作,讓土壤恢復生命力,讓作物自然茁壯,但實踐起來卻遠比理想艱難。沒有農藥加持,農作物經常遭遇蟲害侵襲;不用化肥,作物生長慢、產量也有限。「第一年跟第二年種菜真的是超慘的」,林佩宜回憶。蟲害、泡水問題嚴重,加上經驗不足,種植的蔬菜幾乎全軍覆沒。有時甚至因為收成太少,無法分享給家人,被誤解為「小氣」。

市場競爭也讓她壓力沉重。她種出的蔬菜雖然口感佳、品質優,但外觀不夠漂亮、體型較小,無法與慣行農法種出的作物抗衡。林佩儀說:「像我們種出來的高麗菜雖然很好吃,但是就是比較小,然後我婆婆就會覺得人家的很大,你的很小,就是會被人家比較。」

儘管如此,林佩宜從未放棄。她持續學習新知、調整耕作方式,並從錯誤中累積經驗。她相信,唯有尊重土地、與自然共處,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農業之路。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蚯蚓 廚餘 廢棧板 教師林佩宜打造全循環農業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12.jpg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稻梗藺草不浪費!苗栗青年復興「客家粗紙」工藝 讓傳統紙藝走入年輕世代

稻梗藺草不浪費!苗栗青年復興「客家粗紙」工藝 讓傳統紙藝走入年輕世代

台灣每年有3.3億件包裝浪費...「配客嘉」循環包裝回收機制 台積電內部也在用

台灣每年有3.3億件包裝浪費...「配客嘉」循環包裝回收機制 台積電內部也在用

北漂族溢出的鄉愁!3位彰化青年假日返鄉、親手修復60年代老宅 賣書也賣情懷

北漂族溢出的鄉愁!3位彰化青年假日返鄉、親手修復60年代老宅 賣書也賣情懷

永續設計如何突圍?黃子儇鎖定企業合作 將廢棄帆布變客製化公關贈品

永續設計如何突圍?黃子儇鎖定企業合作 將廢棄帆布變客製化公關贈品

最新文章

台灣技術輸出!與瓜地馬拉合作 推動全球首個竹子碳權專案

台灣技術輸出!與瓜地馬拉合作 推動全球首個竹子碳權專案

9個月完全降解的尿布?美國新創用真菌消化塑膠 每分鐘30萬片垃圾變堆肥

9個月完全降解的尿布?美國新創用真菌消化塑膠 每分鐘30萬片垃圾變堆肥

洗碗機竟完勝手洗!更省水、更環保 碳排不到手洗的一半

洗碗機竟完勝手洗!更省水、更環保 碳排不到手洗的一半

人工大氣?科學家在亞馬遜打造氣候「時光機」 模擬高濃度CO₂下雨林適應力

人工大氣?科學家在亞馬遜打造氣候「時光機」 模擬高濃度CO₂下雨林適應力

車站裡就有維修站!蘇黎世車站看準人潮 還將與國鐵合作推出數位化APP

車站裡就有維修站!蘇黎世車站看準人潮 還將與國鐵合作推出數位化APP

浪漫和環保無法兼顧?美國婚禮每年製造10億磅垃圾 芝加哥綠色婚禮革命這樣做!

浪漫和環保無法兼顧?美國婚禮每年製造10億磅垃圾 芝加哥綠色婚禮革命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