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國啤酒廠、迪化街到榕錦園區:台灣老屋活化,是文化重塑還是變相開發?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退役的老酒廠、木造的建築群,許多文化資產活化的亮麗背後,批判與質疑聲浪總如影隨形。當城市快速發展、土地價值飆升,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始終在「開發」與「保留」之間拉扯。即便這些承載歷史的場域,最終以「新舊融合」方式重現,但究竟是保留歷史,還是披著文化外衣的利益糾葛、商業包裝?

建國啤酒廠爭議:看見制度與利益的拉扯

座落台北市精華地段、擁有百年歷史的建國啤酒廠(以下簡稱建啤),2018年台北市政府與台灣菸酒公司宣布,將規劃作為「啤酒文化園區」,當外界期盼這座台北市中心唯一自日治時期仍在運作的百年工廠,能以嶄新姿態、邁向下個百年,2024年爆出行政院拍板部分廠區用地,供給鄰近校地使用,引發外界譁然、全案卡關至今。

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理應被視為保存文資的重要法令,然而實務操作中被質疑頻頻落空。「他們拿來做政治操作的時候就會用,不做的時候就永遠不用。」深耕文資保存與法規研究的文資學者蕭文杰,長期觀察公部門與文化資產之間的微妙關係,例如建啤案中,文化影響評估的標準模糊,導致決策淪為形式。

除了有形的建築,建啤蘊含著豐富的無形文化資產。蕭文杰提到,建啤保留台灣獨特的「酵母株」,以及在啤酒中加入「稻米」等在地元素,釀造出獨特的風味,建啤所代表的不只是幾棟老建築,而是一整條工業歷史廊帶的一環,卻因政策短視與利益結構,面臨被消解的危機。

擁有百年歷史的建國啤酒廠,原規劃作為「啤酒文化園區」,因陷入割地爭議,造成全案卡關。 圖/報系資料照
擁有百年歷史的建國啤酒廠,原規劃作為「啤酒文化園區」,因陷入割地爭議,造成全案卡關。 圖/報系資料照

在建啤案中,台北科技大學以校地不足為由,爭取在建國啤酒廠原址擴建校舍,蕭文杰質疑,北科大在台灣其他縣市擁有大量尚未開發校地,且理應是文資專業的機構,因利益而支持破壞行為,「如果連專業單位都做出破壞文化資產的決定,台灣的文資保存將無從談起。」更凸顯政府對於文化保存立場的搖擺與退縮。

然而,許多文化資產來不及進入規劃階段,就以另種形式消失在公眾眼前。2019年有文資團體統計,台灣平均每月都有歷史建物「離奇失火」,這些原本在斷水斷電狀態下的老屋,卻不明原因自燃,外界質疑其背後原因,不外乎是傾向開發土地而非保存古蹟,或是擔憂增建受到限制,反映出保存與開發之間的衝突。

新舊交融的試煉場...大稻埕街區的文化重塑之路

同樣擁有百年底蘊的台北市迪化街,存在多家百年老店,包含製香、南北貨等,1996年台北市政府推動「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都市計畫」,透過容積移轉等方式,促成主要街區的保存,讓這條古老街區的命運自此被牽動。

「我們一開始,就有這條路要走很長的心理準備了。」建築師背景的呂大吉,隨著迪化街保存的政策下進駐大稻埕,回憶早期推動街區保存時,他提到民意阻力相當大,「大家覺得開發權益受損,對保存充滿疑慮,政府的工具也有限」,初期僅能保存迪化街兩側街屋,並伴隨長時間的法規修補與政策調整。

建築師背景的呂大吉,隨著迪化街保存的政策下進駐大稻埕,認為老屋活化後的永續經營,在於屋主本身的理念與投入。 圖/李清宇攝影
建築師背景的呂大吉,隨著迪化街保存的政策下進駐大稻埕,認為老屋活化後的永續經營,在於屋主本身的理念與投入。 圖/李清宇攝影

歷經10多年後,修復街屋的人漸漸增加,捷運開通、人潮帶動,有歷史底蘊的空間,開始讓許多新創團體進駐,進而讓街區開始「質變」,這個質變不僅僅是硬體修復完成,更是街區經營模式、產業類型與文化氛圍的改變,新創團體帶來的行銷概念、產品包裝、老屋美學改造,也逐步影響原本以批發為主的傳統店家。

同時,傳統店家的第二代,也在這股轉型浪潮中,開始嘗試與新興業者合作,融合社群經營、觀光零售,「當時其實的想法是說,未來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新舊共融的創意街區。」如今,大稻埕不僅有文創小店、特色餐館,甚至連國際品牌也進駐,印證了當年許多大膽的想像。

當文化被當成一種氣氛 文資活化是否走向失焦?

即便老屋獲得保存、成功翻修,但如何「經營」又是另一個課題,在台灣,許多文化資產的活化,大多走向餐廳、咖啡廳的經營模式,也引發過度商業導向、犧牲文化本身的質疑。

蕭文杰直言,台灣許多知名的文創園區,失去原本的「場所精神」,像是華山、松菸,因過度商業化導致「文化很空洞」,只剩下文青的消費空間,跟文資保存其實有相當大的落差,這行徑很像詐騙集團,因為參觀者無法真正理解歷史功能與文化脈絡,根本看不出原本的文化內涵,這類空間就只剩下空洞的「氛圍」。

2022年開幕的台北市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身處繁華台北市中心,曾經是日治時期監獄場所,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百戶居民落腳於此,形成「華光社區」,但政府認定侵佔國有土地、要求「拆屋還地」,歷經抗爭仍難逃拆除迫遷,隨後在台北市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下重新活化,但華光社區的歷史脈絡也近乎抹除。

2022年開幕的台北市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身處繁華的台北市中心,有咖啡廳、伴手禮店進駐,還有和服店可以租借和服。 圖/張世杰攝影
2022年開幕的台北市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身處繁華的台北市中心,有咖啡廳、伴手禮店進駐,還有和服店可以租借和服。 圖/張世杰攝影

事實上,許多老屋修復過程中,政府投入大量公部門資金,但委外經營後,公共性卻未被有效保障。蕭文杰以榕錦園區為例,指過去作為監獄拘禁、刑求場域,背負白色恐怖歷史記憶,如今卻以「小京都」為行銷口號,引進高價商業行為,甚至將日式風情打扮成消費噱頭,讓歷史脈絡與公共記憶空間被消解。

他認為,老屋活化再利用,不必完全排斥商業化,但關鍵在於「平衡」與「公共性」,例如在招標過程就要求廠商提供更多的「公共利益時間」,像是定期舉辦講座、提供平價消費空間,若只看重盈利能力,空間的「庶民化」就會消失,變成「口袋要有足夠的消費能力,才能去享受文青的這個氣氛」。

李臨秋故居的文化共感路線 不靠咖啡與餐廳!

相較之下,大稻埕的李臨秋故居,開啟了非營利活化的新想像。「我們的想法,是當我們能夠生存的時候,同時可以不要太商業化。」受到日本長濱街區公司的啟發,呂大吉於2019年成立「大稻埕地方創生公司」,期許讓街區活化更具備彈性、接地氣,並於2024年參與李臨秋故居的營運。

李臨秋是台灣許多傳唱歌曲的作詞人,〈望春風〉、〈四季紅〉、〈補破網〉等多首跨時代歌謠,都是他的經典作品,他的故居被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後,歷經2年完成修復及再利用,而超過千萬的修復費用,由市政府補助超過7成。

2025年5月李臨秋紀念音樂會登場,也是故居開放後首場正式的音樂活動,在呂大吉及團隊的奔走下,邀請許多資深歌手演出,不只吸引許多懷舊民眾到場,許多認同台灣本土價值的企業家們,在親自聆聽音樂會後,私底下向呂大吉「預約」贊助明年的音樂會籌辦資金。

李臨秋是台灣許多傳唱歌曲的作詞人,李臨秋故居歷經2年完成修復及再利用。 圖/李清宇攝影
李臨秋是台灣許多傳唱歌曲的作詞人,李臨秋故居歷經2年完成修復及再利用。 圖/李清宇攝影

「只要目標和理念清楚,就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進來支援。」呂大吉觀察,「彰顯自身價值」是關鍵,而這價值往往透過獨特的「故事」來呈現,故居雖然沒有營利,甚至連許多活動都不收費,但因為一年一度的李臨秋紀念音樂會,企業看見故居如何透過台灣歌謠,展現台灣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就願意贊助支持。

呂大吉進一步點出政府補助的侷限性,目前政府的補助多集中於「硬體」修復,對後續的「經營」較為吝嗇,李臨秋故居在修復初期獲得大量政府補助,但在營運階段卻發現「前面拿了太多補助,後面就不好拿了」,這也是許多文資空間面臨的困境。

李臨秋故居的成功活化,驗證「咖啡跟餐廳」商業模式,並非唯一的道路,透過企業贊助的成功,正好補足「經營」的缺口,而企業贊助不必然追求直接商業回報,更多時候是希望透過對文化的支持,提升品牌形象,並實踐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

誰趕走了文化?價格與價值的拉鋸

綜觀公部門主導的文化資產活化,或民間參與的老屋修復再利用,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土地價值飆升,「租金」或許才是最隱性、卻也是最根本的痛點。

像是大稻埕的活化案例,雖成功引入新創與藝文能量,卻也同步帶動租金上漲。呂大吉提到,大稻埕的店租在20年內翻了1倍,部分月租金高達25至30萬元,這讓有創意的年輕團隊無法負擔而被迫離開,並坦言大稻埕確實有走向「仕紳化」趨勢,如何在市場機制下,仍保有文化的公共性與多元性,是必須面對的兩難。

老屋及文化園區即便修復完成,若屋主及經營單位一味追求快速的成本收回、租金收益,終將使空間淪為純粹的商業出租用途,成為一間又一間模式雷同的餐酒館、咖啡店,文化價值逐漸被稀釋。蕭文杰認為,政府應更積極設計誘因與機制,讓企業認識文化保存所帶來的品牌形象與社會責任,創造名利雙收的正向循環。

畢竟,每一座已完成「第一次活化」的文化資產,在百年之後勢必面臨下一輪「再修復與再活化」考驗,屆時誰來負責又將掀起一番拉扯;而在當下的「開發」與「保留」之間,不只是物理空間的選擇,更是一場「價格」與「價值」的拉扯。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用綠保種出另一種生計!四分地創百萬營收 一群台灣農民的真實轉型故事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綠電可以團購?看台達電如何用「共享」思維 突破範疇三減碳挑戰

沒有紅綠燈、不用電、事故很少!為何「萬事皆好」的圓環在日本不受歡迎?

沒有紅綠燈、不用電、事故很少!為何「萬事皆好」的圓環在日本不受歡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最新文章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