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氣候行動

台灣於2025年7月通過「紅樹林植林」海洋碳匯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是國內首個藍碳方法學,但也引起許多質疑。圖為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哥大與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團隊合作,進行首次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 圖/新聞資料照
台灣於2025年7月通過「紅樹林植林」海洋碳匯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是國內首個藍碳方法學,但也引起許多質疑。圖為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台哥大與中興大學教授林幸助團隊合作,進行首次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 圖/新聞資料照

編按:為實現2050淨零碳排,各界在減碳與增匯上雙管齊下,自然碳匯也成為全球淨零策略的關注焦點。台灣也於2025年7月通過「紅樹林植林」海洋碳匯溫室氣體減量方法學,這不僅是國內首個藍碳方法學,也為海洋碳匯專案的規劃、申請與執行奠定制度基礎。

然而,生態爭議、管理挑戰與政策配套不足,也引發諸多質疑。《倡議家》10月客座總編邀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以及荒野保護協會副理事長陳憲政,帶讀者們深入探討紅樹林碳匯方法學在台灣落地的挑戰及潛力。

紅樹林的生態爭議已經存在數十年,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多年來為了疏通河道、恢復灘地生態,持續疏伐,而自「紅樹林植林」方法學審議初期以來,也因生態疑慮而備受關注。

如今方法學審議通過,政府一邊推動植林、一邊執行移除,不僅引發政策矛盾與競爭的質疑,上路後的管理成本與政策配套不足同樣引發環境團體擔憂。當紅樹林植林已成為國內自然碳匯發展的重要工具,政府與民間真的準備好了嗎?

碳吸存量是綠碳的6倍?閒置鹽田、養殖池變藍碳增匯新基地

台灣首度通過的「紅樹林植林」方法學,核心在於專案邊界內種植紅樹林,以提升有機碳儲量,適用範圍包括閒置鹽田、養殖池或埤塘等「人為型濕地」,且要求專案啟動前2年不得有產業活動,同時避免產業外移。

實際執行上,則需選擇符合當地環境的樹種,透過水文調節、沉積物管理、鹽度控制與水質改善等輔助措施,確保紅樹林健康生長與增匯效益,同時防止紅樹林擴張至專案邊界外。

協助進行紅樹林碳匯方法學設計研究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幸助認為,台灣森林覆蓋率已達6成,國內可再植林的土地有限,因此藍碳將成為增匯新解方。

他估算,紅樹林每單位面積的碳吸存量與儲存量,可達綠碳的4至6倍,蘋果、微軟、Netflix等國際企業近年也積極投入紅樹林復育,盼藉此加速碳中和,台灣若要與國際供應鏈接軌,藍碳將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目前國內的藍碳大約有48萬噸,若企業能願意申請自願減量專案,投入紅樹林植林,藍碳有望翻倍成長。

不少國際企業已經投入復育紅樹林的行動,林幸助強調,藍碳將是台灣與國際供應鏈接軌的重要關鍵之一。 圖/李清宇攝影
不少國際企業已經投入復育紅樹林的行動,林幸助強調,藍碳將是台灣與國際供應鏈接軌的重要關鍵之一。 圖/李清宇攝影

不過,環團仍對紅樹林的儲碳能力抱持懷疑,認為方法學的設立只是為了因應國際趨勢,實際的成效與生態風險並不明確。荒野保護協會副理事長陳憲政認為,這將削弱企業進場的意願,可能為求自保而持續觀望。

紅樹林只能種在「人為型濕地」 但荒廢鹽田也是候鳥重要棲地

紅樹林最為人詬病的,正是其對生態造成的衝擊,也因此環團在審議過程中,極力反對於河口泥灘地種植紅樹林。

雖然紅樹林是不少林鳥在冬季的擋風屏障,但紅樹林密麻交錯的氣根,不利彈塗魚、招潮蟹等底棲生物生存。陳憲政直言,「不能用紅樹林的生態系,去取代原本的泥灘地生態系,我們沒辦法確定新的生態取代舊的生態後,會對周遭造成什麼影響。」

此外,泥灘地本身即有天然碳匯功能,一旦為了植林而擾動土壤,將增加排放,且種子易漂流,若種植在開放場域,將難以控制種子擴散範圍,未來將面臨高昂的移除成本。基於種種爭議,政府最後妥協讓步,規範紅樹林僅能種植於閒置的人為型濕地。

雖然在人為型濕地上植林,能避開河口生態熱點,有助活化數千公頃的閒置土地,但陳憲政強調,並非每塊地都適合用於種植紅樹林。

他指出,荒野保護協會近年在台南鹽田進行鳥類復育工作,發現許多閒置鹽田與魚塭是候鳥過境的中繼站,鳥類會在裡頭覓食、育幼,因此是否適用於種植紅樹林,需要謹慎評估,也可與鳥會交換觀測資料,「假如真的要在閒置鹽田植林的話,至少要把候鳥的活動熱點區分開來。」

陳憲政分享,荒野保護協會在台南進行鳥類復育工作至今,發現不少閒置空間已成為候鳥的棲地。 圖/江建泰攝影
陳憲政分享,荒野保護協會在台南進行鳥類復育工作至今,發現不少閒置空間已成為候鳥的棲地。 圖/江建泰攝影

紅樹林創造碳匯與生物多樣性雙贏?如何維護管理更重要!

對此,聯合國曾在報告中指出,紅樹林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且能創造碳匯與生物多樣性雙贏,台灣的生態困境,來自早期錯誤的植林與缺乏管理所致。

紅樹林是一種海漂植物,樹苗會隨海流漂向各處,林幸助說明,即便不是人為種植,樹苗只要漂至適合的軟底質環境,便能自然生長。同時他也觀察到,隨著氣候變遷加劇,紅樹林的生長速度也跟著加快,近5年面積增加30%,像是新竹的海茄苳已蔓延至桃園一帶。

因此林幸助認為,人為移除紅樹林的效益低,必須考量氣候變遷以及環境變化後,納入管理視角,而紅樹林方法學正是一套管理辦法,能讓企業在執行自願減量專案時,有清楚的規範進行監測與計算碳匯,對企業而言,付出高昂成本的誘因,來自未來潛在的碳權抵換。但他也坦言,復育至少要達10公頃,企業投入的成本與產生的碳匯效益才能達到平衡。

林幸助觀察,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紅樹林的生長速度也跟著加速。 圖/李清宇攝影
林幸助觀察,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紅樹林的生長速度也跟著加速。 圖/李清宇攝影

企業的治理挑戰...不可控成本高、外溢誰來疏伐?

而企業植林前,還須先改造人為型濕地,將原本封閉的空間能進行潮汐交換,否則土壤會缺氧造成紅樹林死亡。除了評估、改造環境的成本,企業還要負責移除外溢的樹苗,陳憲政認為,這對企業而言,是另一個不可控成本,因為現在沒人能保證樹苗不會向外擴散出去。

不僅如此,紅樹林生長速度快、氣根盤根錯節,難以倚靠高成本的人力進入修剪,若利用大型機具疏伐,則可能增加更多碳排放,陳憲政直呼,「要靠人的力量去控制紅樹林的生長,我覺得有點天方夜譚,它蔓延的速度實在太快了!」

難到其他復育紅樹林的國家,沒有外溢問題?陳憲政表示,國外有些地區將紅樹林視為經濟作物,會食用胎生苗、果實,或利用木材,「一旦有了經濟價值,就可以透過採收來控制生長」,但這些利用方式並不符合台灣的生活文化。

為了避免樹苗向外擴散,林幸助則建議在潮汐交換的出水口設置攔截索。他表示,高雄中都濕地公園便是攔截樹苗的成功案例,十多年來沒有發生紅樹林外溢的問題,且每年每公頃約產生60噸碳匯,是一般森林的6倍。

林幸助的研究團隊目前與台灣大哥大、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攜手,在台江種植欖李、五梨跤兩種原生紅樹林共1公頃,並監測碳匯與生態變化,盼成為國內第一個紅樹林碳匯的示範專案,也期待將經驗輸出國際。

不過,環團也不禁質疑,為何方法學通過後才開始執行示範專案?若後續發現方法學存在問題或成效不如預期,再移除紅樹林,將耗費龐大經費,陳憲政認為,在上路前就應該先驗證可行性,再進行全面推廣。

陳憲政認為,移除外溢樹苗對企業而言,是一項不可控的成本。 圖/江建泰攝影
陳憲政認為,移除外溢樹苗對企業而言,是一項不可控的成本。 圖/江建泰攝影

從綠領人才稀缺到跨部會合作 藍碳成效仍待驗證

除了生態與管理上的挑戰,政府在配套措施上也仍存在缺口,其中綠領人才不足,便是當前的一大瓶頸。林幸助不諱言,目前認證自然碳匯的人才比監測人員更為稀缺,政府必須思考如何培育更多具備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例如生命科學系出身、同時具備生物與環境工程背景的人,就非常適合投入這一領域。

此外,國內的紅樹林分佈散落在不同部會管轄的土地上,如何進行跨部會合作,甚至進一步結合政府、企業、專家學者與社區,也是一大挑戰。

林幸助以肯亞家齊灣(Gazi Bay)2013年推動的「Mangroves Together」為例,該計劃是全球第一個由社區參與紅樹林復育並獲利的藍碳方案,在第三方組織協助下,透過碳權交易與生態服務給付,為社區帶來收益,並進一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這種利用碳交易的獲利回饋地方社區,值得台灣借鏡。

林幸助建議政府下一步應補上認證自然碳匯人才的缺口。 圖/李清宇攝影
林幸助建議政府下一步應補上認證自然碳匯人才的缺口。 圖/李清宇攝影

陳憲政則提醒,藍碳技術的發展較新,目前多半須借鑑國外經驗,「但那些經驗是不是適用在台灣,老實說都要時間去做驗證。」但他也重申,要達成零淨目標,應該積極從源頭減碳,而非過度依賴碳匯來填補減碳缺口。

藍碳被寄予厚望,卻同時背負著生態風險與治理困境,而紅樹林碳匯方法學雖已上路,若缺乏科學監測、配套治理與民間共識,它將可能成為另一場生態實驗,唯有在制度健全、管理到位與價值平衡之下,它才能真正成為助力,而非生態包袱。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農業不只是種田!綠保農法如何從土壤出發 打造永續解方?

農業不只是種田!綠保農法如何從土壤出發 打造永續解方?

最新文章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閒置魚塭、鹽田變「藍碳基地」...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是一場豪賭嗎?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身心障礙者也能當導覽員?喜樂家族讓身障家庭「走上街頭」與社會對話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經濟弱勢卻要付更多錢...是什麼推高障礙者國旅成本?直逼「飛一趟東京」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