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只課業輔導 還要陪他找到生存方式

2018/07/06 張瀞文

「我過去一直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遇見他們我才知道,我現在過的已經是他們的『更好的』生活了。」

黃雅聖原本在通訊用品行工作,只願平靜安穩度過一生,卻因偶然到國小代課,遇上孤單又辛苦的孩子,徹底改寫了他的人生劇本。從課輔老師到邁向討厭的農事,再從農事邁向預期之外的行銷,他逐步地建立起社區生態系。原本不想管事的他,在社區工作愈涉愈深,這趟「意想不到」的驚奇之旅還在開展中……


夏日第一道陽光不到清晨6點就照進有「台灣穀倉」之稱的嘉南平原。家住台南後壁區仕安社區的黃雅聖起得跟太陽一樣早,只睡3小時的他快快收拾了簡單的盥洗用品及衣物、筆記型電腦,以及剛收成、口感媲美日本越光米的「璞育米」,飛車穿越此起彼落的公雞啼叫、漫到天邊的稻苗綠意,直奔高鐵太保站,搭清晨六點多往北的高鐵列車。

90分鐘後。一樣的夏日炙熱艷陽,場景已經移到台北市市民大道上,沒有綠野千里,取而代之的是高樓與人群,以及台北城中行色匆匆的上班人潮。

0
黃雅聖接受凱莉哥的直播談食安與稻米的生產,談他怎麼帶社區孩子種稻。圖/翻攝村子裡的凱莉哥臉書粉絲團

在知名親子部落客「村子裡的凱莉哥」創立的「小小Petit」可剝式指甲油品牌館門口,剛剛曬過嘉南平原陽光、揹著16斤來自嘉南平原稻米的黃雅聖額頭滿是汗,踏進簡約時尚涼快的「小小Petit」。

今天早上,黃雅聖要接受凱莉哥的直播食安與稻米的生產,談他和伙伴們怎麼帶社區孩子種稻。直播結束馬上接受「倡議+」採訪,緊接著下午參加一場論壇,傍晚又要趕到東吳大學社工系分享,隔天則是到一個環保社群分享後,下午才回台南。

這是黃雅聖的日常,南來北往四處分享「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做的事,努力將資源引介入社區。

黃雅聖這5年和幾個年輕人在台南後壁做社區兒少的課後輔導與才藝,從一開始只是單純的陪伴,慢慢在農村裡延伸出了許多的「業務」。隨著陪伴的孩子長大,黃雅聖發現單純的課業輔導與課後陪伴並不夠,孩子還有生活與生存的現實。於是這2年,黃雅聖和伙伴們帶著孩子務農,把過去的慣行農業改為自然農法,收成後,農產品的行銷、販賣、品牌建立也都自己來,一群年輕人希望在社區內建立起一個生態鍊,邁向經濟自主,讓孩子從小得到照顧,長大之後有機會留鄉自立。

故事的原始版本一點都不勵志

回鄉照顧故鄉的孩子、創造孩子和故鄉的連結、努力打造共好共享的社區, 聽起來就個懷抱著理想的青年返鄉熱血故事。「沒有,我從小沒有下過田、討厭農事,和我的家鄉沒什麼連結。」黃雅聖說得坦率,說的時候嘴上還掛著苦笑:「我是被設計的!」

102年,黃雅聖大學畢業,決定回家接爸爸在開的無線通訊零組件用品店,胸無大志,只想安穩度日。那一年,黃雅聖就在店裡賣行車紀錄器、藍芽耳機等,偶爾跑大陸批貨,日子過得很悠閒。

隔壁的新東國小是黃雅聖的母校,典型的偏鄉小校,全校約50個學生,小校的老師兼任很多行政,常常被叫去開會,臨時找不到老師,主任就來請託:「雅聖,你來幫忙代課好不好?」不到半年,黃雅聖全校每一班都代過課,每一個學生都認識了。

0
29歲的黃雅聖返鄉這5年,一整路盡是「意想不到」的驚奇之旅。圖/翻攝黃雅聖臉書

雖然從小在這個社區長大,但是黃雅聖成長過程中只有學校到家裡那條路,只有幫忙顧店、只有回家唸書,如今代課老師的身分,讓他看見了這些孩子的生活和家庭,很多是孤單而辛苦的,是他成長過程中陌生的。「我過去一直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遇見他們我才知道,我現在過的已經是他們的『更好的』生活了。」這樣的念頭,讓黃雅聖打開了家裡的大門,他告訴孩子:「只要你課業有問題,都可以來問。」並且補充:「想看什麼書跟我說,我去買。」

103年,台南藝術大學的學生周軒睿來到社區做老屋的修繕,感動於黃雅聖辦的「小小課輔班」,晚上想要來幫忙,但是黃雅聖的家小,能容納的孩子不多。

「我們去借社區活動中心開辦晚上的課後輔導好不好?」周軒睿熱情滿溢、眼睛亮晶晶的問,黃雅聖斷然拒絕:「不要不要,我不想管那麼多事!」周軒睿不放棄勸說:「我們可以一起做啊!」一方面抵擋不住周軒睿一直來一直來的熱情攻勢,另一方面,黃雅聖也看見需要幫忙的孩子的確比他目前能幫的更多,於是他和這些年輕人一起到活動中心,成立一個學習基地,讓更多孩子下課後有處可去。

但是不到半年就發現問題,更多的孩子來了,但是沒有物資、沒有課程、無法帶給孩子足夠的啟發,焦慮的黃雅聖開始走出社區找資源,認識其他的社區工作者、課後照顧單位,努力爭取政府及企業資源。

後來周軒睿畢業離開了,黃雅聖卻愈做愈多、愈做愈深。聊起這段過程,他總是對周軒睿說:「我是被你設計的!我本來不想管事的,結果你走了,我卻涉入這麼深!」

6分到60分的距離

那時的黃雅聖還不知道,往後的他,涉入的深度會遠遠超乎一開始能夠想像。

2年前,他從課輔邁向農事,從農事邁向行銷,也非規劃中。

105年某一天,國中九年級的小搏第一次來基地,之後小搏就常常來,但總在基地晃來晃去。幾天後,黃雅聖終於忍不住問:「怎麼沒有帶功課來寫?或是複習功課?」那天小搏數學只考了6分:「我不想唸書。」

「大家來這邊都是為了學習的耶,」黃雅聖看見小博喜歡來基地交朋友、喜歡和大哥哥大姊姊聊天,提出了一個各退一步的方案:「要不然你來,我每天教你1小時數學,1小時就好。」

小博同意後,黃雅聖開始帶著小博從最基礎的概念學數學,他發現,小搏很聰明,並非不能學,而是無法吸收學校抽象式的教學,黃雅聖試圖用圖像解釋抽象的概念與公式。教學方式改變後,小搏有了顯著的進步,考試開始脫離個位數分數,20分、30分、40分……,一直一直進步,3個月後某一天,小搏考了上國中以來第一張60分數學考卷,他歡呼(比考100分的同學更激動),立刻打了電話給基地的老師們:「我考了60分,我數學考60分了!」

0
黃雅聖從都會走進偏鄉,透過社區營造建立當地生態系。圖/翻攝黃雅聖臉書

對小搏來說,這6分到60分的距離,不僅是54分的進步、不僅是3個月的努力、不僅是不及格到及格的成就,更是「我是魯蛇」到「我的努力可以改變命運」的生命跨越。

數學的成功經驗提高了小搏的信心,他用一樣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來讀國中的每一科,國中畢業時竟然拿到班級前幾名的好成績,考上了高職喜歡的科系。

小搏展開了他的新生活,但仍然不忘繼續到這裡當小幫手,他總是會說:「自己也可以幫助別人了。」

黃雅聖再次見到小搏深聊近況,已經是1年後。那天晚上小搏來找黃雅聖和王碧輝(璞育協會的創辦人之一),眼眶紅紅的,好幾秒欲言又止的望著黃雅聖,不知從何說起,清了好幾次喉嚨,終於哽咽問出:「可以幫我嗎?」

他哭著說:我真的很想要念書

幾個月前,小搏的爸爸腦部驗出腫瘤,並且已經壓迫視神經,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並不順利。做電線桿工程的爸爸是家中唯一經濟支柱,生病無法工作,加上手術需要長時間住院,使得家裡經濟陷入困境。所有家人都跟小搏說:「去工作吧!」

「可是我很想要唸書。」眼淚滑落小搏的臉龐,這幾個月,他為了這件事差點得憂鬱症。

黃雅聖和伙伴們一起借了5萬元給小搏。「這是借你的,但是你要找到賺錢的方式還這筆錢。」大家和小博討論如何能夠兼顧賺錢與學業,小博嘗試了好多打工,但是一天幾百元的工資,一個月下來2、3000元根本緩不濟急。「你還有什麼一技之長?」黃雅聖問,小博想了一下說:「我會務農,我從小就跟阿嬤下田。」

為了小博,黃雅聖及伙伴們開始思考耕種的可能,他們找社區的農人和學校的老師討論,有沒有不需要噴灑農藥、成本也不會提高的栽種方式?106年初,黃雅聖和伙伴們租了地,學習如何種田,種出第一批稻子,欣喜而肯定:「自然農法可以種出成果!」於是下半年,在社區租了更多的地,和小博一起耕種。

0
黃雅聖這5年在台南後壁做社區兒少的課後輔導與才藝,從一開始只是單純的陪伴,慢慢在農村裡延伸出了許多的「業務」。圖/翻攝黃雅聖臉書

但是大批稻子收成後,問題又來了!5分地收成了超過1500盒的米,「怎麼賣?慘了,賣不掉。」於是黃雅聖只好又開始學著米的行銷與包裝,並在106年成立了協會。

「其實我很討厭種田。」黃雅聖再度出現了苦笑。在小博的事情發生之前,他的生命裡沒有農事。雖然成長在農村,但是家裡開小店,黃雅聖的阿公因為務農噴灑農藥沒有正當的防護很早就去世了,他是所有孫子中唯一被阿公抱過、疼過、帶去雜貨店買零食的孫子。從小覺得農事奪走了阿公,加上過敏體質,使得黃雅聖對農事敬而遠之。

但是小博來了,更多像小博這樣需要自力更生的孩子長大了,黃雅聖理解了教育只有學習和陪伴還不夠,孩子需要真實的生存,他「只好」走入農田,希望讓更多像小搏一樣的孩子,透過腳下土地自立,有機會留鄉生活。

現在的小博每半年一次收成有6萬元收入,農事與課業可以兼顧,沒有影響學業,還是基地重要志工,陪伴更小的孩子。黃雅聖也和新東國小及成功大學合作,發展課程、提供人力與土地,讓農事成為學校的校本課程。未來他還希望可以發展更多元的工作機會,讓不喜歡務農的孩子也能在故鄉找到適合的工作。

我成為了媽媽當年希望遇到的那個人

問黃雅聖這5年來有沒有想放棄?他說有,那一次差一點就放棄了。

從事社區工作幾年後,黃雅聖遭受誤解和攻擊,讓他大病一場,躺了好幾天,所有的親友跟他說:「你不要再做了!」只有媽媽沒有這樣主張,還說了一段他從來不知道的故事。

媽媽小時候家裡經濟狀況不好,她上了國中課業跟不上,她很想念書,看著同學都去補習,就跟外婆說:「我想去補習。」外婆看了媽媽幾秒,把錢拿給媽媽:「這是這個月的菜錢。給了妳,我們全家都要挨餓。」媽媽拿著錢往門外走,走到廟埕,開始一直哭一直哭,哭好久好久,哭完回頭,把錢還給外婆;後來媽媽自己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學業。

媽媽對著那時心灰意冷的黃雅聖說:「如果當年我遇到像你這樣的人,我就不會學得那麼痛苦。你是我當年希望遇到的那個人。」媽媽支持他繼續做下去。黃雅聖說,從此之後,「媽媽的小時候」成為黃雅聖感到灰心時,走下去的最大力量。

29歲的黃雅聖返鄉這5年,一整路盡是「意想不到」的驚奇之旅。黃雅聖帶著鄉下人的傻勁、心軟與善良,接住掉在他面前的人與需求,代課的請求來了、孩子來了、周軒睿來了、小搏來了、媽媽的小時候來了,而現在則要面對讓更多年輕人回(留)鄉發展的可能,有從台北來的、出版社來的、放棄高中老師工作的這群年輕人,因為認識了雅聖而跟著走入一條不一樣的路,讓一個原來「只想過好自己日子就好」的年輕人,現在照顧起了整個村莊的孩子。並且探索出一個屬於農村的、共好的經濟模型組,讓鄉村的孩子長大後,有意願也有辦法在家鄉工作與生活。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從103年起,黃雅聖與一群致力於偏鄉教育的年輕人,開始了孩子的課後陪伴與才藝,在106年成立協會,並帶給地方孩子更多元化的課程和學習,也將農事發展為課程,成為當地小學的校本課程。他們更多的故事就在:https://www.facebook.com/TWpureCEDA/


客座總編葉丙成推薦

「人口從偏鄉流失,留下來的孩子處境是都會區的人無法想像的。黃雅聖從都會走進偏鄉,透過社區營造建立當地生態系,幫助當地農業,透過增加產值讓人口減緩流失,在地青年願意留下來,家長有工作、經濟穩定,孩子才不會被放棄。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年輕人勤懇付出的一面。」


揮別大政府時代,迎接大社會到來,我們都是驅動台灣進步的力量,點下圖訂閱我們

• 我要投稿:http://bit.ly/2wyDWmk

推薦閱讀

攜手企業創新教學 讓孩子的遊戲不斷炊

五味屋的實驗教育 陪伴弱勢孩子在體制內生存

幫農夫找到名字 她從廣告人成為故事人

作者文章

Skills for U執行長黃偉翔與他的技能夥伴們。圖/黃偉翔提供

從獨立記者到組織經營 黃偉翔發揚技能多元價值

2019/04/03
CSRone永續報告平台公布的《2019台灣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研究報告是國內C...

台灣永續報告研究出爐 盤點5大關鍵發現

2019/03/22
不只放學夕圈,刻意用正向語言連結學校強調的品格行為,學校的每個時刻都充滿濃濃「品...

TFT/全台教師最年輕學校,從瀕臨廢校到人人想來

2019/03/08
TFT不「說」領導力,而是身體實踐。攝影/劉宜峰

劉安婷:我們如何在工作日常實踐領導力?

2019/03/07
創辦人劉安婷強調, TFT強調的領導力,領導力無關權力或位階,著重自我實現,從「...

管理者≠領導者 改變社會需要年輕領導力!

2019/03/03
王雅民踏上教育旅途,故事正要開始。圖/TFT提供(攝影:傅祐承)

甲中國小×TFT 互相加乘的教育創新DNA

2019/01/24

最新文章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2024/03/05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

從被質疑到本土語言貢獻獎 阮劇團為何用台語翻轉經典?

2024/02/29
「台灣台語路協會」理事長董力玄是3個孩子的母親,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只用台語向...

長輩患「越頭症」、小孩怕沒朋友...台語共學團串起台灣母語孤島

2024/02/2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