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米何去何從?美國米成本僅台灣3成 對等關稅強勢來襲衝擊稻農
美國對等關稅來勢洶洶,日本、韓國農業在談判過程,均飽受川普敲打;敏感而脆弱的台灣米到底在不在政府割讓清單上,迄今成謎。如今的台灣米,正逐步擺脫20年來台灣加入WTO的悲情,值此復興之際,需要更多人了解台灣米的現在進行式。
台灣1年兩至三期稻作,每到夏天,由南到北,再交棒東部米倉,結實纍纍的稻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今年受地緣政治衝擊,台灣跟美國的對等關稅談判懸而未決,讓台灣稻米產業籠罩在不安氣氛中,「如果美國米真的擴大開放零關稅進口,台灣稻米產業就直接倒了!」位於台南後壁區的芳榮米廠執行長黃麗琴直言不諱,她目前也身兼中華民國稻米協進會理事長。
黃麗琴回想,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也遭遇市場對外開放問題,「當時政府很緊張,我們糧商也很擔心,」她說,當年政府透過減產、集團化契作等方式,引領稻米產業轉型;這一次,和政府互動不多,也不知道政府會怎麼做。
台灣加入WTO後,每年將外國稻米進口關稅配額,固定為14萬4,720公噸,其中美國米占比最高,免稅配額為6萬4,634公噸。當美國米進口超過配額時,進口商要多支付每公斤新台幣45元關稅,此為稻米配額制度。過去20餘年,台灣米因為關稅配額制的保護,在喘息中求生存。
緊盯談判 農民很憂心
「我們農民當然是害怕的!」在花東縱谷與近500名農民契作近2,300公頃農田,花東製米董事長黎煥銘很是憂心。經營米廠的桃園大賀良質米農場班長陳燕卿則說:「現在美國米已經占據進口米近5成,如果談判過程再讓美國米全部零關稅進口,台灣米的生存會更困難!」
黃麗琴比較台灣米和美國米的差異:美國米採大面積種植,品質均一,生產成本只有台灣的2、3成左右,口味與台灣米相差不大,確實是強勁對手。
鮮為一般民眾所知的,美國米早已出現台灣市場多年,尤其是團膳、商務用米,很多外食族吃到的便當米、餐廳米,或是超商飯糰,有不小的機率是美國米。
有稻農表示,美方過去曾要求進入台灣的美國米不要標示,避免「標籤化」;近年,對自家產品甚有信心的美國糧商,也要求政府依關稅配額採購後,應協助美國米成為台灣民眾餐桌上的米(table rice),不要只鎖在倉庫裡當公糧,等調節糧價時才釋出。
轉型求生 尋驕傲密碼
美國米來勢洶洶,台灣米長年存在的產業結構與競爭力問題也不少,尤以生產過剩與國人米食消費下滑為要。
農業部農糧署副署長黃昭興表示,目前台灣一年稻米需求生產面積約23萬公頃,實際生產卻在23萬到24萬公頃間,仍有下調空間;而國人稻米人均年消費量,40年前是84公斤,去年來到新低約42公斤,稻米供需嚴重失衡。
今年日本意外出現米荒,不僅演變成米價高漲的社會問題,更讓美國總統川普在美日對等關稅談判時,屢屢施壓日本擴大開放。這場「令和米騷動」,實則也反映了日本稻米政策失誤與氣候異常帶來的挑戰。
黃昭興說,「日本米荒提醒我們,面對極端氣候,一定要有安全存糧。」台大農經系系主任陳郁蕙也直指,台灣地位特殊,糧食安全絕對是國安問題。
在台灣,稻米維繫了50萬農民的家庭生計,還牽動產業鏈上超逾百億元的年產值。經年帶給外界「弱、小、老」印象的稻米產業,在內外交迫之際,如何推進轉型求生?日、韓國民長年堅守「身土不二」精神,必然要吃自己種的國產米,台灣更需要儘快找到「台灣人吃台灣米」的驕傲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