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匯」吹向台灣米鄉!池上小農搶搭種碳列車 伯朗大道400公頃農地變碳匯田

陸地生物

編按:一場颱風,把用土壤儲存碳的「土壤碳匯」風潮,吹向稻米品質享譽國內外的台東池上鄉。花蓮長良到台東池上,小農開始以綠肥覆蓋、減少翻耕的方式,從觀望轉向嘗試,這是屬於他們的自立自強,因為土地逐漸恢復生機,農民也能找回信心。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池上,一直是台灣稻米的代表產區,春耕秋收、米香四溢,加上伯朗大道的稻田風景,讓這裡成為兼具產值與觀光的農業地景。

2024年10月底,康芮颱風自台東登陸,帶來強風豪雨,稻作大片倒伏、水淹。根據農業部統計,台東農損金額高達9億元,池上與關山正是重災區之一;在車程距離不到30分鐘的花蓮長良,近年嘗試「種碳」,在一連串風災過後,種碳田區的災損似乎相對輕微,即便沒有直接科學證據,但農民卻感受卻真實。

栽種經驗的口耳相傳,一直是傳統農村的慣性,也讓「土壤碳匯」這個概念,意外吹進台灣的一級米鄉,台東池上伯朗大道周邊超過400公頃的稻田,2025年決定加入種碳行列。在氣候變遷、人力老化、土地利用限制等長年問題之下,池上又是看見「土壤碳匯」什麼想像,讓長年按部就班耕作的農民,願意展開新嘗試?

在知名景點伯朗大道周邊、超過400公頃的稻田,將參與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發起的「小農種碳」專案。 圖/報系資料照
在知名景點伯朗大道周邊、超過400公頃的稻田,將參與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發起的「小農種碳」專案。 圖/報系資料照

當農田不只生產糧食 什麼是土壤碳匯?

2025年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開始為年節張羅起來,花蓮縣的長良里活動中心,正在舉辦一場土壤醫生訓練課程,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的董事長方儉,請農民們分組討論,如何簡易測量綠肥覆蓋、怎麼用APP紀錄田邊資訊,為後續的土壤碳匯驗證,做好前置準備,類似工作坊的形式,讓許多農民感到格外新鮮。

所謂「碳匯」,是指能吸收並儲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自然或人工系統,藉此降低溫室氣體濃度。其中,土壤被視為陸域中最大的自然碳匯。許多專家指出,若要提升土壤的碳儲存能力,在於補充足夠的有機質,因此提倡減少耕作擾動、推動輪作與間作等作法,強化土壤中的有機碳含量。

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目標,即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人為排放」需與「人為移除」相抵銷,土壤碳匯也被視為一種可能的解方。國際上已有案例,透過科學監測與驗證,提供明確的固碳成效時,可獲得核發碳信用(carbon credits),並可出售給有碳抵換需求的企業,進而成為農民潛在的新收益來源。

目前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的「小農種碳」專案,主要概念是增加綠肥覆蓋、減少翻耕次數,藉此增加土壤的有機質,並創造土壤固碳能力,透過每年比較、計算田地增加多少有機碳。

另一方面,台灣農業部提出「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方法學」,於今年3月獲環境部通過,提供企業與單位參考申請,規範對象為10年以上穩定農業用途的土地,並列出提高土壤有機碳的可行措施,例如施用有機資材、改善作物制度等,並要求不能造成農作物減產超過5%。

綠肥覆蓋、減少翻耕 種碳也能省下務農成本

花蓮縣長良里早於4年前,就開始參與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小農種碳」,以長良里活動中心為中心、方圓大片的稻田,都已加入種碳行列,當地的長良里長陳文華,更被在地農民笑稱「種碳里長」。

回憶一開始被詢問是否參與「小農種碳」,陳文華起初自己也半信半疑,但在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的指導下,先從一塊田試種開始,再一步步擴大,現在長良里將近140公頃田地已投入行動。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的「小農種碳」專案,主要概念是增加綠肥覆蓋、減少翻耕次數,藉此增加土壤的有機質,並創造土壤固碳能力。 圖/張世杰攝影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的「小農種碳」專案,主要概念是增加綠肥覆蓋、減少翻耕次數,藉此增加土壤的有機質,並創造土壤固碳能力。 圖/張世杰攝影

陳文華指出,過去長良的農地大多是慣行農法,開始嘗試種碳後,也降低了用藥與施肥的次數與成本,他舉例,每甲地的稻田要進行施肥,機具加肥料的費用至少4000元,使用農藥也是每甲地約5000元,等於參與種碳計畫後,相當於每年每甲地能減少將近萬元成本,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

2024年颱風頻傳,造成花東稻田嚴重災損,陳文華提到,或許沒有科學根據,但體感上確實有差,2024年風災,相較於臨近未種碳的田地損失達3成,種碳田只損1到2成,農民也體會到作物韌性的差異。「我們這裡的農民,原本都不太願意嘗試新東西,但看到別人試過沒問題,還可能多了收入,自然就跟上來了。」

土壤碳匯的多元想像 池上從觀望轉向嘗試

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業,天災造成的災損,始終是農民最擔心的。2024年的康芮颱風,重創台東的二期水稻,根據農業部統計,康芮颱風最終造成全台農業損失約24億元,其中,台東損失金額高達約9億,佔全國總損失約37%,是全台受災最嚴重的縣市,也間接開啟池上決定種碳,從觀望轉向嘗試。

談到響應種碳,池上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政鴻表示,社區一直注重環境生態,池上米在全國也有一定知名度,但不能只在原地踏步,當減碳已經成為世界潮流,也是對環境維護的責任,與「小農種碳」的理念很契合,預計將近200位農民加入,先從增加綠肥覆蓋、提升土壤有機質開始。

事實上,「碳」議題對於稻米重鎮的池上,其實也不是全然的陌生,這裡面臨許多農村的相同困境,人口老化及農地廢耕,台東縣府近年開始嘗試一些永續方案,包括媒合企業在池上鄉廢耕的農田種樹,希望讓廢耕農田起死回生,創造循環經濟,也發揮減碳效益。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發起的「小農種碳」專案,今年初也舉辦活動,鼓勵及培育農民變成土壤醫生,引導更多農民關注土壤的健康。 圖/張世杰攝影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發起的「小農種碳」專案,今年初也舉辦活動,鼓勵及培育農民變成土壤醫生,引導更多農民關注土壤的健康。 圖/張世杰攝影

事實上,當台灣的土壤碳匯概念仍在起步階段,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算是少數早期倡議種碳的民間單位,方儉坦言,團隊到池上不下十趟,但許多農民都在觀望,「但最後臨門一腳就是颱風,大家開始覺得應該做」,並認為這是一個機會,有危機才有改變。

「農民擔心的是什麼?就是不要改變太多做法、不要多花錢,還能顧到土地。」陳政鴻坦言,要是種碳還要花錢、改種法,很多農民不太願意嘗試,所以協會不要求農民一次改變太多,在二期稻作之間,先增加綠肥、種植油菜花,避免在休耕期間,陽光直射土壤,鄉公所今年也會補貼綠肥費用,這都是好的開始。

目前池上鄉參與「小農種碳」面積約420公頃,其中包括伯朗大道一帶的文化景觀內。「文化景觀區劃定後,農民喪失建屋等權益,希望透過碳匯方式,也算是另一種補償。」陳政鴻提到,現在參加意願高很多,只要不影響收成,還能多一筆收入,農民當然願意參加。

至於種碳產生的碳匯收益,陳政鴻表示,目前討論的方向,針對的對象是實際耕作者、不是地主,讓碳匯回到真正耕耘土地的人手上。

小農碳權4月完成專案設計驗證、最快年底核證

「每位小農都有自己一套的耕種方式,我們是希望讓他們的農產品有附加價值。」方儉指出,他只是了解國際土壤碳匯的認證機制,農民才是種稻的專家,讓農民有機會參與碳權市場,是未來農業的新可能,也希望跟更多企業溝通、合作,讓更多努力的小農可以被看見。

為讓種碳更具國際公信力,綠色消費者基金會選擇「Gold Standard 黃金標準」規範。該基金會在全台推動2個「專案」,都會進行國際碳權認證,包括新加入的「池上小農種碳」約420公頃,跟以長良地區農地佔大宗的「台灣小農種碳」約380公頃。

至於最終的減碳成效及碳信用額度,方儉表示,今年4月國際驗證團隊已來到台灣,完成「台灣小農種碳」專案設計驗證,預計今年底前完成專案績效核證。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認為,小農種碳就像一場「慢但扎實的改變」,也讓農民有機會參與碳權市場,是未來農業的新可能。 圖/張世杰攝影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認為,小農種碳就像一場「慢但扎實的改變」,也讓農民有機會參與碳權市場,是未來農業的新可能。 圖/張世杰攝影

田邊慢革命?土地找回生機 讓農民也重新相信

一次史無前例的颱風災害,把「土壤碳匯」帶進了台東池上,田邊那些看似細微的改變,或許正是農民自我轉型的起點,卻也反映台灣農業長年累積的困境;在氣候變遷加劇、農村人力流失的壓力下,當務農成了吃力不討好,也成了農地被迫讓位原因之一,包括蓋房舍、設太陽能板,讓「農地不農用」的亂象屢屢上演。

「只要土地恢復生機,農民也會找回信心。」參與務農將近一輩子,這是陳文華、陳政鴻的共同看法,如今「土壤碳匯」的出現,或許是在可預期的將來,讓土地回歸純粹的模樣。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用蛋串起善的供應鏈!黎明方舟動福蛋:打造動物福利X社會照顧的新典範

用蛋串起善的供應鏈!黎明方舟動福蛋:打造動物福利X社會照顧的新典範

世足賽事該改期了?極端高溫可能導致北半球夏季無法再踢足球

世足賽事該改期了?極端高溫可能導致北半球夏季無法再踢足球

沒有真菌就沒有生命!IUCN首次將超過千種真菌列入瀕危 揭示「看不見的危機」

沒有真菌就沒有生命!IUCN首次將超過千種真菌列入瀕危 揭示「看不見的危機」

500種鳥類將從天空消失...前所未有鳥類滅絕潮 研究直指棲息地喪失是主因

500種鳥類將從天空消失...前所未有鳥類滅絕潮 研究直指棲息地喪失是主因

最新文章

真的「綠茶園」?阿里山推茶園減用農藥 保護全台不到2000隻的山麻雀

真的「綠茶園」?阿里山推茶園減用農藥 保護全台不到2000隻的山麻雀

台灣首例!屏東後灣「以地易地」保陸蟹棲地 生態外交、地方創生共好

台灣首例!屏東後灣「以地易地」保陸蟹棲地 生態外交、地方創生共好

山屋也要電力自主化!玉山瓦拉米山屋太陽能升級 惡劣天氣也能供電10天

山屋也要電力自主化!玉山瓦拉米山屋太陽能升級 惡劣天氣也能供電10天

找回河川生命力!打除水泥改砌石 南投野溪復育工程獲雙金肯定

找回河川生命力!打除水泥改砌石 南投野溪復育工程獲雙金肯定

沒有真菌就沒有生命!IUCN首次將超過千種真菌列入瀕危 揭示「看不見的危機」

沒有真菌就沒有生命!IUCN首次將超過千種真菌列入瀕危 揭示「看不見的危機」

7月24日起地球超載 透支自然資源如何還?

7月24日起地球超載 透支自然資源如何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