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投稿】美國米0關稅進口:是農業危機還是消費者受益的轉機?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農業轉型的公共路徑,美國米進口對台灣農業的衝擊與挑戰。 圖/shutterstock
農業轉型的公共路徑,美國米進口對台灣農業的衝擊與挑戰。 圖/shutterstock

關稅保護能擋一時,卻撐不起農業的未來

美國米進口開放的議題,再次讓本土農業永續經營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有人擔心,一旦鬆綁,台灣稻米將在市場上毫無招架之力,整條稻米相關產業鏈的共生依存關係可能因此鬆動,並面臨極大的衝擊與挑戰。然而,農業的式微,其實早已在發生,而且持續進行中,台灣人開始減少吃飯量,也跟外國米進口無關,所以糧食進口一直都不是導致台灣農業式微的主因。它並非突如其來,也不會在某一個國際貿易談判,或者關稅政策調整後才開始。

近幾十年來,台灣農業農村社會產業結構與人口結構的改變,人口老化、農地荒廢或出售、政策偏重發展經濟與科技、消費冷漠,早已讓農業逐步失去成長動能。真正該問的或許不是「開不開放」美國米,更應該是,我們是否準備好跟著本土農業面對變局?如果這個問題仍然丟給農民與農政單位獨自承擔,那麼開放與否,其實真的沒有太大的影響,先撇開國家糧食安全議題,開放進口反而讓消費者受益。

農民提出反對,是理直氣壯的堅持,但消費者在乎這件事嗎?

不乏關心台灣農業的媒體發聲報導,聽見農民出聲表達反對意見,要求政府不應該犧牲本土稻農與水稻產業鏈的權益,反對美國米進口的開放,這樣的立場簡單直接,就是來自生產線場最真實的處境與長期的壓力。

其實,台灣農業先天條件的限制下,各種資源與國際競爭條件本來就處於不對等的狀態。農地價格舉世無雙的高、租地種植風險高、資材成本高、天候因素讓種植成本高、國內市場有限、食材取得方便且替代程度高;農民高齡化,青農投入相對有限、勞動力供給也相對不足;糧食自給率長期停滯且逐年下降,市面上卻充斥各種低價進口農產與加工品。

這樣的情況下貿然鬆綁關稅,等於讓一個長期缺乏基礎裝備與後勤支援的產業直接裸身上場。農民的反對聲音,其實是必要爭取最低限度保護的防線,也讓政府在國際談判上不至於空手應對,向國際社會表明台灣這條產業鏈仍有存在的必要。

然而,我還是要強調,台灣農業的發展不會因為這次守下美國米進口就會突然變好,因為美國米或其他國家的農糧產品的進出口本來就不是台灣農業發展式微的主因。

農業走到今天,問題不是現在或者當下,其實是長期被輕忽的結果

農業的困境,從來不是突然發生的事。制度政策長期失衡、公共討論缺席、社會公益性忽略、社會支持力度有卻不夠,讓農業逐漸退出主流視野,農業似乎隱形了,只有當特殊事件發生,我們才有機會再看見。

我們經常在問題爆發時喊出「農業很重要,要關心要照顧農民」,但真正該關心的,是我們平時是否給予足夠的理解、支持與陪伴。

社會如果真心看重農業,就不能只在危機時討論,應該讓「農業如何成為日常的一部分」這件事,成為真正的集體共識與行動。

我怎麼在這樣的環境下,走出自己的農業之路

在充斥著不用農藥與化肥無法種出作物的主流論述與消費競爭市場中,我硬是衝出一條非典型發展路徑。在從事扎實農耕工作並獲得市場肯定的前提下,藉由挖掘農業長期被忽略的價值,試著重構與轉譯這一切,並採取特殊的詮釋方式,把農業對所有人說清楚。

我選擇把農業當成一種使命與價值的實踐,關乎生態、健康、環境,也關乎人與土地、人與食物的關係。每一份食材背後,都有一段地方故事與生活記憶。我將這些故事說出來,讓農產品不再只是貨架上的一項產品與消費選擇,而是可以連結到農業,並被消費者理解與行動參與的生命經驗。

我也試著讓梓玉生態農場成為平台與連結的空間。青農食農教育平台、生態導覽、梓感市集、窯灶共煮共餐,這些安排的關鍵核心在於重新找回「農業、文化、飲食」這些事的社會意義與人文價值。我不刻意追求資本主義規模化的產出,而是重建與消費者間深層的連結與信任感。種得少,但每一樣都有特色且好吃;收得慢,但每一次都值得被記住被期待。

在這個氣候變遷日益劇烈且難以準確預估的年代,我的耕作方式也成為一種低碳生活的練習。不使用農藥化肥、不遠距運輸,而是在地生產、在地消費。

農業也應該有它的社群功能。農場不只是生產基地,更是文化策展的場域、人與人、社區與社區、家庭與家庭連結的空間,讓農業重新進入公共視野。

農業的未來,不是由價格決定的

眼前要處理的,早已不只是競爭與價格問題,更是整個社會如何看待農業這件事。

農民不該被限縮在生產者的位置。他們是第一線照顧土地的具體行動者,是傳承知識與生活經驗的實踐者。而消費者,也不該只停留在價格比較的選擇習慣。人們應該擁有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學會理解產地背景,進一步建立選擇背後的邏輯。

政策若只著眼在補貼與保護,終究無法建立長久的基礎,而且很容易被農民認知為同情施捨,因為補貼、補助、救助根本就不足,連帶也被社會大眾鄙視,凡事靠補助在延續。農業需要能夠讓整個體系穩定前行的制度環境與社會支持力量。

農業該往哪裡去,關鍵從來不在於哪一種作物產值高、價格高、市場競爭力強,而在我們能不能真正放下舊有邏輯,調整觀點,把農業重新納入日常與公共生活的核心。

農業的未來,不會由單一因素決定

美國米不會是壓垮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農業真正式微的原因,往往不是哪一項政策或者哪一項產品的進口與否,或者關稅高低,這個產業太久沒有受到持續、具體且正確的理解與關注,或許才是問題的真正核心。

想讓農業走得長久,靠的是持續累積的日常行動。從一次農夫市集的對話、一段餐桌上共煮共餐的體驗、一次在地文化導覽的參與、一場文化節的策展開始,這些行動雖然在地又微小,卻能逐漸讓農業重新在生活中被看見、被理解、被信任。

在穩定的天氣裡築牆備戰,比起風暴來襲時勘災搶救,更能讓我們撐得久,站得穩。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倡議家》立場。

本文授權轉載自《植未來電子報》(原文標題:特別號:農業轉型的公共路徑(1)美國米進口對台灣農業的衝擊與挑戰)。更多資訊請見→《植未來電子報》。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10240.jpg

李法憲

「李法憲有機農園」經營者,英國社會學博士。關注食安與永續,自學農業、投入有機耕作,以生態友善方式實踐韌性農業,並推動「梓感農村文化節」,串聯教育、社區與地方創生,致力讓更多人看見農業的真正價值。

作者文章

【專欄投稿】誰來決定吃什麼?從糧食安全到糧食主權 光有食物「買得到、吃得飽」遠遠不夠

【專欄投稿】誰來決定吃什麼?從糧食安全到糧食主權 光有食物「買得到、吃得飽」遠遠不夠

【專欄投稿】補貼與農業是相輔相成還是一事無成?公共資源到底該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專欄投稿】補貼與農業是相輔相成還是一事無成?公共資源到底該支持什麼樣的農業?

【專欄投稿】有機不等於無毒!有機認證、農產標章百百種 別被這些名詞騙了

【專欄投稿】有機不等於無毒!有機認證、農產標章百百種 別被這些名詞騙了

【專欄投稿】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人聽!農民的「語言權」由誰定義?

【專欄投稿】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人聽!農民的「語言權」由誰定義?

最新文章

台灣米何去何從?美國米成本僅台灣3成 對等關稅強勢來襲衝擊稻農

台灣米何去何從?美國米成本僅台灣3成 對等關稅強勢來襲衝擊稻農

超加工食品不只是健康殺手!還是「黑箱高手」 隱藏的環境代價無法量化

超加工食品不只是健康殺手!還是「黑箱高手」 隱藏的環境代價無法量化

法國零售業群起反對!Shein將在巴黎百貨公司開首家實體店 引發爭議

法國零售業群起反對!Shein將在巴黎百貨公司開首家實體店 引發爭議

中秋不只產柚子?也是豐原特色水果「油柑」產季 酸香回甘還可泡茶、煮湯

中秋不只產柚子?也是豐原特色水果「油柑」產季 酸香回甘還可泡茶、煮湯

手持電風扇——從溫網討論度最高的配件 到快科技的環境代價

手持電風扇——從溫網討論度最高的配件 到快科技的環境代價

不用花錢買清潔劑!善用廚房10大常見備品 打理家務省錢又省力

不用花錢買清潔劑!善用廚房10大常見備品 打理家務省錢又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