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程師轉作小農!宜蘭青農結合科技、自製堆肥 讓農地活過來
走進宜蘭員山的一處農田,一股青草味撲鼻而來,小農陳幸延彎著腰,將豆渣、米糠、粗糠、蔗渣攪拌均勻,堆置發酵後再回填進土壤。這些看似無用的農業廢棄物,在他手中成了讓土地「重生」的養分。
陳幸延原是軟體工程師,後來投入農業,觀察到長期使用化肥與除草劑會破壞土壤的生態,他開始嘗試用堆肥重建土地健康。他結合天然資材製成綜合堆肥,透過自然分解與微生物,恢復土壤結構。
陳幸延大學主修資訊工程,畢業後進入資訊產業,在學期間也與朋友合作開發過資訊相關的專案。那段時間,他常在思考一個問題,資訊工具能不能讓生活更便利?而生活的面向離不開食、衣、住、行,帶著對食農的興趣與對自然生活的嚮往,他決定離開都市,走進農村看看,也因此來到了宜蘭。
實際務農後,他發現可以利用數據工具記錄天氣、氣候與植物生長狀況,讓農業經驗不再只是感覺,而能以資料對照出更精準的規律。為了更全面掌握田間變化,陳幸延運用資工背景自製氣象站與感測裝置,長期監測溫度、濕度、降雨量與土壤狀況,並開發出「電子農民曆」,將田間數據視覺化後與農友共享,協助他們掌握氣候趨勢與作物生長節奏。不過在實際耕作的過程中,他也注意到傳統農業普遍過量使用化肥與除草劑,讓自然原有的平衡被破壞。土壤與水質受到污染,生態逐漸退化,作物因此暴露在更高的風險中。
那時他還在種水稻,田裡常留下廢棄物,例如水草,堆在路邊佔了一塊空間。陳幸延回憶,一開始並沒有特別的方法,只能先找個地方把這些廢棄物堆起來,讓它們慢慢分解。後來廠商有專門切碎樹枝等設備,但由於自己收集的「農業廢棄物」並沒有這麼多,所以並未添購,而是持續以自然堆置的方式,讓植物性材料隨時間逐漸發酵分解,最終化為可再利用的養分,回到土地中成為改良土壤的基礎。
從資材中找平衡:讓堆肥更穩定
對陳幸延而言,堆肥並不是單純製作肥料,而是一種讓土地恢復自然循環的方式。他將豆渣、米糠、粗糠、蔗渣、稻殼等植物性資材,搭配外購有機肥混合發酵,製成綜合堆肥,用來改善土壤結構。這些資材多半取自附近農家或店家,他特別強調來源安全的重要性,不能使用可能含有農藥或化學殘留的廢棄物。「不能去撿外面那種超級批發市場人家打掉的那個。」他說,因為那些被丟棄的菜葉,有些含有農藥,若再回到田裡反而會造成污染。
在堆肥的過程中,豆渣屬於高氮肥,若使用過量,雖能讓葉子長得又大又快,但作物的口感會變差,甚至容易腐爛。適量使用的同時,也要補充鈣、碳等元素,讓養分更平均。他會在豆渣中加入米糠、稻殼與有機肥,使堆肥成分更為多元。自製的資材並非不好,而是有時候營養組成較單一。因此,陳幸延會搭配部分外購有機肥,以補足自製資材中缺乏的營養。這些市售有機肥通常含有鉀肥、各種穀粉與微量元素,能讓堆肥整體的養分更完整,促進土壤與植物的健康循環。
曾與他合作的農友黃祥恩指出,陳幸延也曾提供自製堆肥給他試用,內容包括混合稻穀、米糠等天然資材的配方。由於溫室環境較穩定、不受雨水干擾,他們能更清楚觀察堆肥在不同條件下的效果。
談到比例拿捏,他坦言自己並沒有做到精算。「我們做綜合堆肥,就是把它當養土用的,反正種完一次,就撒一次。」他說。雖然會參考土壤檢驗的結果,但實際變化不大,「當然你土壤檢驗的時候,你會發現哪一個東西有沒有過量,那其實也都不會太過量,因為我們這裡流失還是蠻快的。」他笑著說。
養土而非施肥:讓自然循環重新啟動
「不是說不施肥,應該是說我沒有刻意去做施肥」陳幸延說。他認為,自然界的植物本就能在生態循環中長大。「微生物一定會存在,那牠們主要吃什麼長大?比如說草原上的草吃什麼長大?」他反問,接著解釋,有動物會吃草,吃完草會大便,會有很多動物的屍體或是大便留在田裡,植物就會重新長出來。這是一個自然的循環。
他指出,人類與自然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是一直從田裡把它拿走,然後我們不會把大便再倒回去」,因此,關鍵是要讓養分能重新回到土地。對他而言,堆肥正是讓這個循環恢復的方法。「假設那一塊地,照理來說,可以種出好多種東西,所以我們就把好多種東西製成堆肥,把它放回去。」他說。這些堆肥並不是專為植物準備的,而是要讓很多生物都有東西吃,包括微生物。
「微生物也會吃那些東西,再重新變成代謝物出來,有點像酵素會把糖把什麼東西吃掉,變成他的代謝物,所以我們植物是吃到的是那一些東西。」他說。對他而言,重點不是讓植物吸收肥料,而是讓土地能持續孕育生命,他關注的是這一塊地上有沒有草、有沒有昆蟲和生物,它們夠不夠東西吃。
多年實踐下來,他的田區有機質含量逐年上升,土壤生物相與結構性愈來愈好。葉菜風味提升,果實與瓜果類的病蟲害損耗率下降,果樹罹病率也逐漸減少。這些改變讓他更確信,堆肥的核心並非施肥,而是養土——只要讓自然循環重新運作,土地就能自己恢復健康。
從政策到教育:永續農業落實的關鍵
陳幸延指出,若要讓更多人理解堆肥與土壤改良的重要性,政策與教育的結合缺一不可。他認為,政府的補助措施能在初期成為吸引農民投入的重要動力,然而長遠而言,更關鍵的是教育訓練的落實,讓農民能真正掌握堆肥技術與友善農法的核心原理。唯有在理解背後原理後,農民才可能持續實踐、並依田區狀況調整方式。
他建議,政府或地方單位可以從社區層級開始推動,例如許多地區已設有「社區市民農園」,若能在其中規劃堆肥專區,由受過培訓的人員統一管理,不僅能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也能作為教育與示範基地。他補充,若經費允許,可採購堆肥箱、破碎機或堆肥機,幫助縮短分解時間、提升效率,讓更多人願意參與其中。這樣的模式不但能降低個別農戶的設備負擔,也能促進社區層面的資源循環與技術交流。
在技術應用方面,他觀察到「綜合堆肥」在培養微生物群、增進作物健康上具有很大的幫助,但未來仍需有更嚴謹的實驗繼續深入。他認為,若能進一步研究土壤、植物與昆蟲之間的相互關係,將能在農耕與生態保育之間找到更穩定的平衡點。從他的實踐與觀察來看,這樣的研究與制度化支持,將是堆肥與有機資材能否普及、並推動永續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有蚯蚓才肥沃 陳幸延自製堆肥讓農地活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