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投稿】秋颱打亂農業腳步...5大支撐點打造具韌性的「生產安全網」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氣候越不穩定,傳統法則越不管用。 圖/Shutterstock
氣候越不穩定,傳統法則越不管用。 圖/Shutterstock

極端氣候已不再是「偶發」

最近,農民幾乎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正常氣候」。

春季乾旱、夏季暴雨、秋季颱風、冬季暖冬,節氣錯亂、病蟲出現觸發、花期觸發、收成延後或甚至一夕歸零,正逐漸成為農業日常。

過去我們以為颱風是一年幾次的「突發事件」,但在氣候變遷下,它又進行了一次「壓力測試」,測試農業系統有沒有應對能力,也測試整個社會是否願意共同分擔風險。

這一季,罕見的秋台「鳳凰」主導了所有新聞版面。

颱風動態影響著每位農民:三星蔥的收成、採收的稻米、搶收中的毛豆、正值盛產的即將到來的冬季蔬菜,每一次路徑的變化,都牽動著農夫的心。

11月出現的直撲台灣的秋台確實少見,但對農民來說,這份「驚訝」其實已經不再罕見了。我們可能會對這些「異常」感到麻木,心中存在的疑問可能是,​​極端氣候真的已經成為農業的新常態。

在這種情況下,農業壓力不能僅僅停留在「如何把損傷降到最低」,而是必須進一步思考:

如何在衝擊來時(甚至衝擊後),仍能站穩、穩定生產、穩定生活,並持續經營。

災害頻率提升下的三重風險

(1)生產風險:作物難預測、勞力難調度

氣候越不穩定,傳統法則越不管用。播種期、施肥期、採收期都在不斷改寫,生產節奏難以掌控,農民焦慮感直線上升。許多年輕農民面臨的第一個困境就是:「照課本種卻完全不用」(當然這很大程度上也涉及土壤健康與否)。

這背後反映的不是個人技術問題,而是氣候的變遷與傳統學校知識體系的快速脫節。

對慣行農民而言,向來依賴的「傳統及規律」也逐漸失去穩定性,焦慮感比以往更高。

(2)經濟風險:市場價格劇烈波動

氣候影響供應,供應牽動價格。

某種程度上,農民會希望氣候「稍微不穩定」,因為這樣價格才會維持相對較高;但若災害過頭,產量銳減,高價根本補不上損失。

以今年為例,一般而言只要颱風一接近,菜價就會震盪。但近年來政府大量投入冷鏈與儲運設備後,明顯爆發。

當鳳凰颱風逼近時,市場傾向於大幅價格波動,顯示後勤系統確實產生效果。

是的,因為秋季平地高麗菜開始大量上市,菜價持續走低,部分農民甚至希望颱風能「稍微掃一下」以穩定住價格。

但颱風最終會造成災情,農民一時之間反而有趣不該松吃,還是該擔心下波的價格崩跌。

這些矛盾心態,正是氣候變遷下農業經濟的現實。

農業的正常發展,不應該依賴無法預測的外部氣候因素,更遑論這些外部因素往往是造成全軍覆沒的最大風險來源。

(3)社會風險:災害之外,大眾其實無害

一般消費者除了看到價格波動,對農業狀況多半沒有實際感受。

颱風新聞3天熱度消退後,農民還在田裡埋頭複耕,或面對過剩產量無以為繼。

氣候風險,其實是整個社會支持體系的壓力測試。

如果支持力不足,農業的永續性自然也難以維持。

殘疾,不只是抗災,而是系統的「恢復能力」與「持續能力」

韌性(resilience)指的是:衝擊後恢復能恢復、重建,甚至再強化的能力。

放在農業場景中,它至少包含三個層面:

•生態智能

以梓玉生態農場為例,多樣化生產、友善耕作、維護綠化、保護草相、生態池及輪作制度,穩定局部的微氣候、強化土壤,使災害不至於造成生產上的全面性崩解。

•制度能力

從保險、災前防護、災後補助,到糧食儲備與調度,農業政策必須能夠快速啟動並不斷調整,形成標準化的相應流程。

•社會心理

梓玉農場貫穿食農教育持續連結生產端與消費端,使消費者在平時就平等建立了支持的關鍵性。一份在災害時往往比政府補助更及時、更穩定的援助力量。

這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當生態×制度×社會各自連動,農業才不會在每次災害後又回到原點。

目前「生產安全網」的五個支撐點

(以下想法具有探索性,可能還是相對不成熟的想法,目的在開啟更多可能的政策討論。)

1.讓保險制度從「補償」走向「預防」

若能參考國外導入「氣候型指標保險」(指數型保險,參考連結),利用科技的監測,讓理賠在風險提升時就自動觸發啟動,農民便有能力提早做好預防措施,而不是在災後才疏導理賠。

2.將基礎設施升級為「防災設計」

在異常條件下,溫網室的補助很重要,但千萬不要忽視,灌溉系統、防風林、排水與蓄水系統、生態基礎設施等的重要性,這些都不是一般農民完成的規劃與建設,都屬於氣候隊伍與農政體系應主導的「力量基礎建設」。這些都是減災投資,短期的效果往往比災後援助更直接有效。

3.加強糧食供應鏈調節能力

台灣雖然交通便利,但從最近幾次災害來看,整體生產與供應距離越來越重要。

各縣市若能設置「區域糧食調節中心」,平時整合產銷、冷鏈與項目,搭配AI科技災害預警機制,出現後可以穩定調度物資,避免短期性供應中斷。

4.建立農業的「共備系統」

合作社、青農聯誼會或社區組織可以盤點建立農機、物資、人力的共享網絡。

農業不可能靠一個人撐過災害,有製度、有演練的共備,比單打獨鬥更能發揮耐力。在少子化導致勞力不足的情況下,也可以成為補充勞動力的方式。

這次花蓮光復鄉堰塞湖潰堤所造成的嚴重災情,其實多元化所依賴的就是自發性組織的「共備支援系統」。有了這次民間的自發性共備經驗,也讓整體國家社會有了一個參考依據,當未來類似情況不幸再次發生時,國家社會紛紛採取行動。

5.讓消費者加入心理系統

透過CSA、就地生產供應、災前共購等方式,消費者本身也能成為農業的社會安全網。當農民遭受災害時,來自消費端的購買行動,比任何補助補助都給予「真正的支持」。

從「氣候危機」到「行動契機」

氣候變遷迫使我們重新理解農業。

農業不能再忽視等待的政策援助救援,而要主動設計能自我恢復的系統。

這也是我一直在梓玉生態農場強調的「農業面對氣候變遷遷就的適應力」。

當我們討論「農業轉型的公共道路」時,目的就是讓社會認識到:

農業殘疾不是農民自己的事,而是國家社會的公共事。

沒有穩定的生產安全網,就沒有穩定的糧食供應。

而沒有穩定的糧食,就沒有穩定的社會。

最該準備的或許不是沙包,而是製度與信任

農業的未來,不是看天吃飯,而是看我們是否願意在「風平浪靜時」把系統和製度準備好。

颱風後的複耕令人敬佩,但真正的轉型,是在災害尚未到來之前,就已經有製度、有社會、有生態支撐著農民的穩定。

毅力,不僅是面對災害的勇氣,而是具體支撐制度的勇氣與信任

當我們從一次次的氣候事件中,看到「系統設計」與「重建信任」的必要性,並逐步建立這一切,農業才真正踏上永續的公共轉型之路。

本文授權轉載自《植未來電子報》(原文標題:第89期【轉型農業的公共路徑】|第一篇最終章:氣候變遷與農業阻力:在風暴來臨前,目前穩定的生產安全網)。更多資訊請見→《植未來電子報》。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10240.jpg

李法憲

「李法憲有機農園」經營者,英國社會學博士。關注食安與永續,自學農業、投入有機耕作,以生態友善方式實踐韌性農業,並推動「梓感農村文化節」,串聯教育、社區與地方創生,致力讓更多人看見農業的真正價值。

作者文章

【專欄投稿】秋颱打亂農業腳步...5大支撐點打造具韌性的「生產安全網」

【專欄投稿】秋颱打亂農業腳步...5大支撐點打造具韌性的「生產安全網」

【專欄投稿】把農場變教室、舉辦文化節 讓農業走出一條「共生」的路

【專欄投稿】把農場變教室、舉辦文化節 讓農業走出一條「共生」的路

【專欄投稿】食農教育的終點是「家」!離開教室、回到餐桌學習尊重土地

【專欄投稿】食農教育的終點是「家」!離開教室、回到餐桌學習尊重土地

【專欄投稿】農業M型化...大農靠資本、小農靠家庭 誰來解救卡在中間的「中農」?

【專欄投稿】農業M型化...大農靠資本、小農靠家庭 誰來解救卡在中間的「中農」?

最新文章

擺脫檳榔污名!乾燥荖葉不再是致癌物 正名為合法香辛料、可像胡椒般使用

擺脫檳榔污名!乾燥荖葉不再是致癌物 正名為合法香辛料、可像胡椒般使用

毒雞蛋只是冰山一角?專家:不人道的格籠養雞環境差 讓雞隻問題叢生

毒雞蛋只是冰山一角?專家:不人道的格籠養雞環境差 讓雞隻問題叢生

1.4分溫室的奇蹟!嘉義返鄉青農穩定量產「西瓜界LV」馬卡龍小西瓜

1.4分溫室的奇蹟!嘉義返鄉青農穩定量產「西瓜界LV」馬卡龍小西瓜

比大湖草莓還早!彰化「早生草莓」用益菌、有機肥抗極端氣候 12月初提前量產

比大湖草莓還早!彰化「早生草莓」用益菌、有機肥抗極端氣候 12月初提前量產

烏龜家族大逃難...嘉義生態池颱風後又遭人禍 池水乾涸、魚龜全消失

烏龜家族大逃難...嘉義生態池颱風後又遭人禍 池水乾涸、魚龜全消失

地底工程師:蚯蚓每年能翻動350億噸落葉層!植物生長增2成更助增強免疫力

地底工程師:蚯蚓每年能翻動350億噸落葉層!植物生長增2成更助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