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會學」耕田?李法憲在高雄梓官打造生態農業、文化節翻轉農村困境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台灣12年前曾爆發一連串食安風暴,讓李法憲決心辭去教職,投入有機農業生產。 圖/李清宇攝影
台灣12年前曾爆發一連串食安風暴,讓李法憲決心辭去教職,投入有機農業生產。 圖/李清宇攝影

編按:務農是又老又窮的代名詞嗎?在高雄梓官務農12年的李法憲,放棄社會學研究轉身投入高雄梓官的農業,將荒地打造成生機盎然的生態有機農園。他堅持「生態營造支持農業生產」的理念耕耘田地,甚至舉辦「梓感農村文化節」,凝聚在地共識,推廣梓官特色,打造非典型農業與地方創生路徑,為梓官帶來新活力與希望。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在高雄梓官的玉米田間,48歲的李法憲站在綠意盎然的農園中,侃侃而談他的「非典型農業夢」。

從社會學研究者到全職農夫,他用12年的時間,將一片荒蕪土地化為生態有機農園,並透過「梓感農村文化節」凝聚在地共識,吸引青年返鄉,為南台灣重要的蔬菜產區注入新活力,也試圖翻轉人們對農業的刻板印象。

農地保留不是萬靈丹?社會總是在意產值、忽略價值

在梓官,鄰近科學園區的地理優勢,讓農地淪為炒作標的,農夫退休後,土地甚至被賣出蓋房,農業發展逐漸萎縮。當各界為了《國土計畫法》究竟該如何維持「農地農用」吵成一片,李法憲卻逆向思考,一針見血地指出,「保留那麼多農地下來,沒有人去耕種也沒有用。」

他認為,問題關鍵不在於是否保留農地,而是「整個農業的未來發展能不能被珍惜」,找到農業永續發展的路徑,農地的留存與否自然迎刃而解,然而這需要社會重新找回對農業價值的認同。

「我覺得大家都太看重農業的產值,可是撇開這些事情以外,它還有很多很有趣的價值。」李法憲觀察到,社會對農業的刻板印象,諸如工作辛苦、收入不穩,都讓年輕人望之卻步。

李法憲認為,農業不只是生產農作物,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價值。 圖/李清宇攝影
李法憲認為,農業不只是生產農作物,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價值。 圖/李清宇攝影

因此這些年,李法憲除了耕種,更堅持真實呈現農業的價值,要讓更多人願意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農業,但他要如何做到?

把田間雜草當成寶!社會學者從0開始打造生態農園

12年前,李法憲因食安風暴,決心辭去教職,投入農業,種出讓家人安心的蔬菜。家中既沒有務農背景,也沒有農地,他坦言,「我要證明自己能在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的情況下,依靠農業活得下去,還要說服父母相信我可以做到。」

主修社會學的李法憲,大膽將學術思維融入農業,「我們社會學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功能跟角色』。」例如田間雜草對許多農民而言是大麻煩,但對李法憲來說,卻是平衡生態的關鍵存在。

在李法憲的農田裡,蔬菜和雜草和平共生。 圖/李清宇攝影
在李法憲的農田裡,蔬菜和雜草和平共生。 圖/李清宇攝影

「以生態營造支持農業生產」是李法憲經營農園的核心理念,也是他直面挑戰傳統慣行農業的做法,「從來沒有人告訴我一座生態農場該怎麼做,我只是單純的去學習尊重這個環境裡所有的生物。我也沒有追求什麼農法,我真正關心的是,去正確理解這個環境裡每一種作物、每一種生物,他們所扮演的功能和角色。」

在他的農園內,除了有數十種有機作物,還有喬木、灌木、果樹與生態池,組成完整的陸域、水域環境。透過多樣化、輪作的耕種方式,減低病蟲害,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害蟲的天敵提供舒適棲地,實現自然防治,「病蟲害在這裡不是沒有,而是從來都不嚴重,因為會被環境中其他天敵生物抑制住。」

除了農作物,李法憲還在農園裡打造一座生態池,形成完整的水、陸域環境。 圖/李清宇攝影
除了農作物,李法憲還在農園裡打造一座生態池,形成完整的水、陸域環境。 圖/李清宇攝影

用5年改造荒地...一場風災後展現驚人氣候韌性

看著眼前生機盎然的農園,很難想像5年多前,這裡是一塊休耕了數十年的荒地。

李法憲指著腳下的土地說,「我覺得它不是不好,只是土壤睡著了。」他嘗試用友善環境的耕種方式,來喚醒這塊地,「給環境和土壤一點時間,我們也在這時間裡面去觀察,跟著它一起學習、成長跟改變。」

5年後,農作物生長狀態越來越好,但其實李法憲並沒有多做什麼,只是維持同樣的耕種觀念。他跳脫傳統農法的思維,還曾讓農學教授驚艷,直呼「要把過去所學的東西通通丟掉」。

但這樣友善環境的堅持,直到2024年凱米颱風帶來重大風災後,才讓李法憲內心更加踏實。他回憶,當時農場水淹至一個人高,隔天一早他回到農場,水竟然全部退去,地面像只是剛下過一場普通的雨一樣。

李法憲笑說,「那時候我心裡一點沮喪都沒有,反而還有點高興,因為我終於可以跟大家講生態農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不僅驗證生態農業的氣候韌性,也凸顯農地在調適環境變遷中的關鍵角色,「如果大家看到沒人耕種的土地就拿來蓋房子,遇到氣候變遷時,彈性與韌性就會變得非常弱。」

慣行蔬菜沒有比較便宜?他「從餐桌到產地」展開食農教育逆向工程

穩定生產後,李法憲也開始思考,如何讓民眾更認識有機農業

相較有機蔬菜,慣行農法生產的蔬菜價格低廉,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李法憲指出,低價的背後,隱藏著環境污染與健康危害等未計算的外部成本。「當有人問我為什麼有機蔬菜比較貴,我會反問,為什麼慣行蔬菜這麼便宜?若把農藥跟化肥對環境、健康造成的傷害,計算到價格裡,慣行不比有機便宜。」

他進一步解釋,農藥不僅去除害蟲,也傷害天敵,破壞食物鏈,導致害蟲反撲更嚴重;化肥雖加速作物生長,長期卻會導致土壤酸化,且抑制微生物生長。當環境惡化了,就會誤以為不噴農藥、不施化肥,就無法種出好作物,進而陷入惡性循環。「微生物在土壤裡是跟植物共生的,這也是社會學的概念。」李法憲用多年經驗驗證,不使用農藥與化肥,環境會逐漸恢復自然運作機制,無需人工干預。

不施用化肥、農藥,讓土壤微生物與作物共生,是李法憲這些年種植有機蔬菜的堅持。 圖/李清宇攝影
不施用化肥、農藥,讓土壤微生物與作物共生,是李法憲這些年種植有機蔬菜的堅持。 圖/李清宇攝影

他也邀請民眾實際走進農園,有別以往食農教育強調「從產地到餐桌」,李法憲反其道而行,打造「從餐桌到產地」的體驗。

「先讓他們對好吃的東西產生好奇,再帶他們了解好吃的東西是怎麼來的,打破對農業辛苦的刻板印象。」學生在田間自由探索,與環境互動,認識農業除了糧食功能以外的多元價值,重新在日常生活中與農業產生連結。

而農園內親手砌的窯與灶,則承載「好好吃飯」的理念,李法憲形容,「就像農業社會中,一家人圍坐在餐桌上吃飯、交流情感。」希望透過飲食找回人際互動的溫暖,在李法憲眼中,這是農業無法被取代的珍貴價值。

農園裡有李法憲親手打造的窯與灶,找回傳統農業社會透過吃飯交流清感的人情溫暖。 圖/李清宇攝影
農園裡有李法憲親手打造的窯與灶,找回傳統農業社會透過吃飯交流清感的人情溫暖。 圖/李清宇攝影

缺乏特色的蔬菜重鎮也能發光!「梓感農村文化節」喚起在地共識

梓官作為南台灣重要蔬菜產區,卻因缺乏特色農作物而默默無聞。當地農民缺乏成就感,人口外移嚴重,在年輕人眼中,農業是一個正在走下坡的產業。「如果再不把梓官的農業特色讓更多人了解,農業可能逐漸萎縮到結束。」

李法憲笑稱,「梓官唯一特色就是蔬菜,但蔬菜一點特色都沒有,因此很難行銷梓官的農業。」於是在2022年,他發起「梓感農村文化節」,透過農業文化凝聚在地共識,並對外推廣梓官特色。

李法憲透露,籌備第一屆活動時,公部門與農會支持有限,全靠團隊自發募款。儘管當時前景不樂觀,他也不願放棄,「我當時覺得,如果現在不做,以後也不會做了。」

他帶領6人小隊,從爬梳梓官歷史開始,挖掘水稻、地瓜、皇帝豆等在地特色作物的發展脈絡,居民也熱情出借珍藏的早期農具展示,推廣梓官農業之餘,更讓在地人有了重新認識家鄉的機會。

李法憲透過「梓感農村文化節」,成功凝聚在地共識,讓居民找回對農業的認同。 圖/李清宇攝影
李法憲透過「梓感農村文化節」,成功凝聚在地共識,讓居民找回對農業的認同。 圖/李清宇攝影

農業沒有標準答案 「非典型地方創生」為梓官帶來新希望

文化節至今已舉辦3屆,吸引越來越多人共襄盛舉,甚至有數千人湧入李法憲的農園。他坦言,「我不敢期待這會對在地農民帶來多大影響,因為改變傳統農民思維非常困難,但我們能做的,是先改變消費者。」

李法憲深知,翻轉農業不是立竿見影的事,需要有策略地鋪陳,先影響消費者、為地方產業創造需求,再引導農民轉型投入創生行列,是他的非典型地方創生路徑。他相信,既然有許多人願意不辭辛勞來到偏僻的梓官,代表真的有人在乎,也許文化節能讓在地人再次看見農業的潛力,進而凝聚繼續發展農業的共識。

在農園工作的年輕員工,不再只是把務農視為埋頭苦幹的勞力工作。 圖/李清宇攝影
在農園工作的年輕員工,不再只是把務農視為埋頭苦幹的勞力工作。 圖/李清宇攝影

透過文化節與食農教育,不僅改變消費者,也確實啟發年輕世代重新認同農業。李法憲發現,在農園工作的年輕員工,不再只是把務農視為埋頭苦幹的勞力活,而是在工作中學習,並將所學分享給消費者與學生,找到工作價值。甚至在第一屆文化節結束後,有青年深受感動,決定辭去公所的鐵飯碗,返鄉接手家中農地,並加入文化節的籌備團隊。

李法憲用行動證明,只要找對方法,就能留住農地上的人與作物,生態農園得以穩定生產,返鄉青年為梓官注入新活力,在地居民也願意再次相信農業價值,農業不會只是一灘死水,「為什麼農業到現在還是這麼有趣?因為它太多有趣的事情值得探索,而不只是追求一套標準答案。」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永續好日子》松菸開跑!集結市集、電影、音樂會 逛展還能抽大獎

《永續好日子》松菸開跑!集結市集、電影、音樂會 逛展還能抽大獎

第二屆《永續好日子》登場!松菸變身全民綠色派對 玩轉SDGs抽大獎!

第二屆《永續好日子》登場!松菸變身全民綠色派對 玩轉SDGs抽大獎!

溫網5.5萬顆退役網球重生!不只做公益 還變身「巢鼠豪宅」

溫網5.5萬顆退役網球重生!不只做公益 還變身「巢鼠豪宅」

歐盟祭重拳!手機平板強制貼「能源標籤」 終結3C計畫性淘汰

歐盟祭重拳!手機平板強制貼「能源標籤」 終結3C計畫性淘汰

最新文章

【從承諾到共好】跨界合作攜手阻詐 富邦人壽結合科技打造金融安全防護網

【從承諾到共好】跨界合作攜手阻詐 富邦人壽結合科技打造金融安全防護網

台灣之光!極瀕危植物「南庄橙」不只復育成功 果醬還榮獲世界大賽3金

台灣之光!極瀕危植物「南庄橙」不只復育成功 果醬還榮獲世界大賽3金

台北市保留農業有必要嗎?找回屬於城市風土的酸甜滋味與土地記憶

台北市保留農業有必要嗎?找回屬於城市風土的酸甜滋味與土地記憶

痛失2頭明星海牛!彰化芳苑海牛接連病逝 衝擊無形文化資產保存

痛失2頭明星海牛!彰化芳苑海牛接連病逝 衝擊無形文化資產保存

從荒廢走到米其林餐桌!職人復曬嘉義百年鹽田 再創「台灣海鹽」文化滋味

從荒廢走到米其林餐桌!職人復曬嘉義百年鹽田 再創「台灣海鹽」文化滋味

苦盡柑來遇見你!曾經輝煌的「北投草山柑」起起落落復育之路

苦盡柑來遇見你!曾經輝煌的「北投草山柑」起起落落復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