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餘麥酒」釀出台灣味-每瓶酒都在為農業走新路

從原物料出發,投入小麥量產、雜糧契作,這群年輕人花了6年時間,重新復育在台灣消失近30年的大麥。 圖/林后駿攝影
從原物料出發,投入小麥量產、雜糧契作,這群年輕人花了6年時間,重新復育在台灣消失近30年的大麥。 圖/林后駿攝影

步行在台北羅斯福路三段巷弄間,四周皆是老舊公寓,這裡怎麼可能會有「釀酒廠」?停步於一間有著木式捲門的丁掛平房,當捲門一路向後延伸,依然讓人懷疑。直到進入滿是酒瓶的空間,見到「實驗室的酒瓶,幾何圖形的瓶身,瓶口發著三道魔法電光」圖樣躍入眼中。

「幾何圖形的瓶身,瓶口發著三道魔法電光」這是禾餘麥酒的LOGO。 圖/截自「禾餘麥酒」影音
「幾何圖形的瓶身,瓶口發著三道魔法電光」這是禾餘麥酒的LOGO。 圖/截自「禾餘麥酒」影音

這是「禾餘麥酒」的LOGO,品牌名稱隱藏著豐收意象,一眼即明禾餘的理念和特殊。由陳相全、陳昱廷兩位來自台大農藝、農經所畢業的年輕人創辦的品牌,起手式不是研發、也不是釀酒,而是挽起袖子,在太陽下當農夫。

以釀造百分之百台灣本土作物的啤酒為目標,更以提升台灣農業經濟價值為願景,從原物料出發,投入小麥量產、雜糧契作,這群年輕人花了6年時間,重新復育在台灣消失近30年的大麥。

不僅如此,禾餘同時投入自行研究啤酒釀造四大元素的其二麥芽、酵母,並試圖尋找可以替代啤酒花苦味與香味的原料,每一個重要環節都不輕易放過。就如官網說明「田裡的煉金術士/化在地穀物為瓶中甘醇」,禾餘要釀的不只是啤酒,更復興台灣農業和風土文化。

種在地的作物 釀在地的酒

「釀酒一點都不難!」問及為什麼這麼在意「在地連結」?禾餘麥酒創辦人Robert(陳相全)一下子嚷嚷起來,釀酒在國外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不只自家後院就可以釀造,「連美國監獄內都能釀酒。」

Robert表示,現在每一家啤酒很容易複製,原料進口、科技簡化生產流程,只要依著工廠製酒框架執行,味道最多調整三次,就能釀出一款流行於市面上的啤酒口味。但一味複製國外、沿用人家一百年前就在做的事,「這只不過是匠氣,有什麼意思呢?」

為了「有意思」,禾餘麥酒不只是希望釀出好喝的啤酒,更追求徹底實行「在地風味」,以突破現有市場「複製」的習性思維。為此,啤酒重要風味一定得是在「台灣土地」生長出來的作物。雖然台灣已稀少出產大麥,但為釀出可以掛上「MIT」的啤酒,兩人心一橫選擇走了一條艱辛而不同的道路。

禾餘麥酒不只是希望釀出好喝的啤酒,更追求徹底實行「在地風味」。 圖/林后駿攝影
禾餘麥酒不只是希望釀出好喝的啤酒,更追求徹底實行「在地風味」。 圖/林后駿攝影

以復育大麥為基底 走一條艱苦路

2013年Robert自美國返回台灣,同時進入台大農藝研究所就讀。開始上課,發現課堂上還在講述10多年前的事情,「台灣農業困境是『種的東西不吃,吃的東西不種』,小時候就知道的問題,為何10多年的現在還在說?」

Robert回憶指出,小時候陪媽媽到鄉下玩,看到一整片將土地染成金黃色光景的油菜花多麼漂亮,但卻是一大片休耕地。「農地在休耕,好像不太對。」這一疑問深埋在Robert心底,直到他在國外繞了一圈回到台灣,聽到的還是一樣的事,「我覺得很沒意思!超過一世代,問題怎還是沒解決?」

就讀台大農藝所,發現農業問題,其實是產業鏈出了問題,因此一個「計劃」從心底萌生。「怎麼讓良田轉作?讓台灣既有東西,發揮應有價值,這比較有意義。」

從參與農藝所5萬塊獎學金的「復育大麥」計劃開始,Robert先從台大校園的舟山農場一掌心約20克大麥種子開始種植,直到2016年才達到可以直接在田裡播種的地步、2018年才有6噸規模。花了近6年時間終於能機械化收割,並以大麥作為釀酒基底原料。

不僅在啤酒的關鍵原料上下功夫,禾餘也希望賦予台灣在地雜糧作物更高的經濟價值,於是和種植蕎麥、玉米等作物的農民契作,並鼓勵農民逐步走向有機耕作。

「我在意的『在地意識』,是在這塊土地生活的時候,留下來的是什麼?現在講的啤酒也不過是德國人的玩意兒,但什麼才是台灣的酒?什麼是在地的東西,對我而言,這更為重要。」

在Robert時而臭屁、時而有些搞笑的談話中,透露出他既務實、同時又浪漫過頭的矛盾性格。禾餘麥酒利用在地精釀啤酒作為契機,原來,想要改變的是長久以來台灣糧食自給率的問題。

禾餘的成員們不敢說自己「幫助」了台灣農民,只是希望能創造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帶出台灣農產的經濟價值。 圖/林后駿攝影
禾餘的成員們不敢說自己「幫助」了台灣農民,只是希望能創造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帶出台灣農產的經濟價值。 圖/林后駿攝影

每一支酒 都在解決一個農業問題

對於外界將焦點聚焦於「釀酒」,禾餘成員們自認定位在於「解決問題」。例如,2018年生產的「金鳳來」,是台灣大麥與台灣鳳梨碰撞後的產物,在眾多水果中選擇「鳳梨」,理由很簡單,因為那一年鳳梨盛產了。尤其近兩年,颱風不來,導致香蕉、火龍果、鳳梨等農產品相繼盛產滯銷,「我們覺得完蛋了,國軍弟兄會吃到怕。」

但政府處理方式永遠只有「那一套」,注意到問題時已是價格崩盤之時,一邊要求國軍「多消費」、一邊勸導企業「多採購」,「超沒意思,每年都是亡羊補牢沒有意義。」為此,希望提醒大家認知到問題、也為提升滯銷品的價值,禾餘以此為研發啤酒原物料,「看我們用什麼水果,就知道今年哪種水果又盛產。」Robert笑稱這是禾餘的「領先指標」。

禾餘投入自行研究啤酒釀造四大元素的其二麥芽、酵母,並試圖尋找可以替代啤酒花苦味與香味的原料,每一個重要環節都不輕易放過。 圖/林后駿攝影
禾餘投入自行研究啤酒釀造四大元素的其二麥芽、酵母,並試圖尋找可以替代啤酒花苦味與香味的原料,每一個重要環節都不輕易放過。 圖/林后駿攝影

研發「啤酒」也是一樣的概念。因為台灣雜糧不夠、台灣種植面積不足,原因說穿了就是「沒用」、沒有實際商業價值,就不會留在土地上,「所以我們就想辦法解決問題。」Robert表示,「食品加工」就是在解決這類問題,「農物滯銷多嚴肅話題,至少變成啤酒比較有趣一點。」

禾餘的成員們不敢說自己「幫助」了台灣農民,只是希望能創造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帶出台灣農產的經濟價值。禾餘創業夥伴「阿凱」陳昱廷也說,「價值最重要。如果只是因喜歡喝酒而開始釀酒,根本不需要大費周章的建立工廠、創立品牌。」

但做這件事情不辛苦嗎?Robert說:「不,這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細節。」阿凱也說:「這只是我們的生活觀。」Robert解釋,比起烈酒,我們更喜歡啤酒,因為喜歡而釀酒,「而為在釀酒過程中讓自己不無聊,就讓它變成一個很生活化的東西,並不是關在工廠裡面的事情。農業結合工業帶入生活裡,多有趣!」

重新定義「禾餘」

努力自今,雜糧產值變高,是否已經解決台灣農業鏈問題?Robert坦言,這件事「ongoing(不間斷的)」,「目前只有我們在做、種植面積也還不夠大,並不覺得真正解決了問題。」不過,話鋒一轉,Robert說,「至少目前做到是一個選項,大家注意到『在地風味』的重要性,這件事情是正向的。」

延伸閱讀

>>下足功夫才開缸 -「皇珵醬油」從土地釀出的原味

>>食安農合BD農法 「順應自然,把主導權還給作物」

>>把動物藏在冰淇淋裡! 吳書瑀:我要靠吃改變環境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別等末日才後悔!全球71%濕地面臨消失危機 守護「垂直濕地」要趁早

別等末日才後悔!全球71%濕地面臨消失危機 守護「垂直濕地」要趁早

性別凍結...美國五角大廈停招跨性別者 並中止軍人性別轉換治療

性別凍結...美國五角大廈停招跨性別者 並中止軍人性別轉換治療

好自私...草莓農私自架網 多隻保育鳥類慘死網上

好自私...草莓農私自架網 多隻保育鳥類慘死網上

懶惰才不會被淘汰!樹懶教你「懶」與「慢」的生存哲學

懶惰才不會被淘汰!樹懶教你「懶」與「慢」的生存哲學

最新文章

僅12名學童參與...百年活動「美濃字紙祭」參與度低 敬字惜紙文化難傳承

僅12名學童參與...百年活動「美濃字紙祭」參與度低 敬字惜紙文化難傳承

台灣砸百億投入「地方創生」...今年邁入第7年 3.0是進步還是原地踏步?

台灣砸百億投入「地方創生」...今年邁入第7年 3.0是進步還是原地踏步?

苦瓜葉煮泡麵會變好吃?土人蔘是什麼味道?與恆春半島小農來一場葉菜盛會

苦瓜葉煮泡麵會變好吃?土人蔘是什麼味道?與恆春半島小農來一場葉菜盛會

舞動希望...南亞海嘯20年 印尼亞齊青年用霹靂舞擺脫災區標籤

舞動希望...南亞海嘯20年 印尼亞齊青年用霹靂舞擺脫災區標籤

「霧農大叔」爆紅!短影音行銷農會農產品 創造百萬流量

「霧農大叔」爆紅!短影音行銷農會農產品 創造百萬流量

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

新來義部落復耕傳統農作 烘芋頭乾、推小山芋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