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農合BD農法 「順應自然,把主導權還給作物」
近年來興起不少以合作社為單位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目的是希望集結個體小農力量,發揮更大綜效,也能在組織支持下充實更多前進能量。位於台中東勢的食在安心農產運銷合作社(簡稱食安農合)透過群眾募資成立於2017年初,三年來除了致力團結有機、友善環境耕作小農共同生產營銷外,也帶領合作社農民學習BD農耕技術,希望用更友善永續的方式對待這片土地。
回憶當初籌組合作社的初衷,食安農合理事長巫建旺表示,是希望解決個體小農受限人力無法兼顧生產與銷售的困境,「農民平時顧生產已經分身乏術,往往沒有力氣再去處理包裝或行銷。」而個別農場往往也會面臨作物單一、季節性生產等產量不穩定的情況,透過合作社的聚眾,能讓產量或品種在一年中都能有較多元穩定的產出供應銷售通路。
邀消費者走進農地 一起參與有機的誕生
集結為數不少友善耕作的有機農民,食安農合除了經營共同品牌營銷、打造友善通路外,也在社內推動參與式查證體系(PGS),希望透過縮短農民與消費者間的距離,落實社群支持型農業以提供合作社有機農民更穩定的收益模式。
參與式查證體系為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推出的新型態有機認證策略。不同於傳統有機驗證由第三方機構核定、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缺乏互動,PGS在查證過程中強調了農民與消費者的直接互動參與,邀請消費者與專家進入農地現場,了解有機作物的出產源頭,讓原本疏離的產銷關係重新建立起來。
「PGS就是一種讓產銷重新建立聯繫與信任的過程」,食安農合經理胡耿逢說。每當有新的農民希望加入食安農合,合作社便會帶領專家與消費者到產地公開實行至少一次的PGS程序,透過讓消費者親身在農地與農夫交流,並實際看到產品來源與施作情況,除了累積消費者對產地的信任,也提升了合作社的信賴形象。
不施肥 BD農法要讓作物「自己長得很好」
這幾年食安農合也引進歐洲實行多年的人智學生機互動農法(BD農法),透過強調人與自然友善互動的方式實行耕作,希望透過有機再進化,進一步對整體生態產生更正面的影響力。巫建旺認為,有機小農與一般農戶相比,無論在面積或產值上都有一定落差,但對環境永續經營的理念與作法,反而是能讓消費者有感的差異關鍵。
本身是小瓢蟲有機農場主人,深耕有機栽種20餘年,巫建旺觀察,一般的有機種植仍然有其侷限性。他表示,台灣長久以來的農業思維都是用「人」的角度種植作物,即使近幾年有機農業逐漸受到推廣,依然不脫離主動施予作物肥料的慣性。而這樣的舉措,除了作物無法完全吸收有機肥料、依然會造成地下水環境汙染外,其實也不符合大自然運行規律。
巫建旺以嬰兒舉例,「我們都認為每隔幾小時就要餵嬰兒喝奶,即使半夜也會把他叫起來。但是中斷睡眠對他來說不見得是好事,如果孩子肚子餓了自然會哭,這時再餵才是以小孩的需求為主。」
BD農法希望扭轉過往農夫傳統「我要種東西」的概念,強調耕作應順應節氣、潮汐等自然徵候,把主導權還給作物。其核心觀念是將大自然視為能自給自足的有機體,不需要額外施以任何肥料,只要專心培育合適生長的土地與環境生態,作物自然能從土壤中自主吸收所需養分。「我們希望培養一個觀念,只要環境生態做好了,作物就能自己長得很好。」巫建旺說。
水果通過有機驗證的難度,通常高於稻米或蔬菜,不過在4年努力下,食安農合成功透過BD農法栽培出通過有機驗證的BD有機水果。胡耿逢表示,這給了農民不少信心,「BD農法的成功讓我們相信自己的堅持是對的,在維護生態與環境永續的同時,也可以產出比一般有機更高品質的農作物。」
食安農合如今規劃在東勢石圍牆酒庄建立「生態農業實驗基地」,在其中打造能更落實執行BD農法的完整生態農場,希望透過推廣人智學理念,弭平人類與自然間的斷裂。「工業化後人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薄弱,若能重新建立起人類與自然間的聯繫,人類才有可能想要自發地去保護自然生態」胡耿逢說。
此外基地也將透過農村文化學堂、有機農法工作坊等形式,持續向大眾普及食農教育與農地文化。希望在增進大眾對農村、土地認識的基礎上,最終發展出人與環境共善的永續生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