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農業無須灑農藥、省水95%,為何無法普及?
隨著全球人口增加、環境變遷,糧食危機在各國成了不可忽視的待解要點,特別是在氣候極端的國家更迫切需要穩定糧食的供應,「垂直農場」的重要性應運而生,在40年前就有相關研究,但礙於當時經濟用電量成本高昂的考量,發展初期僅做育苗的規劃,如今LED技術成熟,最重要的用電經費減低,再加上不斷進步與改良的科技栽培方式,讓原屬未來農業的「垂直農場」已經變成了現在進行式。
垂直農場最常見的為層架式栽種,多半業者主要以生長期短、經濟價值高的葉菜類為主,其特點為能夠節省栽種面積、提高產值,且身在密閉空間,完全沒有對外聯通的通風口的特點,也能夠達到有效防止病蟲害,無須噴灑農藥也能種出高品質的安心農作。最大的特點便是能夠透過不斷循環的系統,相較傳統農業而言,能夠節省95%的用水量,且能透過人為控制,加速植物生長期,提高產量。由於其不受氣候影響,在腹地廣大的國家也能夠將垂直農場直接建立在都市旁,在省下了運輸成本的同時,也減少了碳足跡的產生。
桃園源鮮農場董事長蔡文清表示,他發展垂直農業並非要與台灣農民競爭,目前種植的都是需要仰賴進口的地中海飲食中常用的沙拉葉菜,而他的願景就是希望能夠建構產業模組,在台灣農業從業人口平均年齡超過67歲,產業結構的轉型或許能夠讓年輕人願意走進來,他表示在未來環境資源、氣候、人力三個黃金交叉點到達時,垂直農業可能會被政府列為基礎建設之一。
但不可否認,垂直農業由於不需要土壤、陽光,取而代之的是用水培以及幾乎24小時不間斷的光照來協助作物生長,因此耗電量大,也成為該產業的缺點,蔡文清除了與團隊開發出節電設備外,在其他耕作環節也著手在減少碳排及農廢的目標上,他表示垂直農業多半將種子育種在方塊海綿體內,等到收成時,這一顆顆的海綿就只能丟棄,造成環境汙染的壓力,對此他們從海底提煉出能被作物完全吸收的植物膠,也改善了廢棄物的產生。
但垂直農場技術門檻與入門資金猶如一堵難以翻越的高牆,對此專攻溫室栽培,微醺農場創辦人黃衍勳認為,台灣目前並沒有真正面臨著糧食危機的狀態,且垂直農業投入成本過高,台灣的消費市場無法支撐如此高昂的成本架構,認為農業還是要靠生產、經營穩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台大生物機電工程系教授方煒則持反對意見,他表示當所有的栽培條件都能靠AI執行後,操作人員就只需要按表操課,甚至不太需要對栽植作物有過多知識,就算真的遇到困難向公司的技術管理層求救即可,反觀傳統農業反而需要靠農夫們「靠天吃飯」的經驗,外在環境變化及病蟲害等問題相較之下都是不可控的風險。對此方煒教授也表示他建議將廢棄的建築轉型,拿來做為垂直農業使用,而非興建一棟建物,投入門檻才會降低。
另外方煒教授也提到,到2050年全球會有70%的人是會住在都市,屆時剩下的30%人口是否能栽種出可供全體人民食用的農作,是需要去思考的一環,但並非表示垂直農業是為了取代傳統農業而生,這只是農業的另一種栽種方式僅僅如此而已。至於現今尚未栽種大面積的糧食作物如稻米、小麥、玉米等等,他表示並非技術做不到,而是成本太高獲利太低,目前尚無業者願意進行,但他更希望未來不需要看到糧食作物在垂直農業中出現,畢竟這代表著整體大環境已經太過糟糕不利農作自然生長。
收聽【倡議家電台】Podcast:在Apple Podcast收聽、在Spotify收聽、在KKBOX收聽、在Google Podcast收聽,或搜尋「倡議家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