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台灣地酒!金牌釀酒師陳千浩用風土 搶救失落的「農業文化遺產」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倡議家7月客座總編邀請被譽為「金牌釀酒師」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陳千浩,與讀者深入探討。 圖/江建泰攝影
倡議家7月客座總編邀請被譽為「金牌釀酒師」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陳千浩,與讀者深入探討。 圖/江建泰攝影

編按:過去20年來,台灣地酒市場從低迷慢慢走向百花齊放(註:「地酒」是指揉合在地獨特農產與文化、代表一地風土的釀造酒),在進口酒類強勢銷售下,雖然市場上具代表性的本土風味酒款占比極低,然而一場融合在地農產與文化的「地酒革命」正悄然展開。

倡議家8月客座總編邀請被譽為「金牌釀酒師」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陳千浩,與讀者深入探討,當有愈來愈多人投入地酒釀造,但酒廠仍面臨法規與技術瓶頸。一起來看台灣地酒如何從水源、釀造技術到跨界合作,一步步找回失落的農業文化遺產,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越在地越國際」的獨特魅力,同時展現在地合作的未來潛力。

地酒,是揉合在地獨特農產與文化、代表一地風土的釀造酒。而台灣的地酒文化在過去百年歷經興衰,不少技藝早已失傳,市場上真正代表台灣風味的地酒占比極低。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陳千浩,是台灣第一位取得法國葡萄酒釀造技師執照的釀酒師,人稱「金牌釀酒師」的他,以數十年釀酒經驗,將台灣農作物轉化為在國際獲獎無數的酒款,帶領台灣地酒走向世界。無論是結合日本燒酎麴法,釀造黑糖燒酎、憨吉燒酎,或是深海熟成與橡木桶陳釀,都賦予地酒嶄新風味與現代魅力。

小酒廠的生存之道...技術、土地限制多 恐難發揮風土優勢

談到近年地酒逐漸走向百花齊放,但陳千浩坦言,小型酒廠仍面臨許多挑戰。

從商業發展來看,有別於商業酒廠講求高技術與專業設備,民間豐富的釀造文化多半強調地方特色,但使用的麴菌含有數十種微生物,難以保留食材純淨風味,開封後也易敗壞,使得民間自釀產品難以規模化量產。

陳千浩過去就曾受農糧署委託,花了一番功夫協助農民升級釀酒設備、輔導技術,過了近10年,才得以產出高品質的「埔桃酒」。

此外,土地限制同樣是瓶頸,根據《酒產製工廠設廠標準》規範,酒廠只能設於工業區,對於講求釀造用水品質的製酒業,帶來諸多限制,「工業區只有工業用水啊,怎麼拿得到好水呢?」他指出,許多小型酒廠,沒有能力變更地目,只能在工業區運作,難以發揮風土優勢。

不過,陳千浩仍看好台灣地酒的發展,當有越來越多小酒廠誕生,就有更多人一起走上台灣地酒的創新之路。

法式工藝遇上台灣風土!埔桃酒莊從好水開始釀好酒

而在談論台灣地酒浪潮的同時,陳千浩端出一壺純水,另一手抱著一桶礫石,「你們喝喝看這個水。」這杯來自層層礫石過濾後的甘甜泉水,正是陳千浩的樹生酒莊二場「神跡埔桃酒莊」故事起點,也是他在樹生酒莊第二個10年的重要里程碑。

自古好水出好酒,這棟葡萄園環繞的清水模建築酒莊,耗時10年選址、建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居大安溪、大甲溪之間的河階地形,溪水從上游將大雪山的礫石一路帶至外埔,讓這裡擁有得天獨厚的水質條件。

陳千浩端出一壺純水,另一手抱著一桶礫石,這杯來自層層礫石過濾後的甘甜泉水,正是陳千浩的樹生酒莊二場「神跡埔桃酒莊」故事起點,也是他在樹生酒莊第二個10年的重要里程碑。 圖/江建泰攝影
陳千浩端出一壺純水,另一手抱著一桶礫石,這杯來自層層礫石過濾後的甘甜泉水,正是陳千浩的樹生酒莊二場「神跡埔桃酒莊」故事起點,也是他在樹生酒莊第二個10年的重要里程碑。 圖/江建泰攝影

「風土的滋味無法用科技複製,就像其他人也沒辦法複製我這瓶酒的味道,因為我從水開始就是來自這裡。」陳千浩認為,酒與亞洲人熟悉的茶文化極度相似,都是由地方農作物、文化與環境組成,也因此地酒除了注重麴菌與釀造技術,地理環境也同等關鍵。

承裝酒液的橡木桶則讓屋內酒香四溢,而蒸餾器旁擺放著一包綠色乖乖,低調提醒這裡並非歐洲的葡萄莊園。不同於一般酒廠使用機械幫浦移動酒釀,4層樓高的埔桃酒莊層層打通,讓酒液自高處流下,透過高低落差產生「重力流」,避免酒液受機械泵剪切力影響香氣與口感。陳千浩甚至引進法國干邑蒸餾器,確保蒸餾後的風味不辛辣。

釀一瓶金牌好酒,只有講究的硬體設備與精湛技術是不夠的,還須掌握在地風土脈絡。 圖/江建泰攝影
釀一瓶金牌好酒,只有講究的硬體設備與精湛技術是不夠的,還須掌握在地風土脈絡。 圖/江建泰攝影

從勃根地到鹿兒島 找回台灣失傳的「農業文化遺產」

釀一瓶金牌好酒,只有講究的硬體設備與精湛技術是不夠的,還須掌握在地風土脈絡。早在90年代,陳千浩遠赴法國勃根地大學學習釀酒時,他便觀察到,每瓶酒都來自特殊產地,代表著地方獨特風土滋味,且從同學到老師都具備農業背景,了解在地農作生產。

而他身為學校首位亞洲學生,也是第一個家裡沒有葡萄園的學生,才驚覺自己對成長的土地一無所知。這份異鄉人經歷與文化衝擊,令陳千浩對風土的獨特性有了更深的體悟,或許就在此時,他在心中悄悄埋下讓台灣地酒再生的種子。

回溯台灣地酒文化,從日治時期文獻便能看見當時釀酒產業蓬勃發展,全台有超過2千家私人酒廠,其中以米酒與蕃薯酒為大宗,而如今用來釀造葡萄酒的「黑后」與「金香」葡萄,也是在這時期引入、順應台灣風土馴化後的品種。

然而,隨著日本戰後撤退、國民政府來台,蕃薯酒、黑糖燒酎與清酒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政權帶來的中國紹興酒、高粱酒。過往結合在地農產發展的地酒文化與釀造技術,因政權轉移被迫中斷,從庶民日常與農業文化舞台中消失,僅存於老一輩的記憶中。陳千浩形容,過往的地酒文化宛如成了「農業文化遺產」,所有過去的土地文化與記憶都遭抹除。

對陳千浩而言,酒不只是一種飲品,更承載了土地記憶,「我知道這些故事以後,有非常強烈的念頭,我一定要想辦法把這個消失的酒重新做出來。」這段歷史加深了他的使命感,從歐洲返台後,又多次前往日本鹿兒島尋找麴菌、學習燒酎釀造技法。

這條農業文化遺產的「再生與創新」之路,目標並非復刻歷史,而是保留歷史脈絡、考量可行性後,透過融合法、日的現代釀造技術,打造現代消費者也喜愛的滋味,賦予地酒新生命,讓曾經消逝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重生。 圖/江建泰攝影
這條農業文化遺產的「再生與創新」之路,目標並非復刻歷史,而是保留歷史脈絡、考量可行性後,透過融合法、日的現代釀造技術,打造現代消費者也喜愛的滋味,賦予地酒新生命,讓曾經消逝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重生。 圖/江建泰攝影

越在地越國際!融合法日技術釀出世界級風味

這條農業文化遺產的「再生與創新」之路,目標並非復刻歷史,而是保留歷史脈絡、考量可行性後,透過融合法、日的現代釀造技術,打造現代消費者也喜愛的滋味,賦予地酒新生命,讓曾經消逝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重生。

多年來,陳千浩與在地農民、產銷班契作,有過不少大膽又瘋狂的嘗試,例如用太陽能模擬馬達拉酒的高溫熟成環境,釀出橫掃多個國際賽事首獎的「埔桃酒」。出色表現更吸引蘇格蘭知名威士忌品牌跨海合作,買下陳千浩的橡木桶為自家酒液過桶,這也是台灣橡木桶首次進入國際洋酒的製程。

他也嘗試復育日治時期的吉野一號米種,製作台灣氣泡清酒;利用澎湖白皮番薯「黃金千貫」,重現百年前的澎湖番薯燒酎;甚至將已在橡木桶熟成5年的在地生產葡萄酒,再放至台灣海峽熟成7個月,打造台灣第一瓶深海熟成地酒,並獲得第29屆「國際酒類競賽」金牌;2025年更靠著本土甘蔗「ROC 24」釀造蘭姆酒,一舉拿下第31屆法國世界酒類大賽冠軍。

這些再生與創新試驗,不僅讓人們在飲酒過程重新認識土地、提升農業附加價值,朝向農業精緻化,同時憑藉獨特風土與技術,展現強大競爭力,凸顯台灣地酒「越在地越國際」的優勢。

酒是時間的產業,將水、原料、釀造哲學與文化風土封存其中,而地酒的再生也將成為台灣各個世代重新連結土地的契機。 圖/江建泰攝影
酒是時間的產業,將水、原料、釀造哲學與文化風土封存其中,而地酒的再生也將成為台灣各個世代重新連結土地的契機。 圖/江建泰攝影

地酒不只入喉!跨界合作、推廣餐桌文化 傳遞土地靈魂

近年政府資源也成為地酒再生的重要支柱,在教育部的USR計畫、農糧署支持之下,產學界更有本錢投入技術研發與輔導、頻繁合作,例如農糧署20年前便委託陳千浩,協助台中「樹生休閒酒莊」改善釀酒技術與設備。

此外,海內外釀酒師與教育資源也有機會進入台灣校園與學生交流,陳千浩分享,釀酒師傳遞技術之餘,也製作互相搭配的「地菜」,傳遞「地酒配地菜」,強調土地與餐桌的連結。

他自己也利用冬季剪枝下來的葡萄藤,製作各種創意地菜,像是葡萄藤柴燒西班牙海鮮燉飯,或將葡萄藤打碎後加入炭火,煙燻一整塊東港黑鮪魚,他笑稱,如此一來,魚肉會有葡萄的靈魂在裡面。

地酒不只入喉!跨界合作、推廣餐桌文化,傳遞土地靈魂。 圖/江建泰攝影
地酒不只入喉!跨界合作、推廣餐桌文化,傳遞土地靈魂。 圖/江建泰攝影

不僅如此,陳千浩對跨產業合作也躍躍欲試,過去曾有精品咖啡品牌與咖啡農,嘗試利用酒莊的橡木桶與酒泥發酵咖啡豆,煮成咖啡後竟能保留獨特酒香。他透露,接下來將再嘗試與不同咖啡農合作,用酒粕發酵咖啡豆,讓地酒與其他農產碰撞新火花。

陳千浩將釀酒人的使命化作實際行動,這些創新努力不僅提升地酒能見度,也促進農產加工產業發展、農業精緻化,也強化土地認同,台灣地酒正迎來新篇章。酒是時間的產業,將水、原料、釀造哲學與文化風土封存其中,而地酒的再生也將成為台灣各個世代重新連結土地的契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海獺不只可愛 還是碳匯超人!靠「吃海膽」守護海帶森林、解決生態危機

海獺不只可愛 還是碳匯超人!靠「吃海膽」守護海帶森林、解決生態危機

沙漠也能憑空造水!突破傳統瓶頸 MIT最新技術僅靠太陽能就能產出飲用水

沙漠也能憑空造水!突破傳統瓶頸 MIT最新技術僅靠太陽能就能產出飲用水

全球瘋抹茶!日本產地卻面臨三重困境 印度等新興產區有可能取而代之嗎?

全球瘋抹茶!日本產地卻面臨三重困境 印度等新興產區有可能取而代之嗎?

買蛋不再霧煞煞!學會看懂「身分證」 教你選出最安心的雞蛋

買蛋不再霧煞煞!學會看懂「身分證」 教你選出最安心的雞蛋

最新文章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超高齡社會、百萬名身障者...無障礙旅遊藏巨大商機 為何台灣仍卡關?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一瓶承載台灣時代記憶的酒...韓國也瘋狂的台灣高粱 如何釀出在地精神?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台灣也有「波爾多」!走進蘭輝酒莊 一窺彰化二林客庄的自釀葡萄酒文化

89億顆蛋的背後...友善飼養讓蛋雞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89億顆蛋的背後...友善飼養讓蛋雞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用蛋串起善的供應鏈!黎明方舟動福蛋:打造動物福利X社會照顧的新典範

用蛋串起善的供應鏈!黎明方舟動福蛋:打造動物福利X社會照顧的新典範

一人扛2500頭牛!大動物獸醫人才斷鏈 經濟動物照護危機誰來顧?

一人扛2500頭牛!大動物獸醫人才斷鏈 經濟動物照護危機誰來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