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台灣地酒!金牌釀酒師陳千浩用風土 搶救失落的「農業文化遺產」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倡議家7月客座總編邀請被譽為「金牌釀酒師」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陳千浩,與讀者深入探討。 圖/江建泰攝影
倡議家7月客座總編邀請被譽為「金牌釀酒師」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陳千浩,與讀者深入探討。 圖/江建泰攝影

編按:過去20年來,台灣地酒市場從低迷慢慢走向百花齊放,在進口酒類強勢銷售下,雖然市場上具代表性的本土風味酒款占比極低,然而一場融合在地農產與文化的「地酒革命」正悄然展開。

倡議家8月客座總編邀請被譽為「金牌釀酒師」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陳千浩,與讀者深入探討,當有愈來愈多人投入地酒釀造,但酒廠仍面臨法規與技術瓶頸。一起來看台灣地酒如何從水源、釀造技術到跨界合作,一步步找回失落的農業文化遺產,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越在地越國際」的獨特魅力,同時展現在地合作的未來潛力。

地酒,是揉合在地獨特農產與文化、代表一地風土的釀造酒。而台灣的地酒文化在過去百年歷經興衰,不少技藝早已失傳,市場上真正代表台灣風味的地酒占比極低。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陳千浩,是台灣第一位取得法國葡萄酒釀造技師執照的釀酒師,人稱「金牌釀酒師」的他,以數十年釀酒經驗,將台灣農作物轉化為在國際獲獎無數的酒款,帶領台灣地酒走向世界。無論是結合日本燒酎麴法,釀造黑糖燒酎、憨吉燒酎,或是深海熟成與橡木桶陳釀,都賦予地酒嶄新風味與現代魅力。

小酒廠的生存之道...技術、土地限制多 恐難發揮風土優勢

談到近年地酒逐漸走向百花齊放,但陳千浩坦言,小型酒廠仍面臨許多挑戰。

從商業發展來看,有別於商業酒廠講求高技術與專業設備,民間豐富的釀造文化多半強調地方特色,但使用的麴菌含有數十種微生物,難以保留食材純淨風味,開封後也易敗壞,使得民間自釀產品難以規模化量產。

陳千浩過去就曾受農糧署委託,花了一番功夫協助農民升級釀酒設備、輔導技術,過了近10年,才得以產出高品質的「埔桃酒」。

此外,土地限制同樣是瓶頸,根據《酒產製工廠設廠標準》規範,酒廠只能設於工業區,對於講求釀造用水品質的製酒業,帶來諸多限制,「工業區只有工業用水啊,怎麼拿得到好水呢?」他指出,許多小型酒廠,沒有能力變更地目,只能在工業區運作,難以發揮風土優勢。

不過,陳千浩仍看好台灣地酒的發展,當有越來越多小酒廠誕生,就有更多人一起走上台灣地酒的創新之路。

法式工藝遇上台灣風土!埔桃酒莊從好水開始釀好酒

而在談論台灣地酒浪潮的同時,陳千浩端出一壺純水,另一手抱著一桶礫石,「你們喝喝看這個水。」這杯來自層層礫石過濾後的甘甜泉水,正是陳千浩的樹生酒莊二場「神跡埔桃酒莊」故事起點,也是他在樹生酒莊第二個10年的重要里程碑。

自古好水出好酒,這棟葡萄園環繞的清水模建築酒莊,耗時10年選址、建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居大安溪、大甲溪之間的河階地形,溪水從上游將大雪山的礫石一路帶至外埔,讓這裡擁有得天獨厚的水質條件。

陳千浩端出一壺純水,另一手抱著一桶礫石,這杯來自層層礫石過濾後的甘甜泉水,正是陳千浩的樹生酒莊二場「神跡埔桃酒莊」故事起點,也是他在樹生酒莊第二個10年的重要里程碑。 圖/江建泰攝影
陳千浩端出一壺純水,另一手抱著一桶礫石,這杯來自層層礫石過濾後的甘甜泉水,正是陳千浩的樹生酒莊二場「神跡埔桃酒莊」故事起點,也是他在樹生酒莊第二個10年的重要里程碑。 圖/江建泰攝影

「風土的滋味無法用科技複製,就像其他人也沒辦法複製我這瓶酒的味道,因為我從水開始就是來自這裡。」陳千浩認為,酒與亞洲人熟悉的茶文化極度相似,都是由地方農作物、文化與環境組成,也因此地酒除了注重麴菌與釀造技術,地理環境也同等關鍵。

承裝酒液的橡木桶則讓屋內酒香四溢,而蒸餾器旁擺放著一包綠色乖乖,低調提醒這裡並非歐洲的葡萄莊園。不同於一般酒廠使用機械幫浦移動酒釀,4層樓高的埔桃酒莊層層打通,讓酒液自高處流下,透過高低落差產生「重力流」,避免酒液受機械泵剪切力影響香氣與口感。陳千浩甚至引進法國干邑蒸餾器,確保蒸餾後的風味不辛辣。

釀一瓶金牌好酒,只有講究的硬體設備與精湛技術是不夠的,還須掌握在地風土脈絡。 圖/江建泰攝影
釀一瓶金牌好酒,只有講究的硬體設備與精湛技術是不夠的,還須掌握在地風土脈絡。 圖/江建泰攝影

從勃根地到鹿兒島 找回台灣失傳的「農業文化遺產」

釀一瓶金牌好酒,只有講究的硬體設備與精湛技術是不夠的,還須掌握在地風土脈絡。早在90年代,陳千浩遠赴法國勃根地大學學習釀酒時,他便觀察到,每瓶酒都來自特殊產地,代表著地方獨特風土滋味,且從同學到老師都具備農業背景,了解在地農作生產。

而他身為學校首位亞洲學生,也是第一個家裡沒有葡萄園的學生,才驚覺自己對成長的土地一無所知。這份異鄉人經歷與文化衝擊,令陳千浩對風土的獨特性有了更深的體悟,或許就在此時,他在心中悄悄埋下讓台灣地酒再生的種子。

回溯台灣地酒文化,從日治時期文獻便能看見當時釀酒產業蓬勃發展,全台有超過2千家私人酒廠,其中以米酒與蕃薯酒為大宗,而如今用來釀造葡萄酒的「黑后」與「金香」葡萄,也是在這時期引入、順應台灣風土馴化後的品種。

然而,隨著日本戰後撤退、國民政府來台,蕃薯酒、黑糖燒酎與清酒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政權帶來的中國紹興酒、高粱酒。過往結合在地農產發展的地酒文化與釀造技術,因政權轉移被迫中斷,從庶民日常與農業文化舞台中消失,僅存於老一輩的記憶中。陳千浩形容,過往的地酒文化宛如成了「農業文化遺產」,所有過去的土地文化與記憶都遭抹除。

對陳千浩而言,酒不只是一種飲品,更承載了土地記憶,「我知道這些故事以後,有非常強烈的念頭,我一定要想辦法把這個消失的酒重新做出來。」這段歷史加深了他的使命感,從歐洲返台後,又多次前往日本鹿兒島尋找麴菌、學習燒酎釀造技法。

這條農業文化遺產的「再生與創新」之路,目標並非復刻歷史,而是保留歷史脈絡、考量可行性後,透過融合法、日的現代釀造技術,打造現代消費者也喜愛的滋味,賦予地酒新生命,讓曾經消逝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重生。 圖/江建泰攝影
這條農業文化遺產的「再生與創新」之路,目標並非復刻歷史,而是保留歷史脈絡、考量可行性後,透過融合法、日的現代釀造技術,打造現代消費者也喜愛的滋味,賦予地酒新生命,讓曾經消逝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重生。 圖/江建泰攝影

越在地越國際!融合法日技術釀出世界級風味

這條農業文化遺產的「再生與創新」之路,目標並非復刻歷史,而是保留歷史脈絡、考量可行性後,透過融合法、日的現代釀造技術,打造現代消費者也喜愛的滋味,賦予地酒新生命,讓曾經消逝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重生。

多年來,陳千浩與在地農民、產銷班契作,有過不少大膽又瘋狂的嘗試,例如用太陽能模擬馬達拉酒的高溫熟成環境,釀出橫掃多個國際賽事首獎的「埔桃酒」。出色表現更吸引蘇格蘭知名威士忌品牌跨海合作,買下陳千浩的橡木桶為自家酒液過桶,這也是台灣橡木桶首次進入國際洋酒的製程。

他也嘗試復育日治時期的吉野一號米種,製作台灣氣泡清酒;利用澎湖白皮番薯「黃金千貫」,重現百年前的澎湖番薯燒酎;甚至將已在橡木桶熟成5年的在地生產葡萄酒,再放至台灣海峽熟成7個月,打造台灣第一瓶深海熟成地酒,並獲得第29屆「國際酒類競賽」金牌;2025年更靠著本土甘蔗「ROC 24」釀造蘭姆酒,一舉拿下第31屆法國世界酒類大賽冠軍。

這些再生與創新試驗,不僅讓人們在飲酒過程重新認識土地、提升農業附加價值,朝向農業精緻化,同時憑藉獨特風土與技術,展現強大競爭力,凸顯台灣地酒「越在地越國際」的優勢。

酒是時間的產業,將水、原料、釀造哲學與文化風土封存其中,而地酒的再生也將成為台灣各個世代重新連結土地的契機。 圖/江建泰攝影
酒是時間的產業,將水、原料、釀造哲學與文化風土封存其中,而地酒的再生也將成為台灣各個世代重新連結土地的契機。 圖/江建泰攝影

地酒不只入喉!跨界合作、推廣餐桌文化 傳遞土地靈魂

近年政府資源也成為地酒再生的重要支柱,在教育部的USR計畫、農糧署支持之下,產學界更有本錢投入技術研發與輔導、頻繁合作,例如農糧署20年前便委託陳千浩,協助台中「樹生休閒酒莊」改善釀酒技術與設備。

此外,海內外釀酒師與教育資源也有機會進入台灣校園與學生交流,陳千浩分享,釀酒師傳遞技術之餘,也製作互相搭配的「地菜」,傳遞「地酒配地菜」,強調土地與餐桌的連結。

他自己也利用冬季剪枝下來的葡萄藤,製作各種創意地菜,像是葡萄藤柴燒西班牙海鮮燉飯,或將葡萄藤打碎後加入炭火,煙燻一整塊東港黑鮪魚,他笑稱,如此一來,魚肉會有葡萄的靈魂在裡面。

地酒不只入喉!跨界合作、推廣餐桌文化,傳遞土地靈魂。 圖/江建泰攝影
地酒不只入喉!跨界合作、推廣餐桌文化,傳遞土地靈魂。 圖/江建泰攝影

不僅如此,陳千浩對跨產業合作也躍躍欲試,過去曾有精品咖啡品牌與咖啡農,嘗試利用酒莊的橡木桶與酒泥發酵咖啡豆,煮成咖啡後竟能保留獨特酒香。他透露,接下來將再嘗試與不同咖啡農合作,用酒粕發酵咖啡豆,讓地酒與其他農產碰撞新火花。

陳千浩將釀酒人的使命化作實際行動,這些創新努力不僅提升地酒能見度,也促進農產加工產業發展、農業精緻化,也強化土地認同,台灣地酒正迎來新篇章。酒是時間的產業,將水、原料、釀造哲學與文化風土封存其中,而地酒的再生也將成為台灣各個世代重新連結土地的契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城市土壤真的能種菜?新北樂活農園曾爆作物「鉛」含量超標 專家剖析汙染始末

城市土壤真的能種菜?新北樂活農園曾爆作物「鉛」含量超標 專家剖析汙染始末

2025最新/台灣二手翻新家具購買指南:8大平台完整懶人包

2025最新/台灣二手翻新家具購買指南:8大平台完整懶人包

找回台灣地酒!金牌釀酒師陳千浩用風土 搶救失落的「農業文化遺產」

找回台灣地酒!金牌釀酒師陳千浩用風土 搶救失落的「農業文化遺產」

89億顆蛋的背後...友善飼養讓蛋雞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89億顆蛋的背後...友善飼養讓蛋雞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

最新文章

找回台灣地酒!金牌釀酒師陳千浩用風土 搶救失落的「農業文化遺產」

找回台灣地酒!金牌釀酒師陳千浩用風土 搶救失落的「農業文化遺產」

用蛋串起善的供應鏈!黎明方舟動福蛋:打造動物福利X社會照顧的新典範

用蛋串起善的供應鏈!黎明方舟動福蛋:打造動物福利X社會照顧的新典範

一人扛2500頭牛!大動物獸醫人才斷鏈 經濟動物照護危機誰來顧?

一人扛2500頭牛!大動物獸醫人才斷鏈 經濟動物照護危機誰來顧?

書業黃昏裡的勇氣:「見書店」在逆勢中打開文化空間與對話!

書業黃昏裡的勇氣:「見書店」在逆勢中打開文化空間與對話!

從建國啤酒廠、迪化街到榕錦園區:台灣老屋活化,是文化重塑還是變相開發?

從建國啤酒廠、迪化街到榕錦園區:台灣老屋活化,是文化重塑還是變相開發?

看熱鬧也看門道!年輕世代力撕民俗「8+9」標籤 卻難解文化斷層危機

看熱鬧也看門道!年輕世代力撕民俗「8+9」標籤 卻難解文化斷層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