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看到的「食育」影響力-食物牽起「抗疫」防線

2021/08/19 張世杰

食育,教的難道只能是認識產地文化,暸解食材營養嗎?食物,能夠扮演的功能,難道只有餵飽自己的肚子嗎?答案當然不。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剝奪了許多弱勢族群的溫飽,那些挨餓的肚子,讓我們想起,食物原來不只為了自己,還能扶貧救弱,發揮「利他」影響力。

這也是2016年台灣食育協會創辦時的宗旨,認識食材產地知識之餘,透過食物、教育的雙重連結,終結貧窮、消除飢餓,用食物打造共好社會。

0
受制防疫三級警戒,許多弱勢面臨「斷炊」,吃不到只求溫飽,能否找到下一餐都是問題。 圖/本報資料照

旁觀者也捲起袖子 台灣的食育元年

2005年,日本頒布《食育基本法》10年後,經歷多起食安風暴的台灣,也誕生第一個政府核准立案的「食育」民間團體。一群「知食分子」發起的台灣食育協會,以「吃在地、趁當季、愛土地、不浪費、親手做、樂分享」宣言,要創造食物的影響力。

「我們向政府立案申請,等了將近半年沒有下文。」回想台灣食育協會的草創過程,身為協會理事長,也是資深媒體人的黃兆徽苦笑,當時的時空背景,食育是嶄新的概念名詞,法制規定一片空白,連官員都一頭霧水。

因為關心農業偏鄉課題,一系列的新聞報導,獲多項新聞獎肯定,尤為人知的「台灣剩食之旅」她也參與過;只是,回過頭看,10年前關注的議題,問題仍未解決,她逐漸感到乏力。

從旁觀記錄,倒不如挽起袖子、親自創造改變,黃兆徽創立台灣食育協會,更於2017年宣示「食育元年」,包括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作家張大春、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知名導演魏德聖及齊柏林等大咖夥伴相挺。

食安風暴之後台灣的食育風潮越來越熱,書店的暢銷排行榜,飲食書籍從不缺席,營養午餐、用吃養身等議題,成了媒體報導的常客,食育觀念開始發酵,台灣食育協會以此為基礎,也開始帶入不同的視角,關注永續食育更多內涵:終止貧窮、消除飢餓。

0
台灣食育協會理事長黃兆徽觀察,疫情衝擊每一個人,經濟能力允許的人有存糧,但越貧窮越可能飢餓,還沒被病毒擊倒,就因為飢餓投降。 圖/台灣食育協會提供

食育另一種內涵 疫情下的「利他」防線

嘗試解決貧窮飢餓的另一端,出現的卻是大量棄置剩食的環境議題。台灣食育協會5年前,決定一次解決兩樣難題,宣布「消除飢餓計畫」,推動「不浪費、樂分享」永續食育理念,呼應聯合國關注的永續發展目標,號召麵包業者參與,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也率先響應,捐贈店內當天賣不完的麵包給弱勢團體,並以台北市的南機場地區為示範基地。

選擇南機場黃兆徽表示,南機場有許多弱勢及新移民,常常是8坪大小空間,卻住滿一家人,猶如「天龍國」台北市的偏鄉,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猝不及防的疫情,在今年夏天爆發,足不出戶的抗疫過程,許多人初嚐「自煮」,吃得好也吃得巧,做菜成了親子、社群之間的夯話題;也有弱勢面臨「斷炊」,吃不到只求溫飽,能否找到下一餐都是問題。一場疫情出現截然不同「食」空。

一包又一包的物資及食物,在南機場地區進出,送往需幫助的弱勢家庭,當全台各地措手不及,台灣食育協會一路協助「長大」的食物銀行、募資模式,陪著南機場在地里長方荷生、芒草心協會,總共送出超過上萬份的資源,讓弱勢免於飢餓,成了疫情下溫暖的防線。

「食」空下一喜一憂 願景是實現消除飢餓

「疫情衝擊每一個人,經濟能力允許的人有存糧,但越貧窮越可能飢餓,還沒被病毒擊倒,就因為飢餓投降」黃兆徽說。

她觀察,疫情之下的居家防疫,「吃當地、親手做」不用特別強調,民眾也是不得不然,但弱勢的飢餓課題,也凸顯在地物資不足,政府社福中心來不及因應。

關於台灣食育協會的下一步,黃兆徽發現,北到基隆、南至屏東,許多地方里長及社區,在疫情期間紛紛向南機場求助,但資源的南北運送,也衍伸碳排問題,未來要複製南機場的成功模式,例如「惜食地圖」,讓各鄉鎮有屬於自己的弱勢解方。

0
跟上日本腳步,台灣開始倡導食育觀念,「不浪費」在孩童心中逐步實踐。 圖/台灣食育協會提供

全世界有許多父母為自己孩童提供更營養的的飲食,每一天生產的糧食,也足以讓每個人都填飽肚子, 但世界糧食計劃署調查,仍約有8.15億人在挨餓。

回到台灣,因為食育的出現,「不浪費」在孩童心中逐步實踐,至於食育的下一步,如果能再延伸「樂分享」,用食物構築的韌性社會,也許將不再遙遠,如同黃兆徽與台灣食育協會的信念之一「食物在分享之後更加美味」。

延伸閱讀

>>剩食、分食、配食-eFOOOD用網路牽起:膳循環

>>剩食經濟!吐司也能做啤酒、NG香蕉變健康零食

>>終結「IG食物色情」-剩食可能很醜,但一樣好吃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綠色和平發布減塑調查結果,近8成8民眾同意塑膠減量。示意圖。 圖/shutter...

近9成民眾同意減塑!綠色和平盼立法 用減塑跟上世界

2024/04/27
蘇格蘭放棄原訂2030年底前減排75%的目標,但卻引起環保團體憤怒。示意圖。 圖...

2030年減排75%「遙不可及」 蘇格蘭放棄氣候目標

2024/04/27
荔枝椿象是國內果樹荔枝害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觸口自然教育中心去年首次舉辦...

害蟲變「美食」!荔枝椿象造成果農損失 林保署做成鹽酥料理

2024/04/27
第六屆經驗分享會8家機構合影,從左至右依序為得勝者教育協會曾秉常專員、現代婦女基...

【倡議圈活動】2024年第六屆傳善獎經驗分享會 顧問攜手機構面對挑戰

2024/04/26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課程中心副教授何昕家,在2024地球解方年會上分享永續教育現...

永續教育入課綱 中科大教授何昕家:現實世界是最佳教科書

2024/04/26
2024地球解方邀請產官學界代表,深入探討國內氫能的未來技術與經濟發展。 圖/董...

台灣氫能下一步怎麼走?產官學看好潛在經濟價值

2024/04/26

最新文章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

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2024/03/05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

從被質疑到本土語言貢獻獎 阮劇團為何用台語翻轉經典?

2024/02/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