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聰明吃魚才能「年年有鰆」-呷海鮮也是海洋文化!

2021/04/19 邱灝唐

從路邊快炒到高級餐廳,台灣人熱愛海鮮料理,卻很少了解盤中食物的由來。這樣的落差,讓環海圍繞的台灣被諷為只剩下「海鮮文化」。澎湖有群青年,不放棄認識魚的機會,要讓大家從吃下肚的海鮮佳餚,認識海洋。

澎湖有群青年,不放棄認識魚的機會,要讓大家從吃下肚的海鮮佳餚,認識海洋。 圖...
澎湖有群青年,不放棄認識魚的機會,要讓大家從吃下肚的海鮮佳餚,認識海洋。 圖/年年有鰆提供

「冬天沒人吃西瓜」海鮮一樣吃當季

年年有鰆(音同春)」是巫佳容所創辦的食魚教育推廣團隊。她認為,台灣不會沒有海洋文化,而吃海鮮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巫佳容說,人與環境共處會建立一種生活模式,文化就融入在食衣住行。

例如,流傳於民間俗諺:「四月煙仔(巴鰹)免油煎」,意指早期漁家發現農曆4到5月的煙仔最肥最好吃,煎煮時連油都不用放;又或是掌握土魠魚冬天吃肥,夏天吃甜的時令滋味,選對時節料理,處處都可見藏於民間的漁業智慧。

然而,這些再自然不過的常民文化卻漸漸被忽略,因此,巫佳容創辦「年年有鰆」致力推廣食魚教育,提倡在對的時間吃對的魚,「沒有人會在冬天買西瓜,那麼海鮮也是一樣」。

年年有鰆團隊從2年前開始辦導覽,帶領遊客走入漁市場、參與澎湖傳統漁法,或和當地漁民互動。尤其澎湖人世代以海維生,各種魚類特性全難不倒,大半輩子習得的生命經驗比教科書還詳細,堪稱「會走路的魚圖鑑」,更是外行人認識海洋、魚類最好的入門書。

人與環境共處會建立一種生活模式,文化就融入在食衣住行。 圖/年年有鰆提供
人與環境共處會建立一種生活模式,文化就融入在食衣住行。 圖/年年有鰆提供

超市裡的海洋課程。 圖/年年有鰆提供
超市裡的海洋課程。 圖/年年有鰆提供

例如,台灣看不到的烏尾鮗和臭肚魚卻是澎湖人日常魚種,不同的魚也有澎湖當地的獨門料理方式,像紅新娘一定要用油鍋酥炸,都是台灣民眾鮮少知道的料理手法。

不過,在地常民的日常經驗是助力也是改變的阻力。野生石斑魚是老一輩澎湖人是從小吃到大的魚鮮,請客聚餐中端出來會有面子的料理,但另一方面,石斑魚又是棲息在珊瑚礁、食物鏈頂層的物種,在漁業資源逐漸枯竭的現在,已經是不推薦食用的魚類,這一點就與老一輩的生命經驗衝突。

巫佳容說,年年有鰆會持續發起對話推廣理念,不論是捕魚數十年的長輩,又或是零經驗、從未進入漁市場的大眾。

台灣看不到的烏尾鮗和臭肚魚卻是澎湖人日常魚種,不同的魚也有澎湖當地的獨門料理方式...
台灣看不到的烏尾鮗和臭肚魚卻是澎湖人日常魚種,不同的魚也有澎湖當地的獨門料理方式 圖/年年有鰆提供

臭肚魚乾製作課程。 圖/年年有鰆提供
臭肚魚乾製作課程。 圖/年年有鰆提供

聰明吃魚就能年年有魚

回到「台灣只有海鮮文化」的命題,巫佳容不僅用行動回應,更給出從保育角度切入的答案,「海洋保育並非一律禁止捕撈和食用,而是合理地應用,如同以前與海共存的祖先,聰明的吃魚仍然能年年有魚」。

從景觀與遊憩學位學程畢業的巫佳容,因著對海洋極度熱愛,4年前隻身拖著行李箱從台中飛到澎湖擔任淨海淨灘專員,工作的過程中認識、深入、著迷於澎湖的生活。「就像被黏住一樣。」巫佳容說,澎湖人5分鐘就能到海邊,海岸又不像台灣充斥消波塊,非常美麗迷人,但澎湖人習以為常,導致有些東西漸漸消失。

「牽罟」是澎湖傳統漁法,漁民順著潮汐和海流下網,待網沉到海底時再靠眾人的力量把網拉回,收網時就像與大海拔河一樣,當時還會吹罟螺通知村人幫忙,每一位都可以分得一份漁獲,孕婦更可以得到兩份,是一種早期互助的模式。

「牽罟」是澎湖傳統漁法。 圖/年年有鰆提供
「牽罟」是澎湖傳統漁法。 圖/年年有鰆提供

漁民順著潮汐和海流下網,待網沉到海底時再靠眾人的力量把網拉回,收網時就像與大海拔...
漁民順著潮汐和海流下網,待網沉到海底時再靠眾人的力量把網拉回,收網時就像與大海拔河一樣。 圖/年年有鰆提供

隨著漁業資源枯竭,需要大量人力的牽罟早已不符成本,巫佳容說,早期一網的魚獲可達數百斤,現在卻有可能是空的,所以全澎湖只剩嵵裡社區看得到。

為了保存這項傳統技法,年年有鰆也開設體驗行程,讓遊客加入牽罟,以及後續處理的曬漁乾,試圖在快速變遷的現代,努力留住屬於澎湖特有的傳統人情味。

延伸閱讀

>>「湛藍海洋聯盟」陳思穎-回源頭減垃圾,為湛而戰

>>八斗邀「端友善餐點」-靠著吃海鮮,更認識海洋

>>知道你盤中海產何處來嗎?拯救海洋,從吃對魚開始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圖/食力foodNEXT

環境保育的救星!「海藻」可作為糧食還有助減少溫室氣體

2023/03/28
新北市8度蟬聯全國縣市能源政策評比冠軍,創下史詩級的節電成就。 圖/新北市政府提...

當「永續城市」成顯學,新北市制霸全台,走出最潮的永續之路!

2023/03/28
塑膠瓶罐可以重複利用,台塑生醫「洗衣精智慧補充站」,讓永續行動輕鬆落實在日常。 ...

預防醫學落實對土地的照護,洗衣精智慧補充站為地球減少「塑」縛!

2023/03/27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初審通過海洋產業發展條例草案,條文授權海委會可多面向針對海洋事業...

提升海洋意識!「海洋產發條例」初審通過

2023/03/27
學生製作水獵機器人,用以蒐集水面垃圾、漂浮物甚至海洋廢棄物等,藉此讓孩子們瞭解聯...

AI科技教育成果!學生製作水獵機器人清理垃圾

2023/03/26
SDGs Art 2023 藝術家暨貴賓。(左起)資深拍賣官陸潔民、藝數網藝術家...

【倡議圈活動】SDGs Art 2023低碳藝展 呼應永續生態急迫倡議

2023/03/25

最新文章

現為台北市第9屆兒少代表、國教署第4屆青少年諮詢會委員的黃佩琪,成長歷程布滿荊棘...

如果可以變好,為什麼會想當壞人?黃佩琪用荊棘生命勇敢和體制對話

2023/03/20
逆風劇團創辦人成瑋盛。 圖/張皓婷攝影

接住迷途中的青春生命-逆風劇團成瑋盛撕下「壞孩子」的標籤

2023/03/01
胖胖樹王瑞閔與他的小小熱帶雨林植物園。 圖/王瑞閔提供

打造熱帶雨林的快樂天堂-「胖胖樹」王瑞閔賺錢幫植物找家

2023/02/15
喝起來完全不像野草做的椿萱野茶,有著相當甘甜的茶感,主要香氣以堅果調性為主,成分...

現代野草生活/野草也能製作抹醬、巧克力!三玉號讓「吃草」很有趣

2023/02/08
EMBERS主廚郭庭瑋期盼透過每一道料理的食材選擇,打造台灣未來的永續樣貌。 圖...

用食材訴說土地與文化-EMBERS 郭庭瑋:做台灣味,是因為希望台灣長成那個樣子!

2023/01/31
主事梯田山民宿的阿達,同時也是一名策展人。 圖/蔡昇達提供

將山林視為「我們」創造梯田山民宿 蔡昇達:接受自然裡所有的隨機

2023/01/3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