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吃魚才能「年年有鰆」-呷海鮮也是海洋文化!

2021/04/19 邱灝唐

從路邊快炒到高級餐廳,台灣人熱愛海鮮料理,卻很少了解盤中食物的由來。這樣的落差,讓環海圍繞的台灣被諷為只剩下「海鮮文化」。澎湖有群青年,不放棄認識魚的機會,要讓大家從吃下肚的海鮮佳餚,認識海洋。

0
澎湖有群青年,不放棄認識魚的機會,要讓大家從吃下肚的海鮮佳餚,認識海洋。 圖/年年有鰆提供

「冬天沒人吃西瓜」海鮮一樣吃當季

年年有鰆(音同春)」是巫佳容所創辦的食魚教育推廣團隊。她認為,台灣不會沒有海洋文化,而吃海鮮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巫佳容說,人與環境共處會建立一種生活模式,文化就融入在食衣住行。

例如,流傳於民間俗諺:「四月煙仔(巴鰹)免油煎」,意指早期漁家發現農曆4到5月的煙仔最肥最好吃,煎煮時連油都不用放;又或是掌握土魠魚冬天吃肥,夏天吃甜的時令滋味,選對時節料理,處處都可見藏於民間的漁業智慧。

然而,這些再自然不過的常民文化卻漸漸被忽略,因此,巫佳容創辦「年年有鰆」致力推廣食魚教育,提倡在對的時間吃對的魚,「沒有人會在冬天買西瓜,那麼海鮮也是一樣」。

年年有鰆團隊從2年前開始辦導覽,帶領遊客走入漁市場、參與澎湖傳統漁法,或和當地漁民互動。尤其澎湖人世代以海維生,各種魚類特性全難不倒,大半輩子習得的生命經驗比教科書還詳細,堪稱「會走路的魚圖鑑」,更是外行人認識海洋、魚類最好的入門書。

0
人與環境共處會建立一種生活模式,文化就融入在食衣住行。 圖/年年有鰆提供

0
超市裡的海洋課程。 圖/年年有鰆提供

例如,台灣看不到的烏尾鮗和臭肚魚卻是澎湖人日常魚種,不同的魚也有澎湖當地的獨門料理方式,像紅新娘一定要用油鍋酥炸,都是台灣民眾鮮少知道的料理手法。

不過,在地常民的日常經驗是助力也是改變的阻力。野生石斑魚是老一輩澎湖人是從小吃到大的魚鮮,請客聚餐中端出來會有面子的料理,但另一方面,石斑魚又是棲息在珊瑚礁、食物鏈頂層的物種,在漁業資源逐漸枯竭的現在,已經是不推薦食用的魚類,這一點就與老一輩的生命經驗衝突。

巫佳容說,年年有鰆會持續發起對話推廣理念,不論是捕魚數十年的長輩,又或是零經驗、從未進入漁市場的大眾。

0
台灣看不到的烏尾鮗和臭肚魚卻是澎湖人日常魚種,不同的魚也有澎湖當地的獨門料理方式 圖/年年有鰆提供

0
臭肚魚乾製作課程。 圖/年年有鰆提供

聰明吃魚就能年年有魚

回到「台灣只有海鮮文化」的命題,巫佳容不僅用行動回應,更給出從保育角度切入的答案,「海洋保育並非一律禁止捕撈和食用,而是合理地應用,如同以前與海共存的祖先,聰明的吃魚仍然能年年有魚」。

從景觀與遊憩學位學程畢業的巫佳容,因著對海洋極度熱愛,4年前隻身拖著行李箱從台中飛到澎湖擔任淨海淨灘專員,工作的過程中認識、深入、著迷於澎湖的生活。「就像被黏住一樣。」巫佳容說,澎湖人5分鐘就能到海邊,海岸又不像台灣充斥消波塊,非常美麗迷人,但澎湖人習以為常,導致有些東西漸漸消失。

「牽罟」是澎湖傳統漁法,漁民順著潮汐和海流下網,待網沉到海底時再靠眾人的力量把網拉回,收網時就像與大海拔河一樣,當時還會吹罟螺通知村人幫忙,每一位都可以分得一份漁獲,孕婦更可以得到兩份,是一種早期互助的模式。

0
「牽罟」是澎湖傳統漁法。 圖/年年有鰆提供

0
漁民順著潮汐和海流下網,待網沉到海底時再靠眾人的力量把網拉回,收網時就像與大海拔河一樣。 圖/年年有鰆提供

隨著漁業資源枯竭,需要大量人力的牽罟早已不符成本,巫佳容說,早期一網的魚獲可達數百斤,現在卻有可能是空的,所以全澎湖只剩嵵裡社區看得到。

為了保存這項傳統技法,年年有鰆也開設體驗行程,讓遊客加入牽罟,以及後續處理的曬漁乾,試圖在快速變遷的現代,努力留住屬於澎湖特有的傳統人情味。

延伸閱讀

>>「湛藍海洋聯盟」陳思穎-回源頭減垃圾,為湛而戰

>>八斗邀「端友善餐點」-靠著吃海鮮,更認識海洋

>>知道你盤中海產何處來嗎?拯救海洋,從吃對魚開始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金山教育文史基地改造,運用了環球購物中心的改裝建材,讓循環永續的概念擴及到高中校...

翻轉教育空間,拓展「共享」力量 百貨循環建材再生地方文史基地

2024/04/19
將性平融入教學,往往也能收到學生令人驚豔的回饋。示意圖。 圖/shutterst...

性別平等教育法20週年,台灣性別平等了嗎?

2024/04/19
每年盛夏是墾丁陸蟹降海繁殖高峰期,抱卵母蟹到海岸釋幼,過馬路卻面臨汽機車「路殺」...

避免路殺!護陸蟹過馬路產卵 台26線蓋生態廊道3.0

2024/04/19
札波羅熱核電廠官員表示,受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無人機攻擊。圖為無人機殘骸。 圖/路...

烏克蘭核電廠遭攻擊 國際能源署憂戰線風險升

2024/04/19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

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裕隆集團旗下新安東京海上產險、裕隆日產汽車以台日股東共同捐款賑災,在災後即刻啟動...

【倡議圈活動】餘震不斷!裕隆集團「愛的里程數」打造花蓮災後運輸韌性交通

2024/04/19

最新文章

黃瀚嶢不僅擅長生態插畫,2022年出版的文學作品《沒口之河》同樣驚艷四方。 圖/...

從繪畫到文學-《沒口之河》黃瀚嶢 走出不一樣的生態研究路

2024/04/19
生態插畫家李政霖曾參與出版《臺灣野鳥手繪圖鑑》,現則醉心鑽研淡水魚生態。 圖/張...

走遍山林和水域,生態插畫家李政霖用畫筆上自然課

2024/04/02
將修復式正義引進校園 透過對話解決人際衝突。 圖/張皓婷攝影

霸凌的另一種解方「修復式正義」-橄欖枝中心林育聖相信對談的力量

2024/03/28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透過各式活動,一步步帶領學生們打造友善校園、遠離霸凌。 圖/張...

不說教、打罵也能防制校園霸凌 福安國中校長施俞旭撕「流氓學校」標籤

2024/03/15
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投入兒少服務30餘年,她認為處罰不是解決校園霸凌問題的唯一方...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

2024/03/05
由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汪兆謙領軍的阮劇團,是一群對戲劇充滿熱忱的嘉義返鄉青年組成,自...

從被質疑到本土語言貢獻獎 阮劇團為何用台語翻轉經典?

2024/02/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