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倦了一成不變的魚料理?老饕帶你解鎖「魚頭到魚尾」的隱藏美味
•首先確認種類及其部位是否可食。其次以感官確認鮮度品質。
•不妨從食譜、餐廳或特色料理,了解不同種類具特色之取材。
•諸如內臟等珍味,須選購全魚或在宰殺時交代店家特別留下。
•內臟因為褪鮮速度極快,因此建議當日食用。
•內臟多具特殊風味與口感,可依個人喜好斟酌食用。
水產品因為組成種類眾多,加上風味各異,以及能夠透過各樣烹調技法與調味來表現食材誘人的滋味,因此深獲大多數人的好評:對於各式魚蝦蟹貝的喜好,也遠遠超越同屬動物性蛋白質來源與組成的禽畜產。
不過,對於水產品的採購、料理及品嚐,除可見到鮮明的個人偏好,對於風味口感的追求,也會隨著時間、年齡與經驗有所變化,抑或是喜好釣魚、專擅撈捕乃至久居海濱的人們,對於各類海鮮,總有與都市人大不相同的選擇,而這些罕見的種類及其取材部位,甚至是特殊的料理調味,往往必須親身一試,方知個中滋味。
一般供應市場的水產品,或是常見販售種類,多是知名度高、需求量大,或是價格與品質相對穩定的大宗商品。
透過撈捕、養殖或是進口供應,因為數量相對充足且尺寸固定,儼然成為家庭至餐廳等一般料理或吃食的常見取材。
例如撈捕的旗魚、鮪魚、紅目鰱與馬頭魚,或是養殖的石斑、鱸魚、烏魚、各式鯛魚、吳郭魚與虱目魚等,都是常見的魚類;蝦類則以白蝦為大宗,尚包括撈捕的劍蝦、火燒蝦與胭脂蝦,以及兼具食用與垂釣價值的泰國蝦等;螺貝則除牡蠣、文蛤與海瓜子外,還有同樣屬於軟體動物的頭足類食材,並多以鎖管、花枝、章魚與魷魚為代表。
解密魚肉之外的隱藏美味:一條魚要從頭吃到尾!
這些常見的種類,或許因為經常食用,因此從名稱、形態到相料理都相對熟悉,所以人們總能說出許多頗受歡迎的菜式。
例如虱目魚有乾煎魚肚或蔭豉燒虱目魚,也可氽燙魚皮或打漿做丸製焿;吳郭魚除了豆瓣、紅燒或糖醋外,在南部也有充滿在地風味的鳳梨豆醬滷南洋鯽仔,或僅是簡單酥炸並撒上椒鹽品嚐。
只不過深諳風味的饕餮,往往會有與一般人不同的選擇,或是專注在特定的部位之上,享受那「隱藏版」的迷人滋味。
華人飲食的習慣,特別是針對魚,多是「從大吃到小」、「由頭吃到尾」,再「從外吃到內」。所以一般人總認為魚類的食用價值只在肉質部分,孰不知真正具有特色或耐人尋味品嚐樂趣之處,往往分布在罕為人知,甚至是不易察覺的細微部分。
例如俗稱「煙仔虎」的東方齒鰆,或是在冬季分外肥美的紅魽,除了有臺語俗諺中「見頭三分補」的美味魚頭,同時那充滿多變口感的腹內臟器,也是饕餮食客分外偏好的品嚐重點;格外是在處理鮮度絕佳的現流漁獲時,由腹中取出的肝臟、胃袋與腸道等部位,氽燙後切成適合大小,然後再以辛香料搭配料酒大火爆炒,不論就風味或口感皆稱十足好吃。
行家才懂的限定美味!解鎖魚肝、魚腸、魚卵巢特色料理
許多人認為魚頭多有骨刺影響品嚐,但孰不知從魚眼、鰓幫、臉頰、下巴到俗稱為「腦天」的額端,都有著質地不一,卻皆美味的細膩肉質;特別是在眼窩、魚頭內部及其周邊,有豐富的膠質與脂肪,而包覆魚頭的皮層,也不容錯過。
小從可整顆嚼食的柳葉魚頭、沙鮻頭到秋刀魚頭,大到鮭魚頭、紅魽頭或向來作為沙鍋魚頭主角的鰱魚頭,不論是乾燒、燉滷、三杯或火鍋等料理,都是不可錯過的好滋味。
除魚頭外,腹腔中也多有別具品嘴價值的珍味,但品嚐前須先確認其生產方式與鮮度品質,同時還得依據種別稍作挑選。例如鮟鱇魚肝或鱈魚肝,因為質地綿密且氣味濃郁,所以不論是乾煎或製作成冷點前菜,滋味皆十分引人入勝;或是來自新鮮剝皮魨與大目鰱的魚肝,多是搭配生魚片食用的美味蘸醬取材;然而,多數河魨的肝臟卻具有劇毒,若無專業協助,千萬不可食用。
與魚肝有著密切關聯的臟器,則是雌性的卵巢,諸如烏魚、鯡魚、鱒鮭類或柳葉魚等,肥美的卵巢不但可醃漬後供生食、乾煎或烹炸,同時可經醃漬或風乾,表現特殊的別緻風味與食用價值。而由成熟雄性鯉魚、烏魚或鱈魚腹中取出,俗稱為「白子」的精巢,也是特定季節的美味;唯特定種類的河豚精巢具可食性,但同種的卵巢卻具劇烈毒性,因此須仔細區分、充分確認後再行品嚐。
此外,肩負魚類消化功能的消化道,包含胃袋與腸道,也因具有豐富肌肉組織與彈脆口感,而成為饒富品嚐樂趣的珍味。例如虱目魚與烏魚都有俗稱「魚腱」的嗉囊胃;同時,包含魚肝與腸道的虱目魚腸更是造訪府城必吃的特色料理,以乾煎、氽燙、紅燒或煮湯都好吃。
體型稍大的紅魽、旗魚與鮪魚,經宰殺分切後取出的胃袋,或是「石斑肚」(依據取材來源不同,多包括牛蛙胃與鱸魚(金目鱸)胃),則多氽燙後以辛香料或沙茶大火爆炒,不論佐餐配酒,都是爽口的隱藏版美食。
- 本文摘自:《好好吃魚:從產地到餐桌,從市場進廚房》
- 出版社:sandsbook散冊出版
- 出版日期: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