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知道你盤中海產何處來嗎?拯救海洋,從吃對魚開始

2020/10/05 奧秘海洋/文圖:王玠文(海生館出版中心)

臺灣是世界上主要的漁業生產國之一,也是漁業消費大國,我們的遠洋漁船遍及全球海域。...
臺灣是世界上主要的漁業生產國之一,也是漁業消費大國,我們的遠洋漁船遍及全球海域。 圖/pexels

身為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我們非常熟悉海鮮的各種料理與美味,但卻對牠們的生物樣貌與生命狀態一無所知。當我們看到鱈魚時,只想到雪白鮮嫩的魚肉,卻不知道我們如今吃到的鱈魚其實多半是「大比目魚」混充,正牌鱈魚則因為人類濫捕而瀕臨滅絕,即使至今已禁捕20年,還是無法恢復原狀;我們知道紅燒黃魚有多下飯,卻不知道原本普遍的野生黃魚因過度捕撈而產量銳減,我們如今吃到的幾乎是養殖黃魚,且營養成分堪憂;我們知道恆春地區有好幾家「俗擱大碗」的現撈海產店,卻不知道其實墾丁地區大部分的海域都是禁漁區,大部分的漁產其實是由外地輸入。同時為避免吃到部分不肖業者所捕撈的珊瑚礁魚種,顏色鮮豔的魚類還是不碰為妙。

盤中海產何處來

我們創造了一個豐富的「海鮮文化」,但卻對我們盤中生物的來歷一無所知。臺灣是世界上主要的漁業生產國之一,也是漁業消費大國,我們的遠洋漁船遍及全球海域,但臺灣卻曾因為IUU(非法、未申報、不受規範)而被歐盟發出黃牌警告近四年的時間,還好在政府相關單位與業界人士的努力下,在去年(2019)6月27日正式解除。為了要讓民眾認識如何挑海鮮顧保育,海生館「科教組」在2009年就開發了一套「挑海鮮」的教具,希望可以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大家知道市面上常見的海鮮們目前的生態樣貌,教育大眾哪些海鮮可以吃,哪些海鮮盡量避免,以守護牠們的族群數量。而一般的民眾也可以上網搜尋「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在購買前想想,減少為滿足一時口腹之慾而對海洋生態造成的負擔。

當海中不再有魚

曾有專家預估,若人類再不克制,到了2048年大海終將無魚可撈。聽來雖然有點危言聳聽,但面對年年下降的漁獲數量,也讓人不得不開始正視環境對我們發出的警訊。近年來,也有許多人開始推廣「永續海鮮」的概念。以歐美國家來說,「永續海鮮」標章的推動雖已行之有年,但仍是百家爭鳴,目前並無統一的標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6年成立於倫敦的MSC(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就連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超市(WALMART)也與他們合作,販賣有其認證的產品。許多名廚也自發性地推動以永續海鮮為食材的料理,希望倡導大眾精緻飲食不一定要稀有的概念,即便是平凡的食材,經過廚師妙手烹飪後,也不輸頂級美味。

臺灣目前尚未引進MSC的認證,最大的原因就是申請價格過高,每年還需花錢續會費,實在不符合經濟成本。不過,有許多有志之士與業者自發性地推動永續海鮮的概念,或許在民間與政府的推動下,未來臺灣也可以創立自己的永續海鮮標章,讓民眾有一個選購海鮮的依據,也能協助業者發展永續的漁業。

曾有專家預估,若人類再不克制,到了2048年大海終將無魚可撈。
曾有專家預估,若人類再不克制,到了2048年大海終將無魚可撈。

養殖=永續?

或許有些人會想,既然海中將不再有魚,那麼我們選擇養殖魚種是不是能幫助環境呢?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我們正大量從海中捕撈野生魚類(俗稱下雜魚),做成飼料後去餵養養殖魚類。大型養殖魚種如鮭魚的飼料,需要仰賴野生魚類製作的魚粉和魚油,根據國外研究學者發現,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漁獲量是用於此類產品。此外,水產養殖也是排碳與排廢水大戶,廢水也會造成有毒藻類大量繁殖,回過頭傷害環境與養殖產業。此外,養殖業者濫用藥物增加環境與人體負擔、養殖魚類脫逃後跟野生魚混種造成基因庫改變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水產養殖業是目前全球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所提供的海鮮產品也已超過野生漁獲,以中國來說,其產業發展在20年內增長了兩倍之多,而未來也將持續成長。面對正蓬勃發展的產業,如何發展出有效的永續經營,將是業者們需面對的問題。

海生館的「挑海鮮」活動,講師正在教大家如何正確選擇永續海產,讓大海生生不息,永續...
海生館的「挑海鮮」活動,講師正在教大家如何正確選擇永續海產,讓大海生生不息,永續經營。

而做為消費者,我們該如何替永續海洋盡一份心力呢?首先,我們需要自我充實海洋科普知識,就像買車前要做功課一般,唯有多了解各種海鮮在海洋中的現況後,才有本事「永續海鮮」。在挑海鮮時,我們可以盡量購買當地盛產的海鮮為主,避免選購造成大量碳排放的遠洋魚種;盡量選擇銀白色的魚類,避免誤買到色彩繽紛的珊瑚礁魚;盡量選擇吃素的養殖海產如貽貝、牡蠣等,以減少捕捉下雜魚來製成飼料養魚的情形。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思考能否以不同的食物,取代餐餐大魚大肉的飲食習慣,講求「吃得好不如吃得巧」。並且以實際行動支持實行永續海鮮的業者,讓大海「年年有魚」。

本篇文章出自《奧秘海洋》100期,原標題:拯救海洋?從吃對魚開始

延伸閱讀

>>「海洋的健康探測器」珊瑚-想像一個沒珊瑚的世界

>>海洋生物「塑化中」?海底生物的「塑食」食安問題

>>歐洲漁船長變獵人,出海捕回「470噸」海廢垃圾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環保署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廢棄物清理法」修正,未來「廢清法」將更名為「資源循環促進...

將廢棄物視為資源!環保署將「廢清法」更名為「資源循環促進法」

2023/05/31
根據世界城市文化論壇(World Cities Culture Forum)的數...

巴黎夏天「熱死人」 面對極端高溫花都如何調適?

2023/05/31
義大利藍色經濟持續增長,2021年產值已達1427億歐元(約新台幣4兆6936億...

重視海洋經濟!義大利藍色經濟產值達1427億歐元

2023/05/30
由蕈菇製成的骨灰罈,可在自然環境中分解。 圖/美聯社

綠色葬禮新趨勢!荷蘭打造「蕈菇棺材」一個半月內自然分解

2023/05/29
環保署今年初公布老舊車輛汰舊換新減量效益補助及媒合作業辦法,補助汰換車齡10年以...

汰換老車!加碼減碳空汙獎勵 最高可領1.9萬

2023/05/27
為防止企業「漂綠」,環保署採行2措施防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氣候變遷法上路!環保署提出2措施把關「漂綠」疑慮

2023/05/26

最新文章

根據世界城市文化論壇(World Cities Culture Forum)的數...

巴黎夏天「熱死人」 面對極端高溫花都如何調適?

2023/05/31
小獸書屋在2022年底為慶祝週年慶舉辦盲書計畫,讓讀者可以以無差別的眼光看待每本...

打破封面束縛!小獸書屋開啟「不賣封面只賣書摘」的盲書計畫

2023/05/30
由蕈菇製成的骨灰罈,可在自然環境中分解。 圖/美聯社

綠色葬禮新趨勢!荷蘭打造「蕈菇棺材」一個半月內自然分解

2023/05/29
柳營八翁牧場於記者會現場示範青貯料製作過程,以適當比例混合檸檬渣與狼尾草後,一邊...

台南柳營八翁酪農區示範循環農業 鳳梨皮、檸檬渣變身牛飼料

2023/05/28
還在開發中的長條狀咖啡渣木炭。 圖/長日咖啡負責人張智閔提供

發熱、除臭、驅蚊!咖啡渣也能做成「蚊香」

2023/05/26
觀霧地區大鹿林道東線延長試辦騎乘腳踏、自行車。 圖/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尊重部落也鼓勵多元探索!雪管處:自行車可入大鹿林道東線計畫延至明年5/19

2023/05/24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