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走吧回鄉!青年迴流「超高齡區」 顧創生也顧老鄉

2020/02/20 黃泳晞

在「地方創生」四個字隨著政府口號被喊得滿街知曉前,這個概念已經悄然在全台各地角落積累多時。今年初正式邁進超高齡社會的台中東勢區,在1999年受921重創後人口便持續減少,甚至於去年跌破5萬人關口。這幾年陸續有青年迴流東勢,從各自的經驗和位置開展行動路徑、盤點在地資源能量,企圖透過不斷攪動家鄉過程,為東勢找出注入活水的新可能。(推薦閱讀:創生二年的12提醒 「莫以旅客為重,住民才是關鍵」

大茅埔調查團 紀錄文化也守護生態

在《戀戀大茅埔》紀錄片導演彭啟原等人接引下,吳哲銘3年多前以大茅埔為據點,自發成立「大茅埔調查團」。透過耆老訪談、地景探勘等田調形式蒐羅、記錄大茅埔聚落(東勢區慶東里與慶福里)的生活文化樣貌。從一開始的一人團隊,到如今已有近10名當地耆老和青年一同投入調查團的訪調行程中。

吳哲銘自發成立大茅埔調查團,替當地挖掘、保存共有的文化記憶。 圖/吳哲銘提供
吳哲銘自發成立大茅埔調查團,替當地挖掘、保存共有的文化記憶。 圖/吳哲銘提供

除了過年,大茅埔調查團每週調查行程從不間斷,為的是能在不可逆的時間裡及時採訪當地耆老,記錄珍貴的地方口述歷史。此外他們也根據訪談內容,回溯訪查耆老們提及的老地名與歷史現場,希望能勾勒出更清晰的大茅埔文化地景圖。「這些資訊看似零碎,但其實與在地居民都有深厚的生活連結,也是大茅埔區域過去共有的文化記憶」,吳哲銘說。

大茅埔調查團也跟石虎媽媽(陳美汀博士)、特生中心合作調查環境,替當地生態復育找解方。吳哲銘表示,大茅埔是苗栗、南投地區石虎交流的關鍵生態廊道,但過去中橫阻絕遷徙路線,使得兩地石虎無法交換DNA,只能近親交配,不利後續繁殖。因此他們請當地老獵人帶路,尋找合適的「石虎通道」,同時策展聚落工作室,逐步推行石虎友善耕種,打造屬於大茅埔在地的生物多樣永續環境。

大茅埔調查團近200多筆調查資料都置放在雲端地圖中,未來將視情況免費公開。 圖/...
大茅埔調查團近200多筆調查資料都置放在雲端地圖中,未來將視情況免費公開。 圖/吳哲銘提供

大茅埔調查團目前的調查成果都收錄在Google雲端地圖之上,包括文史紀錄與生態追蹤等,已建立200多筆資料,考量生態保育目前暫未公開。吳哲銘表示,曾有公關公司希望以高價收購此份地圖,但團隊沒有答應,「這是屬於當地的文化公共財,我們不想讓它成為特定人士的圖利工具。」

信仰X生態 拉出青銀共創新商機

去年「浪漫台三線」地景藝術季串聯北中南共十個縣市,展演客庄文化。在東勢地段,吳哲銘與在地團隊推出「尋龍探圳-漫遊大茅埔」路線,將客家水圳哲學扣連在地信仰與物產,是近期大茅埔調查團將在地知識轉譯成創生元素的成功案例。

「客家人稱山為龍,龍神一直是客家族群中重要的精神信仰」,吳哲銘說。依龍神風水而開闢的「穿龍水圳」,是當地重要生活命脈,也是東勢客庄的精神指標。吳哲銘表示,當地居民對信仰的虔誠,從對水圳的生態友善中可以看出,今日東勢地區的水圳裡仍可見到不少黃金蜆、蝦虎魚、沙鰍、石田螺等水質指標生物。

吳哲銘直接帶領遊客走進水圳感受乾淨水質,展示水裡的黃金蜆,以此推廣當地物產。 圖...
吳哲銘直接帶領遊客走進水圳感受乾淨水質,展示水裡的黃金蜆,以此推廣當地物產。 圖/吳哲銘提供

因此在浪漫台三線的漫遊大茅埔活動中,吳哲銘帶領遊客直接走進水圳,導覽客家水圳文化,也透過乾淨水質替東勢地區水果背書,以青銀共創之力替當地不擅行銷的老農推廣產品。未來他也希望打造大茅埔地區水品牌,讓結合當地信仰與生態的文化特色能被更多人看見。

青農拚有機柑園 產量少1/10也不後悔

振東柑園第三代返鄉青農趙子維,與家人一起努力打造有機柑橘園地。 圖/趙子維提供
振東柑園第三代返鄉青農趙子維,與家人一起努力打造有機柑橘園地。 圖/趙子維提供

「振東柑園」在東勢栽種柑橘超過一甲子,第三代趙子維是不折不扣的返鄉青農。三年前返鄉接手經營果園。振東柑園的有機品牌「幸福橘子」,是台灣當今少數堅持有機的柑橘品牌。

「你如果上網查有機柑橘,出來的應該都是我們家。」趙子維表示,因為柑橘病蟲害多,純有機經營會面臨許多挑戰,往往不會是農家種植的選擇。在振東柑園轉作有機的這十年期間,大約每年都會耗損15到20棵以上的果樹,產量不到過去的十分之一。因為產量實在少太多,趙子維笑稱,「這段時間感覺特別餓。」

新種的樹苗需要時間長大,不過即使轉型陣痛期已經持續7、8年,趙子維仍沒想過放棄,轉回保證產量的慣行農法。「轉入有機後,確實有感受到農場豐富性的增加,即使辛苦,也想讓下一代在友善天然的環境中成長」,趙子維說。

農場轉型期間,趙子維除了開發網路經營、調整銷售模式,也嘗試製作澳洲茶樹精油、蜂蜜等不同產品,希望透過產品多元化降低農場風險;他也與逢甲大學團隊合作USR計畫,將農場中的落葉枝條轉化為生物碳,並在果園中放置發酵槽,試圖透過實驗各種友善土地、共生共好的方法,找出農場生態的平衡可能。

即使施作有機農法後柑橘的產量減少、賣相也變差,但振東柑園對於環境永續的堅持並未動搖。這幾年,振東柑園甚至引進比單純有機更友善土地的BD農法,在農場中養蜂授粉,以更天然方式種植柑橘,期盼能打造出自給自足的永續農場生態體系。(推薦閱讀:食安農合BD農法 「順應自然,把主導權還給作物」

即使轉作有機種植有段為期不短的陣痛期,但振東柑園對於環境永續的堅持並未動搖。 圖...
即使轉作有機種植有段為期不短的陣痛期,但振東柑園對於環境永續的堅持並未動搖。 圖/振東柑園提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KNY台灣天氣.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 圖/陳坤助提供

地震速報App開發者陳坤助:災難當下,自助是首要

2020/03/18
現今大學除重視學術研究及教學表現外,也日趨注重如何跨域連結與合作,聚焦於社會公益...

「從校門裡開始改變社會」SDGs體質注入校園

2020/02/27
入口形象區,藉由多部影片傳達地球正面臨的危機。 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循環設計展開跑 下十年,擁抱一顆更永續的地球

2020/02/21
振東柑園第三代返鄉青農趙子維,與家人一起努力打造有機柑橘園地。 圖/趙子維提供

走吧回鄉!青年迴流「超高齡區」 顧創生也顧老鄉

2020/02/20
第三屆亞太社會創新高峰會「想響亞洲」 將對準六項SDGs指標,挖掘更多台灣社會創...

第3屆亞太社創高峰會 輸出台灣經驗「想響亞洲」

2020/02/19
水果有機驗證不易,在4年努力下,食安農合會員振東柑園成功栽種出BD有機椪柑。 圖...

食安農合BD農法 「順應自然,把主導權還給作物」

2020/02/15

最新文章

陳蔚爾渴求有一天,這個世界不再需要這麼多的眼淚和勇氣才能好好過下去,可以回歸平靜...

MeToo 事件是集體創傷 導演陳蔚爾勇敢發聲

2023/09/20
圖/女人迷提供

女人迷張瑋軒:企業落實多元共融DEI理念,別讓受害者一個人

2023/09/01
陳佳萱曾受邀參加歐盟中心辦理的青年之聲氣候變遷論壇。 圖/陳佳萱提供

永續青年陳佳萱-前進「缺水」帛琉,聰明「留水」

2023/08/23
在傳承的路上,以歌舞為筆,將傳統與現代交織成有血有肉的美麗篇章。 圖/古玉峰提供

古玉峰銜接傳統與現代,賽德克族青年唱自己的歌舞

2023/08/22
蔡文培成立「浪金山」品牌,連結產地與觀光、與在地業者結盟創生。 圖/張皓婷攝影

浪金山創辦人蔡文培:永續關鍵下一步,解答在青年

2023/08/01
圖/市民永續提供

市民永續靠區塊鏈技術 揪全民一起存碳「碳集」

2023/07/2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