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午餐自己種 偏鄉小校獲新生
【營養午餐解方篇】營養午餐的問題不僅是營養午餐,通常關乎更大的飲食教育、對食物的認識。近年各方努力方向多從學校食農教育、認識當令當地食物著手。不僅在學校做食農教育、在家也可過遊戲、繪本和孩子談食物。
自己的午餐自己種!台中市外埔區馬鳴國小學生數不足100人,校長李勝億5年前推動食農教育,承租校園旁荒廢的農地,帶領全校學生自己種水稻,收成後當成營養午餐的白米,種稻成為校園特色,也吸引學生回流。
農業區孩子沒有務農經驗
台中市教育局去年起,擴大辦理食農教育,目前全市326所高中、國中到國小,共有100所學校投入;市區學校在屋頂開闢菜園,郊區學校在閒置校地上種菜、種稻,有的則辦理烹飪課程,教學生認識真正的食物。
馬鳴國小位於外埔區,全校包含幼稚園只有90名學生,當地早期以種植稻米為主,出身農家的李勝億到任時,為了加強學習資源,承租校地旁的荒廢農地,利用寒暑假發展食農教育,教學生種水稻,增加農事體驗。
學校老師說,外埔區雖是農業區,但多數學生都沒有務農經驗,第一次下田插秧,孩子對踏進冰冷、濕滑的田地,感覺到害怕,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不僅駕輕就熟,甚至種田種出興趣。
每年收600公斤白米 營養午餐好好吃
李勝億說,第一年只有4成學生報名,耕耘到去年已有9成學生報名,每年可收成600公斤白米,主要用於營養午餐使用,可供應25%需求,還有部分用來義賣,讓學生學習行銷能力。
有學生說,從插秧到收割、碾米等,最後變成營養午餐的白飯,自己種的稻米,每口吃起來都有滋有味;對於吃什麼食物更有想法,也知道怎麼吃才會健康。
李勝億說,每年寒假、暑假種田,學生即使放假也得從早到晚在學校,3月農閒就種植莧菜、空心菜、小黃瓜與茄子等,利用蔬菜收成時,舉辦校際親子烹飪大賽,讓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
李勝億說,馬鳴國小學生不斷流失,投入食農教育後,孩子開始懂得真正的食物,也影響到家長與社區;去年有4名外地學生轉入就讀,今年有7人,成為學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