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足賽事該改期了?極端高溫可能導致北半球夏季無法再踢足球
剛在美國結束的2025年國際足總俱樂部世界盃(FIFA Club World Cup,以下簡稱世俱盃),由來自6大洲、32支隊伍角逐冠軍,但頂著高溫在足球場上奔馳90分鐘,恐怕連職業足球員都難以承受。隨著全球氣溫持續上升,科學家警告,在北半球夏季舉辦世俱盃及其他足球賽事,對球員與觀眾而言已經越來越危險。
本屆賽事於6月14日至7月13日在美國盛大展開,但為期一個月的賽事期間,卻遇上熱浪襲擊美國許多地區,讓球員與球迷面臨嚴峻的高溫考驗,這也為2026年夏季將繼續由美國、墨西哥與加拿大共同主辦的第23屆國際足總世界盃(FIFA World Cup,簡稱世界盃)敲響警鐘。
高溫警示!足球界將無法忽視氣溫帶來的潛在危險
自1930年首屆世界盃以來,在6月至7月舉辦足球錦標賽已成傳統。然而,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數據顯示,從1930年至2024年,全球6月、7月與8月的氣溫平均已上升了1.05℃,且自1990年代開始,暖化的速度正在持續加快。
1930年到2024年,北半球6月、7月、8月的平均氣溫變化。資料來源/NOAA
氣候科學家認為,進行足球等高強度戶外運動時,必須將這項氣候因素納入考量。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氣候學家Friederike Otto表示:「如果想要踢10小時的足球,就必須選在清晨和深夜時段。」否則球員和球迷可能出現熱衰竭、中暑等熱傷害,嚴重者還可能因此死亡。
熱穹籠罩賽場 2025年世俱盃面臨高溫考驗
今年世俱盃賽事期間,美國中部與東部上空恰好出現高壓「熱穹」,導致許多地區的氣溫飆升至32℃以上。國際足總也因應極端高溫提出應對方案,包括增加比賽中的額外休息時間、提供更多場邊飲水,以及使用風扇、遮陽設施為球員休息區降溫。
儘管如此,切爾西足球俱樂部的中場球員Enzo Fernández仍表示,高溫令他感到頭暈,並呼籲國際足總明年世俱盃避免安排在午後開球。
馬德里競技俱樂部的中場球員Marcos Llorente在對陣巴黎聖日爾曼足球俱樂部的比賽後也說:「天氣非常熱,我的腳趾很痛,甚至連腳趾甲都很痛。」
對此,國際職業足球員協會(FIFPRO)已發出警告,聲明指出2026年世界盃的16個主辦城市中,有6個城市將面臨「極高熱壓力風險」。國際足總主席Gianni Infantino則針對高溫疑慮做出回應,表示明年白天的賽事,將在有頂棚的體育場舉行。
依照目前的高溫趨勢,到了2030年由西班牙、葡萄牙與摩洛哥共同主辦的世界盃,極端高溫問題可能只會變得更加嚴峻,因為3個主辦國於今年夏季所紀錄到的最高溫度都已飆破40℃。
然而國際足總卻在內部評估時,淡化2030年世界盃的熱風險,聲稱「根據目前全球、地方氣候的發展,天氣狀況雖難以預測,但不太可能影響球員或其他參與者的健康」。
熱傷害風險逐年升高!體育賽事不再適合辦在夏季...
在一天中最熱的時段,暴露於陽光下進行90分鐘足球比賽,對身體的危害相當嚴重。坎培拉大學(University of Canberra)的Julien Périard表示:「當球員出現高熱症狀時,心血管壓力也會增加。」
Périard進一步解釋,如果核心體溫過度升高,可能會引發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illness),導致肌肉痙攣、熱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的教授Ollie Jay曾協助制定澳洲網球公開賽政策,他指出,2023年運動員與一般民眾在進行基本體能活動時,面臨中度或更高熱風險的機率,比1990年代增加了28%。
現在,包括奧運馬拉松或田徑世界錦標賽在內的許多夏季體育賽事,紛紛將開賽時間調整至清晨或深夜,以降低熱相關的疾病風險。不過,足球比賽卻很少在清晨開球,因為世界盃賽程安排往往以歐洲電視觀眾的觀看時間為優先考量。
英國里茲大學普里斯特利氣候未來中心(Priestley Centre for Climate Futures)的主任Prof. Piers Forster也提醒,「隨著時間推移,若不考慮更激進的措施,風險將越來越大,例如在冬季月份或更涼爽的高緯度地區比賽。」
氣候變遷對全球體育賽事帶來的挑戰已不容忽視,不只足球這項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安排其他戶外體育賽事的時間與地點,將成為越來越迫切待解決的議題。
參考資料:
- AP,(2025年7月17日),How climate change could force FIFA to rethink the World Cup calendar
- AP,(2025年6月25日),Players and fans at the Club World Cup are coping with high temperatures as a heat wave hits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