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地續命】當小米不被遺忘...有人返鄉,有人保種,一種源於土地的文化力量正在發芽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2023年國際小米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認定小米是一種能調適氣候變遷的糧食,耐旱的作物特質與減少進口依賴,是未來糧食危機的理想解方。而在台灣,小米是部落族人的重要作物,緊緊連結著文化與土地的關係,但卻鮮少出現在日常的雜糧選項中,甚至小米的種植面積不到70公頃。
「小米和芋頭這類食物,都是部落老人家在吃的!」在部落裡,大概青年、中壯年的族人都留著這般記憶,大家習慣了稻米作為主食,在外來者的文化印象中,小米反而多出現在觀光美食、紀念品,而在部落的原生記憶,族人們也沒有留下太多足跡。
返鄉,填補空缺的小米土地記憶
在台東南迴沿線的金崙鄉,「力卡咖啡」是許多來往旅客會停留的地方,堅持使用在地食材,小米自然地融入了甜點和貝果之中,外帶也要求使用環保餐具,這些友善土地的選擇,都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5歲的咖啡廳老闆謝政義,其實是一位魯凱族的返鄉青年,離開部落十幾年,在台北當職業軍人,後來因為一張「媽媽跪著採收小米的照片」觸動了他,意識到小米的記憶不一樣了,「以前我外婆是站著割小米!」如今小米的收成不但大不如前,也跟過去生長的型態有所落差,他驚覺土地的生命正在流失。
年輕人外移到城市工作,部落也需要賺錢維生的農作,越來越少人吃小米,也越來越少地在耕種小米。謝政義說因為顧小米比較費工,要花人力驅趕小鳥,他媽媽雖然還在種小米,但到了收成期間,寧願先去換工採收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小米就成了容易被遺落的作物。
除了像謝政義這樣的青年以外,45歲的中生代林建中,早在20多年前返鄉,現在擁有一間「率馬企業」,專門在部落契作小米、紅藜,替這些部落農產尋找產銷通路。
林建中回想起25年前,當時還在做社區營造時,他們的部落(拉勞蘭)就開始以找回小米為根本,進行部落的文化復振,「我以前還真的從來沒吃過小米!」可見小米在部落消失了好一段時間。
林建中近年來與慈心基金會一同合作,把小米慢慢推廣進地方校園。基金會在花東長期投入建構六級化產業鏈,執行長蘇慕容認為小米深植了土地許多內涵,部落間流傳下來很多不同品系的小米,但隨著部落老化、產業鏈消失,小米的多樣性也漸漸流失,為了讓小米多一個續命的機會,他期待有更多人回來傳承,把小米種子保留下來。
改善貧乏的土地 找回小米為中心的食物森林
謝政義返鄉的第一件事情,其實不是開咖啡廳,而是跟家人借了一塊田地,希望能回應當時看見小米的觸動,嘗試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找回部落土地的生機。
「我開始看書找資料、去部落看老人家的田。」謝政義提到,向老人家挖掘小時候的記憶很重要,因為到了母親輩的環境,當時剛好處於經濟起飛的年代,大家都習慣了使用農藥、化肥,當媽媽沒有錢買肥料,小米就長得沒那麼好,這讓他十分困惑:有沒有慣行以外的作法?透過部落老人家的土地記憶,他漸漸找到了答案。
謝政義先從種植花生開始實驗,效仿部落傳統的耕作方式,多樣種植、採行輪耕,不只照顧作物本身,更重視「養土地」的過程,像是用天然的方式維護土壤的微生物,活化土層。最後到了收成期,因為他的田地有多元作物,沒有受到嚴重蟲害的影響,採收的花生更經過了奶奶的認可「這是小時候才有的味道,吃起來會回甘!」
「因為土地貧乏,好像種什麼都長不太出來。」謝政義返鄉從事農作有了這樣的體悟,而林建中在部落契作小米,同樣也看見了部落土地有如「食物森林」的自然智慧,一塊土地上面出現很多傳統作物,而且種植小米的同時,也促成了土地輪作,像是種植豆類就可以形成土壤的固氮作用,多元作物的養分都會漸漸回餽土地。
保種運動 從上一代珍視自己的小米開始
除了從部落老人家身上找回耕種方式、慢慢把富饒的土地養起來,小米若要存續在部落之中,還需要喚起部落人的保種意識。
林建中回想剛開始在部落先從共管田開始做起,感嘆「當初要找回小米最難!」不但同輩的人幾乎沒有種植小米的經驗,就連老一輩對種小米也沒有很認同,「我種稻米就可以吃飽,為什麼還要種小米?」隨著部落經濟型態的轉變,自然會漸漸放棄種小米。
幸好台東排灣族的部落,還有在堅持傳承小米的家庭。「我們的黑色小米已經是第五代了!」居住在土坂部落的廖新妹,自豪地看著自家田裡的小米。在廖新妹的田裡,種植著很多不同品系的小米,她指著特殊形態的小米說「這個有三隻腳很可愛,擺在一起像花裙,可以拿來做標本。」
「我媽媽常說,我們沒有種子了怎麼辦?」廖新妹說透過慈心基金會參與了保種計畫,把兩成的小米種子留在種苗改良繁殖場,替他們的擔憂找到了出口。她們採收時會把顆粒飽滿、最好的小米種子留下來,打上兩結綁成繩束的小米串、再寫下名條,代表是拿去保種的小米,到時候需要種子時還可以從改良場拿回來繼續耕種。
慈心基金會從2019年在南迴投入保種運動時,發現「老人家覺得沒人要就不種了,卻沒有想到,原來小米這麼珍貴。」蘇慕容說,這些年在保種的過程中,長輩開始會去找記憶,七嘴八舌地談起不同種的小米,引發出更多部落的生活情境,這是因為保種而帶來的轉變。
廖新妹說種小米很不容易,不但要看氣候,還要防治病蟲害、趕小鳥,甚至連除草都很容易因為誤認雜草,把小米苗錯誤拔除,「沒有年輕人幫我們、也沒有辦法請,因為要挑距離、學很久才會分辨」不同於其他作物,小米需要花費更多心力才會有所收穫。
「老人家吃到才說是以前的味道,他們很感動!」即使充滿挑戰,但廖新妹有信心,一定要繼續傳承小米,讓台灣原生種味道的感動持續下去。
小米種子留下了然後呢? 重建下一代「體驗」的經驗
為了傳承,保種不只發生在田野間,更前進到了校園裡,林建中除了做產銷,更重視食農教育,「小米不是為種而種,還包含了原住民生活的步調、傳統祭儀。」他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部落還保有祭儀,不過看不到真的小米,顯見作物雖然存在,但卻沒有揉合進原本的文化裡。
林建中提到,小米在分類上屬於文化作物,「文化作物」的特色在於作物與文化是一體的,所以不能只單追求種植面積與產銷量,文化還需要親身體驗,所以對於老一輩的人,要喚起他們對小米的記憶情感;對於年輕一輩的人,要真實去感受原本就很陌生的作物。謝政義就與慈心基金會合作,化身綠色主廚進校園,讓力卡咖啡的招牌貝果融入小米,教小朋友做創新料理、認識小米。
謝政義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他實際下過田、也加工升級農作物,發現重點在於要讓人認識小米,才會讓小米存續。他也會與地方單位合作,帶小朋友去田裡採收小米、體驗雙腳脫粒、自己手作小米湯圓,完整的了解小米從作物到生活的歷程。
「小朋友說,要把小米貝果帶回去給阿嬤、姑姑吃,因為他們沒有吃過!」謝政義想起小朋友的回饋,令他十分感動,小小的行動串聯起了年輕世代與長輩世代的文化連結。
仍難見返鄉潮 但卻返回了土地的多樣性
「不是所有年輕人都像我們一樣,很多人都是回來充電,然後又離開了。」謝政義也感嘆,要年輕人返鄉生根是一條很長遠的路,但他很堅持想做不一樣的事──讓更多人理解友善土地,即使人沒有返鄉,也願意去支持友善土地。他在校園教做小米貝果時,就會時時提醒小朋友:「我們都要吃這些東西,那是不是也要讓土地吃好的東西?」
慈心基金會這些年來與台東部落的農友合作,除了持續推廣有機農業的核心理念、協助農友取得認證,因為小米,也看見了作物能有更多元的內涵,有機不只是生產而已,而是講求人與土地的關係,蘇慕容說「倒不是去輔導他們,而是把對土地好的事情連結起來,彼此交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