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逃走中真實上演!京都觀光過熱 年輕人紛紛「脫京」已蟬聯14年遷出冠軍
京都祇園四條街道和建築充滿歷史韻味,民宿、飯店一間接一間開幕,但外國人直接在商店或民宿前席地而坐,抽菸休息,再留下垃圾。有京都人說,他年邁的母親已經不敢搭公車,怕被撞倒,也不再去四條通或百貨公司。京都的現況,正是日本「觀光公害」的縮影。
日圓貶值 國外旅客短期間暴增
過度旅遊是全球性問題,日本更因日圓貶值,從國外來的旅客在短時間暴增。前年外國觀光客2500萬人次,去年高達3686萬人次,創統計史新高,增幅驚人,2025年預估會突破4000萬。
日本經濟新聞分析,初次到日本的外國遊客,過度集中在少數縣市,造成觀光公害,例如能眺望富士山大景的山梨、靜岡以及神奈川的鎌倉是初次必訪的前10名。
前10名中,48%會到京都玩,2成會二訪,難怪去年京都府國內外觀光客為創紀錄的8425萬人次,且大多擠向京都市。
京都旅客 去年估有5千萬人次
推估2024年京都市有高達5606萬人次觀光客,外國人破千萬人次也是新高,比前年增加5成以上。去年11月跟團前往京都的台灣人周先生說,行前有人多的心理準備,但真正到了當地知名景點、寺院擁擠的程度,「超乎想像,太可怕了」。
京都嵐山著名的拍照勝地嵯峨野竹林小徑,被旅遊書喻為「心靈寧靜的綠色隧道」,實際是人聲鼎沸;前往清水寺的清水坂人潮一波接一波,有日本人,也有許多歐美、台灣人等外國人。
沒淡旺季 本地人生活喘不過氣
外籍遊客擅闖住宅區、不客氣地跟拍藝妓、席地喧嘩、在莊嚴寺院前卿卿我我,不守規矩的行為,致旅遊品質下降。最可怕的是,外國人來觀光不分平日假日,沒有淡旺季。京都本地人說他們的日常生活,痛苦到快喘不過氣。
一位京都市民說,他有時候要搭公車前往衣笠一帶,得坐提前半小時的車,否則會遲到。外國人把行李箱帶上公車,甚至坐在通道中間的階梯上。
居民採買的超市、超商貨架常被民宿客人搬空,在地人才去的私房小店,被觀光客擠爆。當地人能做的,是減少出門。周先生也說,那次的旅行,除了店員、工作人員等觀光從業者,他幾乎沒看到本地居民的活動。
房價太高 京都年輕人連14年減少
腦筋動得快的人,來此投資民宿,市中心的房價、租金節節高升。NHK報導,在二條城附近、離地鐵站走路10分鐘的新成屋,價格已破億日圓。銷售人員說,來參觀樣品屋3、4成是京都府以外的人,50歲以上的人來買第二間房,也有人想置產方便來度假,但幾乎沒有20、30歲的家庭來賞屋。
因房價被炒到不合理的高,年輕夫妻生孩想換屋,只得「脫京」,搬到臨近的滋賀縣大津市、草津市等地。這幾年,這個年齡層的人口,遷出大於遷入。京都府蟬聯14年,是全日本人口減少最多的城市。京都府2024年約252萬人,比前一年大減15000人左右。
國旅不振 日本人不想去景點人擠人
「脫京」的,不只是居民。日經報導,去年造訪京都金閣寺的日本人數比前年下滑。用手機訊號觀測人流,去年11月至12月中旬,金閣寺增加近3成外國遊客、日本客減約2成;「哲學之道」增43%外國人,日本人減14%,北野天滿宮、渡月橋、伏見稻荷等熱門景點,也有相同傾向。
國內住宿 日本客連11個月萎縮
京都市觀光協會說,住宿的日本客人持續衰退。受物價漲、旅宿費變高,加上外國遊客增加訂房難度等多重因素,讓日本人對人擠人的景點敬而遠之。不僅京都,日本觀光廳公布3月的日本人國內住宿,連11個月萎縮,顯示日本人對國旅卻步。
部分地方政府著手觀光客總量管制。山形縣的銀山溫泉,去年冬季管制一日開車往返的遊客,要求在人潮擁擠時段,需預約接駁巴士轉乘進出溫泉區,每小時乘車上限150人,控制到訪人數。市府負責人表示已見成效,積雪路上的拋錨車與路邊違停情況減少。
京都市則致力於分流,加強宣傳人潮較少的地區觀光,去年秋季前往京北、山科、西京等市郊的日本旅客人數,已較前1年增加。
以價制量,可能是一種解方。
以價制量 學者對雙重價格態度保留
京都市擬明年起住宿稅上限額調升10倍,東京都也宣布年底前修改徵收規定。兵庫縣姬路市曾提出姬路城要對外國觀光客收更高的參觀門票。立教大學副教授西川亮對日經指出,根據一份民間調查,近7成受訪者贊成實施雙重價格制度,但將收費依據用「外國人」與「日本人」區別,涉及人權等多重觀點,必須更加謹慎。
他說,若日本真的考慮推行雙重價格制度,有多項憲法與法律障礙必須克服。姬路城也改為2026年3月起,導入市民與非市民的雙重價格,僅對外國人加價的方案已經擱置。
西川亮表示,海外研究發現外國人往往對雙重價格制度感到不快,可能造成「日本對外國人不友善」的印象,進一步影響觀光滿意度。從中長期來看,也可能傷害日本觀光產業,與國際觀光本來的價值有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