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野到文創:花蓮「女仕女事」田裡復育苧麻、重振部落編織工藝

性別平等 體面工作和經濟成長

位在花蓮的溪口部落的女仕女事工紡,一進門就能看到工作夥伴正在用線編織成織帶,而這些線都是利用植物「苧麻」的纖維製作的。回到家鄉的Ahi與夥伴O’ol要一起利用休耕的農地來復育苧麻,並利用「刮麻取纖」的方式將線處理後,再經由草木染上色,編織成織帶、桌巾等文創商品。他們也設計了體驗活動,讓大家可以DIY織布也能親自種植苧麻。除了能增加額外的經費,也帶動了部落的觀光發展,讓更多人認識在地原住民文化。

女仕女事創辦人Ahi與織者共同討論,進行織布的工作。 圖/鄭惠庭攝影
女仕女事創辦人Ahi與織者共同討論,進行織布的工作。 圖/鄭惠庭攝影

Ahi大學時期就讀土地相關的科系,並且出社會之後進入公家機關工作,回到部落結識了夥伴O’ol,當時O’ol正在正在進行織布的研究,而她也發現花蓮溪口部落缺乏就業機會,因此O’ol討論後決定重新復育苧麻,苧麻作為原住民傳統中最常用的編織布料,兩人決定以此為發展,傳承原住民傳統文化,從種植一直到織布,才發展到現在的整個文創產業。

復育苧麻的契機與理念

在早期原住民的手工藝中,布料、服飾大多是苧麻製成的,不僅是生活所需材料,也象徵原住民與自然的連結。但隨著技術進步,利用苧麻做手工也漸漸變少,加上苧麻制線的過程也較繁瑣,也逐漸被棉線、尼龍線等取代。於是Ahi和O’ol希望能利用休耕很久的農地,把苧麻復育起來,復興這項原住民傳統技藝。

Ahi認為,「做文創要把原有的那個文化的底蘊,然後要怎麼去創意作為一個商品,才叫文創。」於是在部落發展協會的協助下成立了「女仕女事」,希望在做文創的同時並扣合部落在地議題、文化教育還有經濟產業的發展。

他們利用約300坪的面積的土地,移植栽種不同品系的苧麻。Ahi說在復育苧麻的過程並沒有遇到什麼大困難,因為苧麻生命力強的特性所以很容易種植,野生苧麻在山上也能見到,而且苧麻只需種植一次就好,只需要進行後續的田間管理和採收。

該如何分辨苧麻?Ahi說:「最間單的方式就是它正面是綠色但反面是白色的。」苧麻平均一季會採收一次,最好的生長狀態是在春天和秋天,因為雨量和太陽剛剛好,如果遇到颱風淹水的情況,就會把他剪掉讓他重新生長,等到下一次再採收。

除了復育外他們也希望能將苧麻推廣出去,所以也開設了體驗課程,讓大家來到這能更認識苧麻。工藝體驗讓大家能在這親自體驗如何用線織成布、織帶;農事體驗則是能讓大家體驗種植苧麻、採收等過程,除了帶動部落的觀光產業發展來增加收入,同時還能推廣在地原住民文化。

從苧麻變成線材

除了好種植外,苧麻可以生長到200公分加上纖維很長,所以非常適合用來製作線材,苧麻麻皮上的纖維就是線材的主要材料。首先會使用「刮麻取纖」的方式來取出纖維,利用竹片把麻皮刮掉,將裡面的纖維取出來。第二步是「揉麻」,搓揉後讓纖維變得更柔軟。再來是「洗麻」,放入水中洗去雜質,接著需要晾曬大約一個月的時間。

當曬乾後會進行「順絲」和「捻線」,將一根一根的纖維接起來。過去會利用手工的方式去接線,但Ahi說:「現在因為工作效率的關係,我們現在是用國外引進過來的技術,用機器來製線。」製作好的線會用火將毛絮燒掉,之後就會開始「煮線」,目的是讓線材變得更乾淨才有利於之後的上色。

在女仕女事工紡裡,各種顏色的線都是利用草木染的方式來染色的。像是粉色是用茜草的草根、粉棕色用的是檳榔籽、藍色則是用藍染等,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來染色,完成後的線材就能用在後續的織布上。

線材也會根據後續的作品去選擇顏色和線的特性做搭配,會做成織帶、窗簾、桌布等,線材所以也會因為採收的苧麻不同而有不同的軟硬度。織布主要會用「平紋織」的方式來織布,利用機器上的經線和梭子上的緯線,透過線的縱橫交錯來製成。女仕女事工紡的工藝師說織布很重要的是「線能打緊就打緊」,因為這樣才能讓線更緊密,減少縫隙。

從苧麻植物到製成纖維製線的過程和步驟。 圖/鄭惠庭製圖
從苧麻植物到製成纖維製線的過程和步驟。 圖/鄭惠庭製圖

苧麻體驗活動

Ahi從2020年開始,為了推廣苧麻編織這項工藝,開設了體驗課程以及遊程,每個月都會開設編織體驗課程,教導苧麻製線的過程、體驗織布的辛苦,一年平均有300人次參加,前往參與課程體驗的年齡層非常廣,從國小到社會人士甚至連長者都有。

而遊程的部分雖然從未主動邀請其他單位,但是看到廣告的學校單位以及政府單位經常主動接洽Ahi。在遊程的部分包含部落走讀以及農藝和工藝體驗課程,再搭配部落傳統飲食,將原住民文化推廣出去,甚至Ahi能夠客製化遊程,為每一個想體驗的團體制定出符合需求的行程,而體驗課程則是專注在編織方面,讓想學習編織的人能夠更深入的體驗。團隊內的女仕每一位都能夠成為講師,在工藝及農藝課程都能夠很好的將知識分享出去。

目前女仕女事主要產出的文創商品都是家飾的部分,例如窗簾或是桌巾,並且將原住民文化中的苧麻作為編織材料結合進作品當中,Ahi認為作品當中需要有文化底蘊才是一件有價值的作品。而女仕女事擁有許多從不同部落來的織者,因此每個部落就會有不一樣的編織技藝,而在這種多元的環境下,會有更多不一樣的發想能夠應用在作品之上。

女仕女事的初衷

Ahi說,女仕女事的初衷之一就是永續發展。一開始由於部落發展協會缺乏經費,因此草創期只能通過向政府提案計畫取得資源,她希望未來團隊有更多的收入能夠提供更多工作及學習的機會,並且在人力充足的情況下也能夠進入校園推廣苧麻文化。

她認為現在團隊在做的事情就是早期原住民女性在做的事情,例如種苧麻、務農、織布,將這些傳統原住民女性文化傳承下來,早期的原住民女性能夠一個人獨自從種苧麻到製成家具做好,開設的體驗課程以及遊程也能夠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然而到了現在由於他們在做的是文創,因此無法單靠一個人完成,需要靠每個人專注在自己的部分,才能夠顧好商品的品質,並且也能夠讓團隊走得更加長遠,雖然目前的團隊夥伴可能會來來去去,然而女仕女事還是會一直維持著。

目前團隊內的伙伴都是原住民,但是將來希望能夠走向國際,容納更多文化及元素。另外Ahi表示,原住民自立自強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政府將原住民當作弱勢族群,然而她並不這麼認為,原住民擁有自己的文化以及特色,因此沒有必要依靠他人。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種苧麻 織苧麻 Ahi重振部落編織工藝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12.jpg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蜜糖做肥料?葵花油做農藥?青農自製資材護土地 要讓親友吃得安全

蜜糖做肥料?葵花油做農藥?青農自製資材護土地 要讓親友吃得安全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

花藝也可以很永續!「藍花手作」用枝椏取代塑膠 創造可自然分解的友善花藝

花藝也可以很永續!「藍花手作」用枝椏取代塑膠 創造可自然分解的友善花藝

展覽帆布不浪費!日常經典回收展覽輸出物 製成環保商品、重新融入日常

展覽帆布不浪費!日常經典回收展覽輸出物 製成環保商品、重新融入日常

最新文章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

用在地征服百老匯!台灣牽亡歌陣音樂劇「勸世三姊妹」 用原創台味敲開國際門

用在地征服百老匯!台灣牽亡歌陣音樂劇「勸世三姊妹」 用原創台味敲開國際門

僅12名學童參與...百年活動「美濃字紙祭」參與度低 敬字惜紙文化難傳承

僅12名學童參與...百年活動「美濃字紙祭」參與度低 敬字惜紙文化難傳承

台灣砸百億投入「地方創生」...今年邁入第7年 3.0是進步還是原地踏步?

台灣砸百億投入「地方創生」...今年邁入第7年 3.0是進步還是原地踏步?

苦瓜葉煮泡麵會變好吃?土人蔘是什麼味道?與恆春半島小農來一場葉菜盛會

苦瓜葉煮泡麵會變好吃?土人蔘是什麼味道?與恆春半島小農來一場葉菜盛會

舞動希望...南亞海嘯20年 印尼亞齊青年用霹靂舞擺脫災區標籤

舞動希望...南亞海嘯20年 印尼亞齊青年用霹靂舞擺脫災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