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釀鹽害-越南農夫轉行,不種田反而賺錢了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廣袤的湄公河三角洲過去是一塊塊綠油油的稻田,近年來因氣候變遷飽受鹽害,未料卻促成當地的「全民養蝦潮」,2020年創下37億美元的蝦子出口額,外界持續看俏後市。

任何料理只要加上蝦子,鮮甜味立刻大增,這一帖畫龍點睛的「提味秘方」也是越南賺取外匯的大功臣。據統計,2020年越南全國共有508家蝦類出口企業,銷往全球135個市場、出口額達37億美元。

越南目前已是蝦子重要出口大國,而坐擁13省市、總面積超過390萬公頃的湄公河三角洲則是越南養蝦重鎮,包括金甌省(Ca Mau)、檳椥省(Ben Tre)、薄寮省(Bac Lieu)、朔莊省(Soc Trang)等都是養蝦大省。

細究這股「全民養蝦潮」與氣候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氣候暖化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使得湄公河三角洲區域的土壤鹽化,淡水取得也愈來愈難,此一擁有「越南糧倉」美譽之處,農民生計日漸遭受衝擊。

隨著氣候變遷問題逐步加劇,擁有1730萬人口的湄公河三角洲在2009年至2019年間的人口零成長,且有逾130萬名民眾為了躲避天災遷至胡志明市或外地,留下來的農民為了生存,紛紛把欠收的稻田轉闢為蝦池。

越南台商陳信銘在湄公河三角洲養蝦,並供貨海底撈、摩斯漢堡等。他憶及「全民養蝦潮」時說,以前從胡志明市搭機到金甌省時,飛機降落前放眼望去都是稻田,大約5年前,映入眼簾變成一座座養蝦池。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路透社引述世界銀行(World Bank)預測指出,光氣候變遷這項因素至2050年就可以讓越南國民所得減少3.5%。出口蝦子則可以稍稍減緩橫擺在越南眼前的經濟壓力。

去年是越南蝦類產品證明創匯能力的一年,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肆虐下,相關出口一開始受疫情波動,最終靠著比泰國、印度這兩大蝦子出口國更為優異的防疫成績搶市,出口額逆勢成長12%。

業界持續看旺越南蝦子的出口表現,越南水產加工和出口協會(VASEP)指出,2021年1月,水產品出口額約達6億美元,年增19.6%,其中,蝦類出口繼續成長,外界預測,2021年全年出口有望達44億美元、成長19%。

越南政府也為蝦子養殖設立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至2025年蝦子的出口額要成長超過兩倍,達到100億美元。為衝刺目標,湄公河三角洲區域的各地方主管機關也舉辦訓練課程、提供優惠貸款等利多。

目前在檳椥省養蝦面積達50公頃的陳信銘正準備將養蝦腹地擴充至其他外省,以期總養殖面積能達到200公頃,由於越南政府鼓勵農民與企業合作,讓他在土地承租上更為順利。

陳信銘觀察,有些大型企業還會與當地的養蝦人家契作,收購小型養蝦戶的蝦子,一家大企業就能「餵飽」上千家個體戶,並給予技術輔導。由於養蝦利潤比種稻好,農民生活有明顯改善。

「全民養蝦潮」創造了許多利益,「光剝蝦殼就能創造許多就業機會」。 圖/unsplash
「全民養蝦潮」創造了許多利益,「光剝蝦殼就能創造許多就業機會」。 圖/unsplash

陳信銘認為,「全民養蝦潮」意味雨露均霑的利益,「光剝蝦殼就能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例如當地婦女家務之餘就在門前剝蝦殼,有些大企業則是會將蝦子載到社區定點,再號召、組織閒暇居民前來剝蝦殼。

目前越南的勞工最低薪資依區域別共分4區,介於442萬至307萬越南盾之間。陳信銘說,一名「兼職」的剝蝦工,一個月平均可領1000萬越南盾(新台幣約1萬2000元),與前往週邊大城市打工的薪水不相上下,對家庭額外收入不無小補。

延伸閱讀

>>鯨鯊助漁村脫貧 菲律賓Oslob不再靠捕魚賺錢

>>村落重生「好深活」!原民田裡養文化,粒粒皆傳承

>>聰明吃魚才能「年年有鰆」-呷海鮮也是海洋文化!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作者文章

抓不勝抓!七堵山區非法鳥網未拆完 附近山頭又被設新陷阱

抓不勝抓!七堵山區非法鳥網未拆完 附近山頭又被設新陷阱

桃園虎頭山迎「國慶鳥」潮!鷹姿穩健:赤腹鷹今年過境數量與去年持平

桃園虎頭山迎「國慶鳥」潮!鷹姿穩健:赤腹鷹今年過境數量與去年持平

劃時代轉捩點!全球風力、光電發電量首超燃煤 開啟再生能源新時代

劃時代轉捩點!全球風力、光電發電量首超燃煤 開啟再生能源新時代

「菜金菜土」循環何解?高麗菜超種達紅色警訊 學者:跟農民賭一把心態有關

「菜金菜土」循環何解?高麗菜超種達紅色警訊 學者:跟農民賭一把心態有關

最新文章

從舌尖到衣角品味美好 優織隆攜手成真咖啡啜飲循環新日常

從舌尖到衣角品味美好 優織隆攜手成真咖啡啜飲循環新日常

北漂族溢出的鄉愁!3位彰化青年假日返鄉、親手修復60年代老宅 賣書也賣情懷

北漂族溢出的鄉愁!3位彰化青年假日返鄉、親手修復60年代老宅 賣書也賣情懷

【專欄投稿】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人聽!農民的「語言權」由誰定義?

【專欄投稿】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人聽!農民的「語言權」由誰定義?

7隻稀有「東方白鸛」飛來!彰化大城鄉重啟生機 擬打造東方送子鳥農產品牌

7隻稀有「東方白鸛」飛來!彰化大城鄉重啟生機 擬打造東方送子鳥農產品牌

【專欄投稿】讓不熟悉農業的人也買單!從「梓感農村文化節」看見農業轉型的新商模

【專欄投稿】讓不熟悉農業的人也買單!從「梓感農村文化節」看見農業轉型的新商模

辦公設備永續革新 台灣理光按下「雙軸轉型」快轉鍵

辦公設備永續革新 台灣理光按下「雙軸轉型」快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