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的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無貧窮

媒體的風格往往由受眾塑造,這種情況顯然使得中文媒體很難走向規模化經營並提升文化品味。一些媒體業者對此觀察得比較清楚:「華人群體的大部分,對中文傳媒的需求還是比較簡單的、淺層的。他們在這方面的需求,基本上還是在生活資訊、經濟資訊和周邊所發生的事情的領域裡,而高品味的、深度的中文文化還只是一個較小群體的需求。」

由於資金來源不同,媒體的受眾存在政治區隔,整個1980年代,中文媒體的黨爭、政爭現象都相當突出。不過這種局面與90年代以後的媒體價值一元化相比,更符合自由媒體原則。


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地位的日益重要,各國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增多,香港回歸日久、台灣島內政治生態亦發生重大改變,中文傳媒港、台、大陸三足鼎立並因政治觀點歧異而發生爭執的情況到1990年代已有很大改變。金錢讓它們消弭了爭端,成了服務於同一「恩主」的「侍從」。

1990年代:中文媒體逐漸向「祖國」靠攏

這一時期,中共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並形成「一國兩制」的構想,在全球60多個國家成立了100多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以消解「台獨」影響為主要目標。在政治環境與讀者群體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之後,眾多中文媒體為了生存,逐漸向「祖國大陸」靠攏,漸以刊登中國大陸的新聞與各種消息為主,價值取向發生極大變化。

但是,這種靠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文媒體的生存,因為華人當中,有一大批人不讀中文。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間來自大陸的華人,其中大多數人通過接受教育,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工作,早已融入網路世代,很少訂閱中文報紙。早期的港澳華人移民的子女(即第二代華裔),他們成長於美國的環境中,絕大多數對中文和中華文化很陌生,缺乏親近和歸屬感。中文媒體的生存越來越困難。

中文媒體相關人士承認:「今天在美國的中文傳媒,能夠做到盈利的,是很幸運的少數幾家。因為中文傳媒的規模和影響有限,欠缺媒體的主要經濟來源--廣告和投資,顯然就會困難。」

這種情況使得中國政府與海外中文媒體產生了一種特殊的供求關係,經濟實力日益雄厚的中國政府需要在海外對華僑統戰,並願意為統戰工作支付大量金錢;而中文媒體大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資金困難的問題。基於這種互相需要的「供求關係」,中國政府與海外中文媒體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形式也日益多元化。

一些聰明的中文媒體從業者預測:「在全球一片中國熱中,美國中文媒體豈能置身事外,如何積極扮演好中國媒體與企業進軍美國市場的橋樑與合作夥伴角色,恐怕是未來美國中文媒體發展的關鍵與機會。」《英中商報》首席執行官楊騰波毫不隱諱地說:「從某種程度上說,海外中文媒體的發展,也是中國全球影響力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這段話等於承認海外中文媒體就是中共延伸至海外的喉舌。

為了在眾多中文媒體中引起中國當局關注,相關負責人競相表達忠誠:「要發揮輿論工具的導向功能」,「大力宣傳和努力推動反獨促統(反對台灣獨立,促進大陸統一台灣)是我們海外中文媒體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

中文傳媒港、台、大陸三足鼎立並因政治觀點歧異而發生爭執的情況到1990年代已有很大改變。圖/報系資料照
中文傳媒港、台、大陸三足鼎立並因政治觀點歧異而發生爭執的情況到1990年代已有很大改變。圖/報系資料照

海外中文媒體為何願意向「祖國母親」靠攏?日本一位中文媒體從業人員參加第三屆「世界中文傳媒論壇」,回到日本後寫了一篇〈在冷靜與熱情之間〉,談了他本人對出席論壇的感受。

談到中國主辦方的熱情時,作者寫道:「海外人士在異國他鄉學會了低頭,學會了忍耐,乍一下回歸故園享受嘉賓待遇,還真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開會之外,武漢市政府精心安排了參觀活動,湖北省博物館裡的編鐘表演,武漢雜技團的絕活,天下第一樓黃鶴樓,武漢市管理得最好、讓溫家寶總理感動得落淚的社區,我們都一一觀賞或體驗了。」

與武漢同樣熱情的,還有會議代表們兵分三路的參觀之地,如廣東、江西、山西等地。

這種接待的效果顯而易見,與會者均「為海外中文傳媒這一世界傳媒中的『弱勢群體』,在中文的故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而歡欣鼓舞」,感動到開始想自己「能為這片廣袤的故土做些什麼?」。接下來,他對另一位參加會議的華人媒體作者文揚所持的「招安」說法不以為然,認為「與其說是『被招安』,倒不如說是海外傳媒主動『靠攏組織』。

已有事實證明,有『大陸背景』的海外中文傳媒聲勢更壯大,腰杆挺得更直些」,「我承認,主辦方對海外中文媒體有所期待,誰能說這種期待對海外辛苦經營的傳媒業者來說不是一個方向呢?這次論壇的主題很精練、很及時,……給正徬徨著的海外中文傳媒提了個醒,報導中國是我們永遠的主題,是生命力所在;以自己的方式報導『中國熱』,是最緊迫的課題。

在海外為中國說話,維護中國的利益不必羞羞答答,……的確,能夠讓五湖四海的同行手牽手,在世界範圍形成『中文網』,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

北京對海外中文媒體的紅色滲透

中國政府對海外中文媒體的控制,始於1990年代中前期,從現有資料來看,一開始滲透的,始於對香港的幾家中文媒體,如《星島日報》、《明報》等。自從中國政府通過改革開放積聚了財力之後,就開始通過資助或者直接出資創辦貌似獨立的中文媒體、中文學校,並鼓勵開辦各種華人社團,作為海外「統戰」的主要工具,並將這三者合稱為中國政府海外統戰的「三寶」。

所謂「統戰」是「統一戰線」的簡稱,當年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政治對抗時,曾使用「統一戰線」這套方法,爭取中間勢力的廣泛支援,其內容就是「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勢力」,通過「統戰對象」的口向外界宣布中共的聖明,獲得最廣泛的社會支援。中共建政之後,所有中國駐外大使館、領事館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從事「統戰」(統一戰線)工作,爭取盡可能廣泛的支持。

從1990年代以來,中共海外「統戰」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扶持中文媒體,塑造中國政府的好形象。中國官方一直認為,「世界上話語權的分配很不平衡,80%的資訊被西方媒體壟斷」,因此,中國政府從2008年開始,就大張旗鼓地全力推行「大外宣計劃」。這一計劃分為中、英文(含其他語文)兩大部分,以雄厚的金錢做後盾在世界各國穩步推進。

由於中國政府「金錢統戰」的結果,這些以「中國主流媒體在海外延伸」自命的中文媒體,「在辦報宗旨上秉承中國主流媒體的理念和觀點」,已經有不少日益偏離新聞自由的軌道,對中國的報導越來越與西方主流媒體的價值判斷相反。


• 本文摘自:《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 出版社:八旗文化

•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訂閱我們

* indicates required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63.jpg

八旗文化

一種可戰可耕的組織,一種融入與開放的ID,一種在地同時放眼外部的文化,而圖書只是載體。

作者文章

日常的中斷:地震發生那刻  他們的人生岔了出去

日常的中斷:地震發生那刻 他們的人生岔了出去

921地震的那一夜

921地震的那一夜

當災難觀光化 川震後的映秀與失去耕地的災民

當災難觀光化 川震後的映秀與失去耕地的災民

來自北京的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來自北京的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最新文章

碳信用計算方法遭質疑 研究:一項護林專案過於寬鬆

碳信用計算方法遭質疑 研究:一項護林專案過於寬鬆

紐西蘭將終止為期5年的「新石油和天然氣探勘禁令」

紐西蘭將終止為期5年的「新石油和天然氣探勘禁令」

歐盟風能、太陽能增46% 取代2成火力發電

歐盟風能、太陽能增46% 取代2成火力發電

各國承諾:「2030再生能源容量增2倍」但進度不如預期

各國承諾:「2030再生能源容量增2倍」但進度不如預期

【2024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2024趨勢洞察】全球環顧公司提出10大趨勢及因應建議

登革熱疫情延燒!全球357萬例確診 其中8成在巴西

登革熱疫情延燒!全球357萬例確診 其中8成在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