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中斷:地震發生那刻 他們的人生岔了出去

無貧窮

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災難」的閱聽者,在一格一格的災難報導中,感受悲劇、體驗生死、表達憐憫、暢談「災難啟示」,或轉發訊息、捐點物資捐點錢,但闔上報紙、切換頻道、關閉視窗或收起手機後,就再與自己無關。

今年日本311大地震邁向第8年,被撤離的居民在核災區擺放花束。 圖/歐新社
今年日本311大地震邁向第8年,被撤離的居民在核災區擺放花束。 圖/歐新社

災難,從各方面來看,都是有時限的。

一開始,新聞會二十四小時不斷,每天都有一些進展,而後是天天回放。從震驚到悲傷、從流淚到控訴,人類敵不過自然,但生命會戰勝災難。就像災難電影有其公式一樣,災難報導也有生命周期。

早在新聞衰退期,觀眾已率先撤退,回到日常,最後像是沒這件事發生一樣。對那些直接承受災難的人則不同,從地震發生那一刻起,他們的人生岔了出去,生活如同撞擊過度的板塊那樣,發生位移、錯動,生命掉落在斷層處。重建對他們的意義,不僅僅是追求一個安定、安全的家而已,還是回到日常的路途。

災難,就這樣封存在周年紀念

很少人能理解,重建並不意味著「復原」,而是重新打造一個別於過往的環境空間,承載新的生命與記憶。災難造成的斷裂,是不可逆的,不論多大的毀滅、多嚴重的打擊,城鎮與居民還是在時間流裡,一日過著一日,將每一天過成個平凡普通的日子,所有苦痛與傷害,也就拋到流逝的歲月裡。

只有到了「紀念日」,大夥兒才會想起那些曾經發生的一切,藉著儀式參與來提醒彼此──那些碎裂曾經存在。災難,就這樣封存在周年紀念裡。

而我就是個靠著「紀念日」接近過去與歷史的局外人。

幾日後的1月17日,我再次加入阪神地震的悼念行列。這一天是「阪神大地震災後20年」,媒體與當地人不採「周年」這個量詞,捨棄「紀念」這個用字,就怕這些字眼讓這樣的日子像個令人期待的慶典,失去應有的慎重與肅穆。

這種沉重與肅穆感,我在10年前就已感覺,這一天更是深刻體會──不到清晨5點,神戶市政府旁的東遊園地站人潮多到溢出,流過無人的商店街,再滑過長長的地下廊道,約莫得走上個10分鐘,才能到達會場。一路寂靜。我任著人群推動,探出地面時,只見天空飄著微微細雨,溫度逼近零度,打著傘花的人們仍持續湧進。

大夥兒手持蠟燭,逐一點燃廣場上的竹筒蠟油,只見叢叢火光閃成數條紅色火龍,竹筒上的刻字也燦亮浮現:絆、共生、互助、命……,這些字語彷彿咒語,劃開了暗夜。一張張凝重又平和的臉孔,也跟著清晰了起來。 就在此時,倒數的鐘聲叮叮響起,10秒一次倒數,直至5點46分「默禱」聲下,眾人低頭。

災後第21年,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

我和廖嘉展夫婦相約於他們下榻的旅館,這才知他們稍早也在儀式現場,卻因體力不復過往,早早撤退。「10年前,我們還爬到高處拍下儀式的盛況。太震撼了,什麼都不想錯過。但今天太冷,實在撐不住。」

廖嘉展投身社區營造多年,頗有成果,卻在1999年於埔里另起爐灶時,遇上百年強震。劫後餘生的經驗讓他們發願投入重建,試著復原這塊受傷的土地。2005年,他受邀到神戶參加阪神十年活動,被五十八根紙柱砌成的紙教堂撼動,便提議將這紙教堂轉移到台灣,作為台灣與日本地震社區重建經驗的交流中心。而這本屬於鷹取教會的紙教堂,也在九二一地震的10周年之際,在中台灣重新立起。

1999年2月廖嘉展在埔里成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7個月後,九二一地震震垮了一切。 圖/黃仲裕攝
1999年2月廖嘉展在埔里成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7個月後,九二一地震震垮了一切。 圖/黃仲裕攝

我們起身前往鷹取教會,阪神地震災間主持重建工作的建築專家垂水英司將引我們前去。

「九二一發生後,日本的每個大學都有派學者到災區做研究,一做就是5到10年。他們做事很細膩。雖然民間跟台灣一樣,發展有起有落,可是官僚系統很穩,就是因為太穩了,少了些創意跟生命力。」廖嘉展指了指月台前方等候我們的垂水英司:「所以他們很羨慕台灣。」

滿頭白髮的垂水英司沒有官僚的習性,為人親和,自稱到台灣許多次,都已經像個台灣人。此時,見他將隨身包包放在月台上,人卻遠遠離開,眾人不禁發笑,指著他的包包:「台灣人可不會這樣。」

我們轉了兩趟地鐵,才抵達鷹取教會所在的野田北站。鷹取教會在阪神地震中毀於一旦,卻沒擊垮神父神田裕的信心。他建立了一個暫時的收容中心,讓鄰近受災者與徬徨的外國人都能在此棲身,並發動志工援助災民,加強彼此連結,此收容所即為後來的紙教堂。

「這個地方因為有港有河道,所以有製鋼廠等工業,也就吸引很多外籍勞工在這裡生活。」對這一切都很熟悉的廖嘉展,在還沒走進教會前,就不斷向我解釋背景:為了讓外籍勞工和外籍配偶安心,神田裕付出很多心血,一直到現在,這個教會都還是外來者聚會的空間,甚至還經營了多語的廣播電台。

此時,鷹取教會門口有許多人聚集,一起搗年糕。對日本人來說,只有在節慶、祭典等重要日子才會有這樣的活動,在這樣災難創傷的日子行節慶之儀,卻是教會的用心:他們不希望以負面看待這場悲劇,而是將這一切視作新生。因此,當人們聚集東遊園地、參加悼念儀式時,鷹取地區約三百名的住民與志工會齊聚在鷹取教會,以愉快祥和的心情紀念。「20年,足夠讓個小嬰孩成人了,這20年我們就這樣過,其實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神田裕笑著說,他們決定面對第21年,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

廖嘉展夫婦與垂水英司隨性地在教堂和神田裕聊天敘舊。多年下來,他們已成為相當好的伙伴,甚至一起前往東北災區協助。走過阪神地震,看著東北的重建,神田裕很有感慨,他發現到了三一一時,人們已經很有經驗,能夠判斷自己該如何幫忙。

「阪神地震時,志工說來就來,來了才在想自己要做什麼;但到了三一一時,大家已經知道不能只是蠻幹,必須透過組織。以前沒有什麼系統,即使知道有危險也去;現在知道有危險,就會止步。」對他們來說,這就是志工精神進步的地方。

你的傷痛克服了嗎?

「但你說過到三一一災區協助重建的經歷,並不順利?」我想起前一年,神田裕來台灣分享的經驗。他為了九二一的15周年活動而去了埔里。

「神戶本就是個聚集外來者的城市。韓戰、越戰遺留下來的外國人,都聚集在鷹取教會附近,因此,相對包容開放些。」神田裕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反倒先聊起為何鷹取教會能夠帶動地區重建。但我懂他的意思:日本人的自傲與自尊使得他們不願向人低頭,也很少對外求援。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時,便拒絕外國援助。相對於此,鷹取比較特別。

神田裕對我的提問,始終保持耐性,他解釋:日本人不是一個整體,每個地方的日本人都不一樣。東北地區因為氣候嚴寒、生存不易,東北人比起關西人更冷淡,更不容易打開心房,即使同為日本人的幫助,也是敬謝不敏。

因為,那裡的人不願承認自己的軟弱,拒絕比他人卑下:「你想像日劇《阿信》的樣子,就不難理解東北人堅強自立的性格跟我們關西人很不一樣。」但他也樂觀表示:阪神經驗移植到其他地方,也會長出不同的東西、產生不同的想法。他很期待,自然不會輕言放棄。

「光是過去一年日本發生許多災難,他們只能接受多災的時代來臨,做好更多準備。」靠在椅子上的神田裕把手握在胸前,直直望著我們說:「災難雖然不同,但同樣都是生活被剝奪,同樣痛苦,我們不是應該幫助彼此嗎?別人受災,不能只是靠自己,一定要靠其他人幫忙,再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就算在谷底,也要一起下去,再一起爬起來。台灣也一樣,跟朋友一起。以前只有一個人的話,現在就有三個人……。」他比出三根手指頭,接著伸出另一隻手:「有八根手指頭的話,就能讓人感覺到團結。」

在歡樂的搗年糕背景聲中,我聽到老人家們的談話。這個早上,他們聚集在一起,進行自己的悼念會。

「你的傷痛克服了嗎?」有人隨口問起。

一個八十多歲的長者沒有表情:「我太太昨天看新聞的時候哭了。哼,我才不會哭。我當初救人,把屍體拖出來,可以做的我都做了。我做過這樣的事,再沒有什麼可以對我造成衝擊了。」

「日本很多災難啊,應該怎麼面對呢?」我忍不住插話。

「沒辦法,我只能說沒辦法,什麼都沒辦法做。日本語言中有很多與災難有關的詞彙。作為日本人,就是要面對當下。」老人抿了抿嘴。他似乎是這些人的意見領袖,不斷說著:「不能一直想著地震,一直想的話,沒辦法生活的。」



本文摘自:《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9月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立即加入【倡議+】社團:http://bit.ly/2JtBxB6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463.jpg

八旗文化

一種可戰可耕的組織,一種融入與開放的ID,一種在地同時放眼外部的文化,而圖書只是載體。

作者文章

日常的中斷:地震發生那刻  他們的人生岔了出去

日常的中斷:地震發生那刻 他們的人生岔了出去

921地震的那一夜

921地震的那一夜

當災難觀光化 川震後的映秀與失去耕地的災民

當災難觀光化 川震後的映秀與失去耕地的災民

來自北京的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來自北京的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

最新文章

斷指自救還沒有補償!CNN揭外籍漁工在台受虐 漁業人權問題引發國際檢視

斷指自救還沒有補償!CNN揭外籍漁工在台受虐 漁業人權問題引發國際檢視

不再只有「小綠人」!慕尼黑紅綠燈小人將設輪椅圖樣 體現多元、展現平權

不再只有「小綠人」!慕尼黑紅綠燈小人將設輪椅圖樣 體現多元、展現平權

擺脫汙名化!專家推情緒障礙正名為「神經多樣性」 撕標籤、提升就醫意願

擺脫汙名化!專家推情緒障礙正名為「神經多樣性」 撕標籤、提升就醫意願

綠色療癒力量!台中農改場X榮總推園藝療育 助思覺失調患者重返職場

綠色療癒力量!台中農改場X榮總推園藝療育 助思覺失調患者重返職場

「最弱勢」變「生力軍」?心智障礙者也能是大缺工時代的潛力股

「最弱勢」變「生力軍」?心智障礙者也能是大缺工時代的潛力股

兒童早療變晚療...17處偏遠地區無篩檢院所 全國兒童篩檢僅46.2%

兒童早療變晚療...17處偏遠地區無篩檢院所 全國兒童篩檢僅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