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地續命】青年還能安心返鄉嗎?國土計畫下的農村發展、坡地保育兩難
土地,是一切生活的載體,無論日曬風吹雨淋,或我們闖的禍及汙染,它總是無聲的承擔。從2024年10月起,《倡議家》展開以「為土地續命」為主題的深度系列追蹤報導,探究台灣的土地百態,別再讓它遭受忽視。
農地是維持糧食生產的重要命脈,台灣的《國土計畫法》也為此重新調整土地資源分配,而為了糧食安全需求,中央曾喊出18縣市的宜維護農地總量須達81萬公頃,在不影響民眾現有權益的前提下,調整農業發展地區規劃,期望達到留住農地、加強管理,解決農地破碎、流失等問題。
2024年法案進入第三階段,各縣市遞交國土功能分區圖、預計在2025年5月全面上路,也讓既有的《區域計畫法》退場,但在政策惹議下,朝野立委提案修法要求展延,將國土功能分區圖作業期程延長至2031年。
土地申請變更,往往需要繁雜程序及曠日費時,即便《國土計畫法》延期6年、2031年才上路,面對土地劃設的想法中央與地方政府出現分歧,部分在山區生活的地方青農、原鄉居民也擔憂,政策配套不接地氣,青年返鄉的創業之路將更崎嶇受阻。
三峽超過一半土地是國保地 農業發展將陷困境?
台灣群山環繞,部分在《區域計畫法》時期劃入農牧、林業用地的山坡地,由於環境敏感程度較高,待《國土計畫法》上路後,將納入國土保育區,而非農業發展區第3類「坡地農地」(簡稱農3)。
註:《國土計畫法》將劃設國土保育、農業發展、城鄉發展、海洋資源等4大地區,再依不同功能細分19個分類,包含國保區1至4類,農業區1至5類。(見下圖)
台灣有多少農地位在山坡上?根據農業部112年度「全台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法定農業用地中有69萬5940公頃屬於可供糧食生產土地,而位在山坡地範圍的宜農牧地與宜林地共約71萬7672公頃,約14萬6394公頃用於種植農糧作物用地。
前農業部長陳吉仲曾公開表示,全國超過30萬公頃種植水果、茶葉等作物的宜農牧山坡地中,其中6至7萬公頃被劃為國保區,恐阻礙農業發展,農業部曾為此向內政部爭取劃至農3,然而各縣市仍有許多土地歸在國保區。
新北市三峽區正是如此,從《新北市國土計畫(規劃技術報告書)》上可見,新北市國保1以自然保護區、國土保安區、保安林地等國有林事業區為主,範圍達2萬1238 公頃,主要分布在新北市東側與西南側,其中以三峽所占面積最廣,整個行政區超過一半都是國保區。
報告書的示意圖上,三峽有近半土地屬於公有森林與保安林,同時也有大片地段符合農3條件,但依照國土計畫法的規則,農業區與國保區出現競合時,以劃設國保區優先,且考量分區完整性,面積小於2公頃的零星土地,也一併納入國保區。
重要生產力農地成保育區 農民擔憂未來發展受限
眼看家鄉有大面積土地即將被劃設國保區,茶農第4代、三峽青農聯誼會創會會長戴文祥無法接受,「茶葉跟竹筍是三峽的主要作物,這邊是具有重要生產力的農地,可是在國土計畫裡沒有把它列入農地,而是劃入國保區,後續是不是會朝向限縮農業永續發展的方向去執行?」。
而戴文祥目前耕作的土地位於《區域計畫法》中的森林區和山坡地保育區,未來也將劃設為國保1,即便政府強調國土計畫實施後,民眾既有權利不受影響,他仍質疑,雖然後續能繼續種植作物,但大型農機具能否進場工作?政府提到國土計畫5年通盤檢討一次,但現在是國保1的地,未來會不會變成農3?全都是未知數。
茶苗從種植到收成需要長達3年的育成期,戴文祥說,「到底以後會怎樣變化,沒有人知道,政府要先講明白,我們才能決定要不要種茶、要不要投資這3年的時間,如果未來發展不明確,我們這段時間就是在空轉。」
戴文祥認為,若只是將山坡地直接劃為國保區,就認為能達到保育目標,卻忽略詳細評估環境敏感程度,反而可能造成保育、農業雙輸,「我們不是反對保育,問題是接下來要怎麼做,政府要講清楚。」
國土規劃充滿不確定性 青農返鄉夢將碎?
對農民而言,不確定性與風險太大,加上缺乏相對應的配套措施,許多農民對國土計畫只感到茫然,更別提想要返鄉務農的青年未來要承擔的變數。
他舉例,內政部2017年推動青年從農,將青農列為國有耕地優先放租對象之一,盼解決青農取得耕地不易的問題,但到了2023年,政府宣稱為配合2025年淨零碳排目標及維護國土生態保育,山坡地保育區、森林區內的國有農牧用地,經勘查發現已成自然植生覆蓋狀態,不予辦理耕地放租。
「短短6年就風向大變。」戴文祥直言,除此之外,鄉里間這些年還流傳「沒千萬,別務農」的玩笑話,現在光是前期買地、處理水保評估、地質鑽探等就要花費近百萬,而那些長在農地上的違規鐵皮屋,政府卻放任不管,未來國土計畫上路後,從0開始的青農會不會面臨更嚴格限制,沒有人敢掛保證。
國土計畫限制多 原鄉青年難投入地方創生
同樣居住在山區且面對青年返鄉發展受限的,還有山區原鄉部落。攤開《新竹縣國土計畫核定本》,當地的原住民保留地面積約1萬7757.5公頃,多為森林與農業用地,原民人口超過9成居住在山區,且集中在五峰鄉、尖石鄉與關西鎮,這些區域幾乎全被劃進國保區,而非農4(農村型鄉村區、原住民部落)。
國土計畫規定,若相距50公尺的範圍內有3戶以上住家,則認定為原住民族聚落,可劃進農4,2戶以下則不劃農4。此外,只有2016年5月1日前在原保地的既有建物才有機會申請就地合法。
「現在9千多戶都要申請土地認定,量這麼大怎麼處理?」新竹縣原住民族行政處副處長廖奎智質疑,北泰雅、賽夏的部落不乏散居型態,「規定3戶的依據為何?有詢問過原住民的意見嗎?」
新規上路後,這些地區未來可能有1千多棟建築因此淪為違建,且青年返鄉也無法新開一間文創小店,想賣咖啡簡餐、手工藝品或做茶葉加工也都申請無門,回鄉只能種樹、務農,目前既有住宅幾乎都在林業用地上,可發展建地稀少。廖奎智無奈表示,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積極推動地方創生,現在原鄉缺乏合法場所,要如何創生?
中央、地方溝通斷裂 原鄉盼爭取劃設農4
新竹原民處曾為此向內政部反應,認為中央在2018年4月30日公布全國國土計畫公告後,才有原住民土地使用的相關規定,應該開放公告前的建物都可申請合法比較恰當,期望內政部保障原民居住權益。
但中央仍以國土保安為由,拒絕增設更多農4區域,限制重重,彷彿害怕族人濫砍濫伐,廖奎智說,「如果是這樣,原保地的管理權責在原民會,現在就可以訂定相關法令進行管理」。
他強調,國土計畫的基本原則中提到,若涉及原住民族土地,應尊重及保存原民的傳統文化、領域及智慧,並建立互利共榮機制,但實際上卻沒有落實,中央在相關審議會上甚至沒有原住民委員列席,也沒有務實了解地方需求,讓人感到相當失望。
對於國土計畫明年上路在即,廖奎智坦言「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然而很多地方的原鄉單位對國土計畫規則都不夠了解,應該由原民會先跟各縣市原民單位討論後,再與中央協調,不希望中央以平地人視角規劃原民地區,「林業用地已經綁了原民一甲子,期待國土計畫分區把農4還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