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垃圾變線材!德國讓難於處理的家庭垃圾 轉化為3D列印用線材
家庭塑膠廢棄物是全球日益嚴重的環保問題,德國的弗勞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正將數百萬公噸家庭塑膠垃圾轉化為高品質的3D列印線材,以滿足製造業對再生原料日益增長的需求。
科技媒體Interesting Engineering報導,在德國,塑膠廢棄物數量在2023年達到破紀錄新高:560萬公噸;其中僅不到1/3可以回收再利用,大部分來自家庭垃圾中的一次性產品。弗勞恩霍夫製造技術與先進材料研究所(IFAM) 開發了一套系統,可將塑膠廢棄物轉化為3D列印用的線材。
據該專案經理德克·高德林斯基(Dirk Godlinski)表示,要滿足「嚴格的要求」是最大的挑戰,產製出的線材須符合純度、形狀與尺寸等標準。不來梅市立應用科學大學 (HSB) 教授希爾克·艾克哈德(Silke Eckhardt)提供了部分協助,她專研永續能源系統與資源效率。
艾克哈德在一份新聞稿中指出,回收消費性廢棄物比工業生產留下的塑膠殘渣更困難,因為這些材料不僅材質各異,「而且很髒」。
尤其是塑膠包裝物,大大增長了德國家庭塑膠垃圾的數量,其中大部分是一次性產品。艾克哈德的團隊接下了回收這些「難於處理的塑膠」用於製造業的任務。
為了應付這項挑戰,艾克哈德與研究人員在大學的實驗室處理回收廠的塑膠垃圾。他們將塑膠研磨、清洗,並使用沉浮分離法篩出不要的材料,並使用近紅外線技術識別、移除不適合的塑膠;最後將塑膠研磨至適當的顆粒大小,並成功達到99.8%的純度水準。
塑膠垃圾變身3D列印線材
高德林斯基表示,這些塑膠原料運回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後,他們再從中製造出「同質聚丙烯」;這是一種多用途的塑膠,耐用、不易破損,且相對柔軟。
高德林斯基說,專業技術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精確調整各種機械螺絲、溫度、壓力和速度,使最終產品為同質聚丙烯;為了讓這項塑膠原料可用於3D列印,還必須製造出圓形、直徑0.002英吋且表面光滑的線材。研究團隊用它們成功列印出第一批包括蓋子等組件。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優化生產流程,高德林斯基表示,未來可在複合過程中融入玻璃纖維等添加物,進一步精煉這種塑膠材料,使它們能夠製造航空與汽車用零組件。
艾克哈德指出,增加對再生材料的利用十分重要,尤其是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需考慮資源效率,「循環經濟變得越來越重要」。高德林斯基說,再利用和回收的廢棄物越多,就能節省更多的能源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