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尋寶記!「厝邊」App讓你挖到意想不到的二手寶物

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廚房裡多的杯子、孩子小時候的玩具,每個家中都有用不上卻捨不得丟的物品。曾住在韓國的楊菁菁發現當地的社區二手以物易物文化盛行,因此回台灣後決定效法,創立「厝邊」,一個提供社區人們互相交流家中用不到的物資的平台,並鼓勵透過面交的方式,當面確認商品的完整性並增加雙方的信任感,拉近社區鄰里間的距離。

厝邊團隊成員楊菁菁跟翁嘉黛成立二手交易平台讓鄰里能透過面交的方式交易二手物。 圖/許宸維攝影
厝邊團隊成員楊菁菁跟翁嘉黛成立二手交易平台讓鄰里能透過面交的方式交易二手物。 圖/許宸維攝影

楊菁菁畢業於台灣大學高階管理碩士班(EMBA),曾旅居韓國多年。在那裏,她發現韓國有平台鼓勵使用者透過面交,將用不到的物品售與、贈與住家附近的人們,實現物品的再循環。回到台灣後,她注意到雖然有網拍、臉書社團等交易二手商品的平台,但往往買賣雙方所在地相距甚遠,難以透過面交先查驗商品的完整性。除此之外,像是股東會贈品或文具等低價、二手的物品也不太會有人購買。秉持著希望讓物品能夠找到新主人的想法,楊菁菁聯絡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在2021年5月共同創辦了「厝邊」,希望能夠打造一個平台,讓社區民眾面交家中閒置物品,並藉此凝聚他們的感情。

尋找有志好友 楊菁菁創立二手物品交易平台

今年,厝邊榮獲Google Play 2024年度最佳社會貢獻應用程式,同時也得到數位發展部主辦的第六屆創業歸故里競賽「服務推廣獎」。然而,三年半前,厝邊一開始的創業卻充滿挫折與挑戰。

最初,楊菁菁和一位友人一同創立新創公司「厝邊」,但對方另有規劃而退出,後來,楊菁菁又找了兩位好友:林沁慧和翁嘉黛加入團隊。

厝邊團隊成員有著一個共同身分:媽媽。她們有感於家中孩子的物品隨著成長快速的汰舊換新,因此都十分認同厝邊經營的理念。

有了初步構想後,接下來楊菁菁等人決定成立交易平台。交易平台能夠讓民眾上傳自己要售出、贈與的物品,並且和買/賣方聯絡,再實體見面交貨,因此是厝邊營運中必不可缺的要素。但楊菁菁等人不是資訊學科的背景,於是他們開始尋找工程開發團隊。因為新創團隊經費較少,經過一段追尋後,終於在楊菁菁朋友的介紹下,順利找到工程團隊願意以較低廉的費用替厝邊建置交易app。

從程式閃退到穩定 厝邊不斷更新平台系統

app成立後,厝邊開始積極參加新創市集、在路邊發衛生紙等宣傳物品吸引民眾加入。然而,app剛上線時常出現程式閃退、功能不穩定的狀況,因此接到了許多客訴,非程式專業背景的厝邊團隊雖然苦惱,偏偏程式修改又非一蹴可幾,面對客戶壓力令當時負責客服的翁嘉黛苦惱不已。

就讀社工系的翁嘉黛與楊菁菁是台大的社團同學,畢業後主要工作是為弱勢兒童募款,在社會福利領域服務長達15年,一直到公司搬家後離家太遠才離職。輾轉之下,楊菁菁向翁嘉黛提出了加入厝邊團隊的邀約,因為認同二手物再循環的想法,再加上能夠在家上班,於是翁嘉黛便成了厝邊的一員。

加入厝邊後,翁嘉黛遇上了新的挑戰。她表示新創公司什麼都要自己來,第一次電話客服才發現跟想像的不一樣。「你面對一個真實的人,而他的反應是你無法掌握的」、「有時對方的反應可能是非常大的,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曾發生程式不穩,影響使用者下訂商品的狀況,對方十分激動打電話大罵的狀況,厝邊團隊除了向工程團隊反映修正問題外,也秉持誠實透明公開的原則,才漸漸將程式穩定下來。

現在的厝邊程式可以讓使用者選擇住家及工作兩個區域範圍綁定進行二手物/未開封物品的買賣,目前全台灣包括離島的各地皆以鄉鎮市區為單位開放使用,可以透過分類查詢家具、家電、服飾、寵物等各種商品,並查詢該區域範圍內有在販售/贈送的商品。而後可以透過聊天功能和買/賣家進一步詢問商品狀況、面交地點。為了鼓勵多加使用,厝邊也會給完成交易的人平台獎勵「鸚鵡蛋」兌換獎品。

從零開始增加用戶 厝邊團隊親自買賣商品

除了程式不穩定外,楊菁菁發現在這個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要讓人看見是需要花費很大的努力的。

他們在街頭發文宣品、參加市集推廣,卻發現「願意做到最後一步的人剩很少」。從下載、拍照、上傳,溝通到實際成交,他們發現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就像漏斗一樣,每個環節都會少掉許多人。為了要讓使用者留住,楊菁菁等人曾一度有人加入程式就致電感謝。

翁嘉黛表示,最早幾乎沒有使用者時,為了增加上架的商品,厝邊公司成員常常上平台購買,或自己上架家中用不到的物品去賣或贈送,「我在上面賣掉了100多件東西,像是小朋友的巧虎。」一直到現在,厝邊11月的使用者成長率達到4.37%,總使用人數約達到70,594位,平台每周都有七十幾件商品在交易的數量。

作為厝邊的成員兼用戶,楊菁菁及翁嘉黛表示在面交過程中發生過許多令人開心的小故事,也是支持厝邊前進的動力。譬如翁嘉黛將孩子小時候的拼圖賣給了平台的用戶,面交時,對方是一位媽媽牽著孩子來購買,那位媽媽請孩子跟翁嘉黛說聲謝謝,不僅讓她感受到溫暖,也看見了家中已用不到的物品,在別的家中重獲新生。

又譬如楊菁菁將多買的全新矽利康贈送出去,對方感謝之餘,也主動給了楊菁菁速食店的漢堡兌換卷。她表示,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只有當面才能感受到。

除此之外,更有一位用戶陳琬如在收到厝邊的宣傳衛生紙後開始使用厝邊,而她在加入平台兩年多後,因緣際會在交易過程中結識了楊菁菁,因為表達出對於厝邊的喜愛,更被邀請加入了厝邊團隊,現在擔任兼職美編、社群經營的職責。她說:「小朋友的很多東西差半年就用不上了,如果可以用二手循環交換可以讓社會更環保,」也希望厝邊平台未來能有更多家庭加入。

厝邊團隊於新創展擺攤。 圖/厝邊團隊提供
厝邊團隊於新創展擺攤。 圖/厝邊團隊提供

厝邊零手續費 正尋找持續的商業模式

厝邊目前採取完全零手續費的模式,讓使用者不必有額外負擔。然而,也因此持續沒有找到讓平台穩定獲利的商業模式。

過去曾在國外擔任市場行銷工作、營運方的管理顧問的楊菁菁自掏腰包堅持了厝邊三年半的營運,除此之外,也在近期獲得了第六屆創意歸故里的政府競賽,取得補助。

楊菁菁說「希望能夠讓在地的商家也能加入平台,」透過為各地的商家廣告,增加團隊的收入。

厝邊團隊因為是由一群朋友組成,且都有過業界就職經驗,楊菁菁認為團隊有著更強的韌性。她表示團隊互相扶持至今,雖然困難重重,但因為身為朋友,信任彼此,讓團隊有著更好的凝聚力,也期待未來能夠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讓這個平台擴展到全台灣。

本文授權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厝邊App主打面交 推動在地二手物交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author/photo/2212.jpg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

作者文章

蜜糖做肥料?葵花油做農藥?青農自製資材護土地 要讓親友吃得安全

蜜糖做肥料?葵花油做農藥?青農自製資材護土地 要讓親友吃得安全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

手沖的第三人生!70歲也能轉職當咖啡師 「夢想50+咖啡館」助長者重拾信心

花藝也可以很永續!「藍花手作」用枝椏取代塑膠 創造可自然分解的友善花藝

花藝也可以很永續!「藍花手作」用枝椏取代塑膠 創造可自然分解的友善花藝

展覽帆布不浪費!日常經典回收展覽輸出物 製成環保商品、重新融入日常

展覽帆布不浪費!日常經典回收展覽輸出物 製成環保商品、重新融入日常

最新文章

養豬戶變土壤專家!吃「麴」長大的豬 為何讓土地更健康了?

養豬戶變土壤專家!吃「麴」長大的豬 為何讓土地更健康了?

肉桂不只能吃 還能防農作疾病?效果佳、無化學成分、不擔心殘留

肉桂不只能吃 還能防農作疾病?效果佳、無化學成分、不擔心殘留

咖啡農靠咖啡渣翻身?咖啡渣製成拜拜香大賣400斤 年收入逼近500萬

咖啡農靠咖啡渣翻身?咖啡渣製成拜拜香大賣400斤 年收入逼近500萬

花藝也可以很永續!「藍花手作」用枝椏取代塑膠 創造可自然分解的友善花藝

花藝也可以很永續!「藍花手作」用枝椏取代塑膠 創造可自然分解的友善花藝

日本官員用廚餘培養環保「麴飼料」 一舉解決垃圾和豬臭味!

日本官員用廚餘培養環保「麴飼料」 一舉解決垃圾和豬臭味!

不要的蔬果皮也能變零食?健康與減廢的高纖能量棒誕生

不要的蔬果皮也能變零食?健康與減廢的高纖能量棒誕生